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们”与郭德纲的区别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大概是综艺节目的宿命。
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因为新颖,即便有些缺点也瑕不掩瑜;第二季有第一季的口碑,但老人(选手)已经疲乏了;第三季求变求创意,即便在赛制上下功夫,老人已经江郎才尽,新人不是能力不行,看了那么多脱口秀节目观众有了抗性,期待更大,但内容很难在几年内有很大的突破,难免失望。
正如某位选手所说,一个冠名喜剧的节目,不如其他节目的莫名其妙火起来的梗好笑。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但暴露的还是国内脱口秀本身的致命问题。
与说唱一样,脱口秀在国外有很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不过是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新兴文化,近几年才登堂入室得以出现在大舞台大荧幕,成为普通民众也开始熟悉的类型。
但太年轻,就冲动,就容易“出事”。
之前一场“出轨”事件,差点让整个说唱届彻底被封杀。
而“笑果”前员工池子多次因为言论不当引起巨大争议,最终“桀骜不驯”的他走了,与李诞分道扬镳。
笑果当时力捧的卡姆,估计很大程度上是接替池子的位置,与李诞成为新的“左膀右臂”。
但卡姆却毁于“毒”,这次的严重程度几乎不亚于说唱届那段历史。如果真的卡姆达到了池子当初在笑果的地位,那脱口秀可能也要遭遇封杀。
一个新的行业,必须要树立“领头羊”。通过他们的功成名就,吸引更多人和更多投资。
脱口秀毕竟年轻,锋芒毕露的“少年天才”人设的池子,与“少年老成”人设的蛋总相辅相成。
与脱口秀绕不开关系的相声,当年造出最大的“星”就是郭德纲,几乎让一个传统行业死而复生,而“德云社”也成长为吸金利器、行业巨头。
李诞与郭德纲不同之处在于,虽然都是年少成名,肯定了本身的天赋与才华。
但郭德纲毕竟从事的是有传承的行业,有固定的老节目和太平歌词等,以及早就融入的其他传统曲艺形式。
而且相声与京剧最大的不同是,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语言艺术,可以融入新时代的素材、文化与梗的包袱。
再加上回归小剧场的模式。
而脱口秀也是在线下小场地,因为这就是它们本来的模样。调动场内氛围逗笑一群人,而不是逗笑全国的观众。
脱口秀、相声、京剧的最大敌人都是电影电视等声光电全面升级的娱乐方式。
但脱口秀和相声的主要敌人是搞笑短视频和网络段子,谁组织的语言更简练高级和表演的惟妙惟肖,谁就更胜一筹。所以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吊打不经训练的杂牌军。
但相声毕竟有“吃老本”的过程,能循序渐进的学习,且有更深得群众基础,以及人们对文艺复兴的情怀和期盼。
而脱口秀本身就要求“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在相声里,就是岳云鹏这样成角的人物才有的能力。
李诞与郭德纲另外的区别在于,虽然老郭也“不务正业”,长年奔波于主持、电视剧、电影、综艺等外行的事情。
一是为了德云社现在说不了和以后万一说不了相声的人谋求其他路,比较喜剧类成才率太低了。
二是给徒弟们留活路。毕竟没人可以像他说的那么好,还留在前线辛苦奋战,谁还看他徒弟?
但李诞才火几年?就已经“半隐退”的当导师,成为脱口秀行业的“宗师”。
郭德纲奋斗了十几二十年,经历过的“人怕出名猪怕壮”以及年少轻狂的不良后果比李诞和池子加起来还要多,还要严重,差点“灭社”。
总之,相声行业浮躁,脱口秀行业更浮躁。比起当初德云社的根基不稳,脱口秀几乎没有根基。
笑果最早捧出的李诞、池子,也有当初被捧出80后文艺代表郭敬明、韩寒的风格。一个理想却现实,一个现实却理想。
如今,郭敬明还是遭遇质疑,而韩寒却凭借赛车的成功,电影《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等小有成就,逐渐被认可。
他们都回归了当初的文学梦,毕竟电影是文学的延伸。
脱口秀、相声、京剧、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文学的延伸,彰显着语言和镜头的魅力。
而“李诞们”,最后是成为郭敬明之流,还是韩寒,或者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