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肖最后的四重奏
肖氏创作数量如此众多的弦乐四重奏,有这么几点主要原因:1、俄罗斯一向缺少强有力的四重奏的传统,伟大鲍罗丁和柴可夫斯基的四重奏加起来也不超过5小时15分钟,肖氏带领下,百多位苏联作曲家写出了百多部四重奏,足以清楚的证明肖氏的影响。
2、个人风格的转变。二战前肖氏拥有了具有声望的9部交响曲和2部四重奏,战后创作了6部交响曲和13部四重奏。2种题材数量上的变化,反映出一种题材相对于公众,而另一种相对于个人偏好,反映出后一题材对反映作曲家本性有者强烈的诱惑与创作冲动。
3、调性的安排。肖氏四重奏使用大调占了绝对优势,比例是10:5(有趣的是交响曲有着相反的比例关系)。直到第7四重奏才使用了第一个小调,肖氏本人想改变长期使用大调写四重奏的状态,甚至萌发了逐一按照24个调性写作想法,这可以从第8四重奏以后看出一个清楚的、顺序的痕迹。
和贝多芬和巴托克不同:肖氏从来没有追求过超过四重奏已有的限度而去强化这种体材,他接受四重奏原本的形式,不断提炼和深化它。几乎没有考虑去扩展的技巧,但事实上他还是把四重奏扩展到可以和贝多芬、巴托克比肩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高度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爱乐者认同肖氏的最高成就恰是弦乐四重奏。
肖氏四重奏大致可以分为:早期1--6首,中期7---11首,晚期的12——15首。早期和中期的11部作品,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较多的个人体验,限于个人的与协和音乐声效之内,通常倾向于外在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有片刻的悲伤和忧郁,但最终是雄壮的甚至是乐观的。
晚期的4部四重奏多采用真正室内乐精神,题献给自己的密友和知己,包括他的两任妻子,2部献给贝多芬四重奏团(一个首演了除第1和第15两部四重奏的团体)。这四部形式完全不同存在着共同点:是和人将终死的观念联系起来的。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简洁与凝练,对12音列的新的兴趣体现在色彩较为沉郁。
肖氏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74年秋的雷皮诺------一个离列宁格勒不远靠近芬兰湾的专供作曲家隐居的地方。首演在列宁格勒,由坦尼耶夫四重奏团担任(贝多芬四重奏团因大提琴手谢林斯基的去世)。在西方首演则是菲茨威廉姆团。

肖氏说:我努力使这部作品成为一个戏剧化的作品,很难说我是否成功了!这部作品充满了戏剧化紧张的心理冲突,包含了对现实存在转为无限虚无的观点。6个乐章连续演奏,全部标记为“柔板”(第五乐章则为极柔板)。
第一乐章“哀歌”,开始于一个超乎想象美丽绝伦的全音阶赋格段,使人联想起极富俄罗斯特性的淡淡的东正教的气息,以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抚慰着遭受那个时代的打击而受创的心灵,但这种情绪绝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
第二乐章“小夜曲”,一连串尖叫取代了第一乐章引人入眠的情绪,梦魇般的反复,像人们面临凶险而产生的耳鸣和晕眩感。大提琴粗暴的插入引发了进一步的恐怖气氛。随后就是屈服与顺从,跳起了跛足的华尔兹!直到再度眩晕……
第三乐章“间奏曲”,在大提琴的持续低音上,挣扎着、喘息着……
第四乐章“夜曲”,略带苦笑的夜曲将紧张的情绪做了安抚,哀歌般的旋律通过轻微的起伏编制着她的忧伤之路……结尾处通过两把小提琴轻微的拨奏而逐步升到一种不祥的音调节奏,这是下一个乐章“葬礼”的导奏。
第五乐章“葬礼进行曲”,主要部分是完全的独奏,每件乐器的旋律张力通过齐奏葬礼进行曲的节奏向反复句那样予以强调。尾端的拨奏引人深思……
第六乐章“结语(尾声)”,更多是对前面乐章经历的辛酸、痛苦的回忆,其中沙沙声、轻敲声、哀鸣与战栗被不不可思议连接在一起,乐器色彩利用了极度新奇的方法。一位拉脱维亚作家形容它的音色“就像在墓地中浮荡的凄凉的风”。半音的颤音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幽灵。在前苏联,的确有多数人相信这部作品是肖氏为自己创作的安魂曲,不难想象一个遭受创伤的人难以摆脱对死亡的这种执意,在乐曲结尾处,这种半音的颤音纠缠隐退了,引向了最后的赞美诗,穿过它、超越它进入虚无……在服从与接受的状态中肖氏告别了这部四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