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很苦为何只能自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2022-02-04 13:12 作者:二宝学长  | 我要投稿

基础概要

蛤蟆先生童年受到父母的教育影响,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因此它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喜欢和朋友吹嘘自己,不会生气,不懂得发泄,一味忍让,没有主见,经常自我批判,养成了依赖和取悦他人的习惯。 但事实上,蛤蟆先生是一只不吃天鹅肉的好蛤蟆,集富二代、好男人于一体。在别人的眼里,他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住着豪宅、开着跑车、当着校董,不抽烟、不泡妞、偶尔品酒,生活自由且快乐。

三种状态

  1. 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它分为自然的、适应的,前者会表现如同儿童的情绪:愤怒、喜悦、伤心等,后者则是压抑自己的情绪,本能地顺从依赖他人,从而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因此,处于儿童状态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 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教育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并以此攻击他人的“不是”,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以父母的要求为标准,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 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

关系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但是只有当我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四个维度

  1. 你好,我不好。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无法掌控人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

  2. 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时常攻击、指责别人,产生愤怒、挑剔、指责等情绪。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贬低也攻击他人,情绪反复无常,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4. 你好,我也好。 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别人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

启示&思考

认识自我

人这一生都是在寻求认识自我的过程,回答那个终究问题:我是谁?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蛤蟆先生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访苍鹭的时候,苍鹭开门见山道:“你今天怎么样?”,蛤蟆先生脱口而出:“挺好的,谢谢你。”

当人扮演不同社会关系角色的时候,他以为他是自己,实际上这只是别人期望的他。自我丧失,伪自我取而代之,这把个人置于一种极不安全的状态之中,由于他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按别人的期望行动,至少他们会知道他是谁。他自以为知道想要什么,而他实际上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的东西。

要想真的改变自己,永远无法绕过的,一定是了解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真正的症结是什么,你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去改变和完善自己。

回到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特质都「超出平均水平」,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上来说,只有不到50%的人能高于平均水平。但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就是特殊的那一个。只有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

心理学家 Tasha Eurich 的研究发现:约 95%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但在所有受访者里面,实际上只有约 15% 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跟实际的表现是比较匹配的

但生活不是二极管,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一个人自知可能未必能让生活变得更幸福,但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从而规避风险,避免陷入自己所无法处理的事态里面,也避免钻牛角尖、停留在内耗、后悔和沮丧之中。

倘若一个人不自知,不自知也许能带来一时的虚假满足感,但长期来看,这种虚假的满足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被戳破、引爆,从而让自己陷入认知障壁的围困里,无路可走。

自知需要理性认识,但是过度依赖理性的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消极的偏差。他们会过于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关注自己离心目中那个完美标准有什么差距、差距有多大,一遍又一遍地在内心反刍,告诉自己我不应该再犯这些错误,而过度的反思和自省,对行动帮助不大,反而会因为一遍又一遍地让自己沉浸在恐惧之中,从而失去了行动的动力和勇气,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困境。

所以在自我认识这方面,我们是二者都需要。用感性提供材料,用理性进行分析。感性收集关于事情和情绪的原材料,理性则是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总结、提炼,抽象出一个个规律出来。

对内抽离,对外沉浸。

蛤蟆说“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的时候,但苍鹭识破了他为自己编织的假象,蛤蟆意识到,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生气。当蛤蟆说“我很好”的时候,苍鹭让他看清了自己的悲伤与绝望,他不断追问蛤蟆的真实感觉,因为真实才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误解、让他伤心的时候,苍鹭点破了他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

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讲:人有毁坏自我或者他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关系中出现了共生性的关系,它类似于母体和胎儿的关系,虽然身躯各自独立,但是心理上存在着同样的依赖性。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

人的负面情绪如若长期得不到排挤,就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而引起负面情绪的根源都在内心,它们的答案也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外界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以及由此所唤起的情绪反应。

对内抽离,对外沉浸。

行动的时候,尽量去摒除脑海中的杂念,不要去忧虑过去、也不要去担心未来。尽可能投入生活,充分打开五感,去听、看、触,感受自己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

不要过多地沉浸在「我是不是又做错了」的思维定式里面,而是要跳出来,拔高自己的视野,尽量把自己从「那一刻的自己」里「抽离」出来,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冷静地俯瞰自己。

也可以想象一个更加睿智、更加成熟的自己,审视着「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想一想:你们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他」会如何看待你内心世界的那些波浪和雾霭。

当然,也可以通过冥想的形式,实现关闭感官,审视思维的内省目的。冥想不在于动作,也不在于各种五花八门的技巧,更与禅修、宗教无关。

尝试合作

蛤蟆先生起初整日沉溺抑郁在自家的庄园当中,甚至在最初资讯的时候,坦言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是故事的最后,蛤蟆先生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保留了自己的老庄园,同时也助力了自己的新事业:房地产。

生物化的需求并非人性中唯一的强制性需求,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只有同他人进行某项合作才能生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动物只是在一个群体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 与另一个群体不发生关系;所有的群体都一模一样,无数群体实际上等于一个群体。而人类则不仅在同一群体内部存在社会联系,而且在不同群体之间也发生社会关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的社会联系的范围就越加广大,现在全世界的人已经联结成一个“地球村”。

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的实现是一个个体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感,也是自己同他人、社会、世界协作的过程。

合作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自我实现的价值,在我们的感情上也有所体现。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讲: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与不是放弃某物、牺牲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奉献,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是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会给自身带来快乐。

特蕾莎修女的经典名言: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无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金句分享

  1. 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2. 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3.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4. 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我猜大家最有共鸣的触发词就是【牙医】吧

  5.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

  6.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 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7.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

  8.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9.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10. 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11.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12. 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 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13. 把生活比作舞台并不新鲜,可或许他有专属自己的“人生剧本”,一有机会就出演,这个想法让他耳目一新。

  14.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15.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16. 在你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你便能独立行事了

  17. 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生很苦为何只能自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