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志·周瑜传 译文(其一)

2022-02-27 14:51 作者:国风炫漫  | 我要投稿



原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谢承后汉书曰: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后为豫州刺史,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寓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稍迁至尚书令,遂登太尉。张璠汉纪曰:景父荣,章、和世为尚书令。初景历位牧守,好善爱士,每岁举孝廉,延请入,上后堂,与家人宴会,如此者数四。及赠送既备,又选用其子弟,常称曰:“移臣作子,於政何有?”先是,司徒韩縯为河内太守,在公无私,所举一辞而已,后亦不及其门户,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臣松之案:孙策于时始得豫章、庐陵,尚未能得定江夏。瑜之所镇,应在今巴丘县也,与后所卒巴丘处不同。】


译文: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汉时舒县地域广阔,下辖今安徽省舒城县、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三合镇以及无为市的大部分)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做过汉朝的太尉。据谢承(谢承字伟平,生卒年不详,为孙权夫人谢氏的弟弟,曾任武陵太守,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谢承所著的《后汉书》现已佚失,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和其不是同一部史书)的《后汉书》记载:周景字仲向,年轻时以廉洁能干被人所称赞,又以高明的学识经考察后从而被举荐为孝廉,后由公府(公府就是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征召其任职。周景后来任豫州(豫州位于九中之中,别称中州,辖区为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刺史,他征召汝南(汝南郡辖境为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人陈蕃为别驾(别驾从事史,简称“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另一辆车,故名),任命颍川(颍川郡辖境为今河南省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区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县以北地区)人李膺、荀绲(荀彧的父亲)、杜密、沛国(辖境大致为今安徽省淮北市周边地区)人朱寓为从事(即从事史,亦称从事掾,为汉朝刺史的佐吏),他们都是当时全国才智出众的士人。周景逐步升迁到尚书令(尚书令是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的内廷职务,职轻而权重;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的职位,随后成功登上太尉(公元51年,汉光武帝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这一官职为当时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之位。据张璠(张璠为魏晋时期史学家,撰《后汉纪》三十卷,此书流传不广,已佚失)的《(后)汉纪》记载:周景的父亲周荣,在汉章帝、汉和帝的统治时代担任尚书令。起初周景相继担任州郡的长官,他乐于为善,关爱士人,每年推举孝廉时,他都要把这些贤能的士人请到家中,然后带他们进入后堂,与自己的家人设宴聚会,他这样做的次数一共有四次。等到赠送给这些被举荐为孝廉的士人的物资都备齐后,周景又选拔任用他们的子弟,他常常对别人称述说:“能把臣属当做自己儿子来对待的话,这对于从事政事来说还会有什么困难呢?”在此之前,司徒韩縯(韩縯字伯南,颍川舞阳人,汉桓帝时由司空转司徒)担任河内(河内郡辖境大致为今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西部地区)太守时,在公事上没有私心,他举荐人才时只不过说一句话而已,之后也不会涉及推举到他们家族的子弟,他说:“我举荐你们本人就可以了,不会让恩德偏重于某一家族啊。”当时议论的人中,有人对他们两个都进行了指责。周瑜的父亲周异,担任过洛阳令。

       周瑜身材高大健壮且有俊美的容貌。当初,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时(孙坚组织义军讨伐董卓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当时周瑜和孙策都是15岁),将自己的家眷迁徙至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他唯独和周瑜相处得十分友好融洽,周瑜则将自家大路南面的一所大宅让给孙策居住,并到后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在生活上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周瑜的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和叔父;因周尚生卒年不详故不知其为周瑜的伯父还是叔父)周尚担任丹杨丹阳,因避晋成帝司马衍皇后杜陵阳的讳,又作丹杨。丹杨郡辖区包括今安徽省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太守时(周尚大致于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被袁术任命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探望他。恰逢孙策正要东渡长江,部队行军到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时,孙策派人急速送信去报告周瑜,于是周瑜领兵前来迎接孙策。孙策十分喜悦地说道:“我有了你,(一切)都妥当了。”于是周瑜跟着孙策一起攻打横江津(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南二十五里)、当利口(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南),结果全都攻克。随即他们又渡江进击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从而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又拿下了湖孰(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乘(今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一带),进军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于是刘繇逃走,而此时孙策的部众已经发展到几万人了。孙策因此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来攻取吴郡(辖境大致在今江苏省苏州、昆山、无锡和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等一代)、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浙江省以及福建省部分地区)以及平定山越(由山贼或山民组成的反动武装集团)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杨郡吧。”于是周瑜便回去了(当时丹阳郡的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瑜多半是回到了这里)。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一起回到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北部)。袁术想任命周瑜为自己的部将,周瑜观察后认为袁术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就请求其让自己当个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居巢市)县长,周瑜想以此借道回归江东,袁术听从了他的要求。于是周瑜从居巢回到吴郡(周瑜做居巢县长时结识了鲁肃,当时周瑜是和鲁肃一起投靠孙策的)。这一年,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亲自前来迎接周瑜,并授予其建威中郎将(“中郎将”是武官名称,当时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阶层)一职,又当即调拨给他士兵二千人,战马五十匹。《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又送给周瑜仪仗乐队,为他建造房屋,给他的赠送赏赐无人能比。孙策下令说:“周公瑾俊秀有风度,且有异于常人的才能,他与我(孤)在小时候就是好朋友,彼此间有如同骨肉亲情的情分。比如以前在丹杨时,他为我征发兵众以及用船运输粮食来帮助我成就大事,论他对我的恩德以及应当酬谢的功劳来算,我做的这些都不足以回报公瑾对我的恩情啊!”周瑜当时二十四岁,吴郡的人都称呼他“周郎”。因为周瑜的恩德和信义在庐江郡中声名远播,所以孙策便派他外出守备牛渚(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后来又让其兼任春谷(今安徽省铜陵县、南陵县、繁昌县等沿江的一大片狭长区域)县长。不久,孙策打算攻取荆州,于是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中护军不仅是手握兵权的高级军事长官,还是负责选拔下级武将的军官,所以只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绝对信任的人才能担任这一官职),并兼任江夏(江夏郡辖境大致在今湖北省钟祥市、潜江市、嘉鱼县、蒲圻市以东,红安、新洲、蕲春、阳新等县以西,崇阳、通山等县以北,安陆市、河南省信阳、罗山、光山等县以南地)太守,之后周瑜跟随孙策攻打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攻克了这座城池。当时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而周瑜则娶了小桥(对于“二桥”是孙策、周瑜的妻还是妾?历来争论不止,当代人的普遍认知是“娶妻纳妾”,但在文言文中“纳”有“娶”的含义,如《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中记载:“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武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这里的“纳”就是“娶”的意思。加之现有史书中除了“二桥”外再没有其他关于孙策、周瑜妻妾的名字记载于世,故本人还是倾向于“二桥”是此二人的妻,而非妾)《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很随意地对周瑜开玩笑道:“桥公的两个女儿虽然都很光彩动人(对“流离”这个词的另一种解释为“因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然而能有我们两人做他的女婿,也足以让他高兴了。”之后他们又进攻寻阳(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一带),打败刘勋,征讨江夏,回军平定豫章郡(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庐陵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境内)的动乱后,周瑜留下镇守巴丘(今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臣裴松之考证:孙策在那时刚得到豫章郡、庐陵郡,还没有能平定江夏郡。周瑜所镇守的地方,应该在现在的巴丘县,与后来他去世时所在的巴丘之地不相同。


三国志·周瑜传 译文(其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