为什么说对孩子慎用“奖励性的礼物”
相信节日、生日等等一到,很多家长就想着给孩子送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的性质呢,往往它不是“单纯”的,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比如它最好是有某种教育意义,能够寓教于乐,让孩子收到礼物的时候还能学到些东西;再比如,把礼物当作某种奖励:“宝贝,最近的数学题正确率很高哦,这个礼物就是来奖励你的。”想要以此来肯定孩子的学习进步。
这种“奖励性的礼物”,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怎么看待,它对孩子的成长、学习进步,是不是一定都是积极的影响呢?对此我有一些思考,非常想和大家交流。

拿数学学习来举例,我常常会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那就是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说,孩子学习数学的动力,真正来源于孩子自己能把数学题做得又快又好的这个事实本身,而不是之外的东西。在正确的动机下,孩子通过做题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这种体验,获得成就感,信心也随之建立了起来。反之,如果家长总是以额外的奖励,比如礼物,想要激励孩子,反而会给孩子正在体验的这种正反馈的感觉造成一种“干扰”,频繁的奖励性礼物,很可能就造成孩子一种“为了礼物奖励而学习”的认知模式,破坏学习本身的这种动机。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者人格”其实也回应了这个问题。拥有“自我实现者人格”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自主者”,不管是在学生阶段的学习,还是成人之后的工作,他们都比“非自主者”有多的创造力,总是能够更加投入、忘我地学习和做事。为什么呢?这个道理其实和我们成年人的工作一样,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自身的意义,它对应的是“存在价值”,即工作本身的乐趣;而非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带来的“好处”,比如金钱报酬,对应“匮乏价值”。但当匮乏得到满足时,非自主者就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而自主者就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不仅仅是数学学习,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中的点滴互动,其实都会塑造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人格。选对方法,日积月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主者”,收获真正的人生内驱力和健康健全的人格,我相信是家长们都乐意看到的。
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