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冷漠的孩子身后,都可能有一对越界的父母


"
前不久,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当众共享手机屏幕、电脑桌面供她检阅的视频引发了关注。
逼迫学生删除所谓“影响学习的”软件,强制翻看微信聊天记录,要求学生逐一解释群聊成员构成、退出“无用”群聊。在引起舆论哗然,官方回应称“是家长要求的”。
随意侵犯孩子隐私的恶意行为,成为家长委托老师行使的“正当”权利,根植在这些家长心中的育儿观,从未改变。
因为“我是你爸/妈”,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因为“你还小不成熟,当然要防止误入歧途”;因为“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哪有什么隐私”。
就像《欢乐颂》中谭宗明曾经对安迪说的那样:“为了孩子,家长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但仗着血缘的羁绊,父母就能用以爱为名的暴力行径窥探子女隐私吗?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30%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家长偷看过。
也就是说,在面对孩子复杂而神秘的“隐私”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会选择做出一些不当行为,通过私自翻查日记信件、聊天记录,在卧室里安装摄像头等,获取孩子藏起来的秘密。
在这些家长的意识中,隐私是大人才有的特权,小孩子是没有隐私和个人空间可言的。
而那些被误解的心酸,被公之于众的视频,被随口说出的隐秘,在孩子眼里天塌了的大事,到了家长这里,却成了不值一提、斤斤计较、内心敏感的小事。
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说过:“青少年时期对隐私的需要超过他一生任何其他时期,甚至成年期,如果你认为隐私对你很重要,那么它对你的孩子更重要。”
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教授也曾提出过:“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心理的边界,这个边界保证了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权力。
好的家庭边界,应当是一个温暖而不黏连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我们既可以与家庭保持联结从而获得亲密感,也可以培养独立人格从而拥有个体感。
缺乏边界意识的家长在“爱”的幌子下,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将自己的喜好、期待加诸别人身上,还要扣上一个“为了你好”的帽子。
这类家长突破家庭安全边界,剥夺孩子的隐私的行为,不但会给孩子带去最深的伤害,也让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归根到底,这些家长希望通过窥探隐私的方式控制孩子,并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时代周刊》曾报道当代家长的“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们的人生。而爱一旦过了度,将不可遏止地对家庭中每个人造成伤害。
当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号,简单粗暴地窥探孩子隐私时,对他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与不安,可能需要终生来治愈。
而被这些过度教育的孩子,也往往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是密不透风的压迫。在微博“家长太强势是怎样的感受”的TAG下,网友们纷纷袒露了自己的创伤。“无法呼吸,活着就像被扼住了咽喉。”“想逃离,去一个他们找不到的地方。”
这些真切的表达会刺伤不少掌控欲极强的父母,但在失望伤心之余,不妨认真想一想:也许孩子表达的感受是真实的,过度的爱让两代人都无法喘息。
电视剧《小别离》中妈妈在打扫女儿朵朵房间时,发现了朵朵写的小说。妈妈指责女儿,你把时间都浪费在写小说上。女儿吼道:“你凭什么侵犯我的隐私!”边哭边把小说撕成碎片。
剧集的后期母女冰释前嫌,但再也回不去曾经的亲密,这件事就成了无法愈合的伤痕。青春期的孩子有专属的隐秘世界,作为家长,如果对孩子缺乏尊重,孩子也很容易产生抵触,亲子关系将渐入冰点。
即便子女没有反抗,选择了顺从听话,伤害也是无法估量的。当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压抑自己时,他们很难获得健全的成长。
在这种“不安全依恋模式”家庭下长大的子女,即便将来身处安全环境中,因为缺乏自信,甚至可能失去现实检查的能力,变得自卑敏感,不能和别人太亲近,也不信任别人。
当爱无孔不入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魔力。不管孩子曾与家长多么亲密,当你闯入了孩子的隐私角落时,就关闭了通往孩子的心灵之门。


做父母,确实是一项“技术活”,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需要注意方式的选择。面对有了秘密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呢?
|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秘角落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专属于自己的空间,放置属于他们的心事,这也是他们逐渐独立的方式。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留足够的空间。
黄磊在采访中曾说过,女儿多多的日记常不上锁,明明白白地搁在桌上。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看过。“哪个少女没有秘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是孩子内心最宝贵的财富。”
不要轻易拨动孩子抽屉上的锁,更不要去偷听孩子的电话,在进入孩子房间前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时征求他的许可,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先和他商谈,如果你需要被尊重,那么孩子也需要。
| 与孩子积极沟通
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当家长出于种种考量,需要知悉孩子的“小秘密”时,应当大方地与孩子沟通,用平视的角度真诚交流,用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议。
信任的产生,并非朝夕之间,更像是一个种树的过程。想要获得孩子的信赖,首先就要播下尊重的种子。只有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孩子才会敞开心扉。
| 帮助孩子保守秘密
当孩子把自己的小秘密和父母分享时,这个秘密,从孩子的秘密,变为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秘密。说明父母成为了孩子值得信赖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轻易将这些内容公之于众。
守不住秘密的家长,也同样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她/他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对你说“悄悄话”了。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当家长和孩子能够保持合理的边界,不互相侵入时,不仅孩子能够学会独立,家长也获得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临很多挑战。作为家长,要学会要放手,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享有失败的权利,也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身为父母,要保持好一扇门的距离。父母尊重孩子不轻易越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