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
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了人类组成社会和社会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的分析应涉及社会结构,并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观察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从社会结构来看,可以把社会分为两大基本的部分:一部分为社会的基础,称之为经济基础;另一部分为基础之上的结构,称之为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它是其中有决定意义的核心部分。整个社会像一座庞大的建筑,分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观念基于它对社会的总体分析,也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马克思把整个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范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这两大范畴相对应。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社会关系,但纷繁多样的社会关系本质上分为两大类:物质关系是原始的、本质的和基础的关系,而思想关系是派生的、表现的和上层的关系。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反作用于物质关系。通过分类,可将物质关系中的相关部分确定为经济基础,将思想关系确定为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物质关系的概念较为宽泛,可指称社会生活中所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关系,有物质交换的经济关系,也有非物质交换的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在分析社会经济基础时,我们主要应依据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其他物质关系要通过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发生作用,而不能简单地发生作用。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所以,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
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中,主体部分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2】毛泽东作了简明的概括:“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强调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的主体是因为:(1)生产关系最直接地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法律规范、政党斗争、阶级斗争、政治发展等,受到制约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当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最终对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有决定作用,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它一般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而是要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发生作用。(2)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中最核心的部分,即社会系统。社会经济基础包括诸多因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种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生产技术装备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是对政治上层建筑有直接作用的因素呢?根据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理论,显而易见最系统的社会网络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完整的社会系统,规定了社会各项活动的基本结构,其他因素均没有这样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政治上层建筑反映的是这个业已形成的社会性系统的需要和要求,所以最直接地受其制约。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力因素也对政治上层建筑发生作用,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力因素只起间接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同时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等。”【3】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全部技术装备”对政治上层建筑有其决定的作用。当然,恩格斯指的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问题,而且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十分重要。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能说仅有生产关系的变更就建成了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最终还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邓小平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思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所以,虽然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直接因素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因素不能被排除,在一定情况下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上层建筑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思想关系及其制度表现,即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文化、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的总和。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武装力量、政治关系、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思想、政治学说等诸多因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政治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而不属于物质关系。将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学说等意识形态方而的因素归属于思想关系较易理解;而将有武装力量、强制机关和庞大组织结构的政府体制等也归入思想关系的原因,则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设施和法律设施所表现的关系与入们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中表现的关系不同,不是一种物质的关系,而是人们通过对物质关系发展要求的认识、或者说是从物质关系的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关系,是人们政治认识的产物。国家等政治法律设施是人们通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而设立的,以保护一定的经济基础所确定的利益结构。政治发展的过程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这一层关系:社会物质关系的运动和发展逐步反映到政治认识领域,政治认识在一定的时刻便慢慢形成适应这些变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对政治权力、政治统治、政治原则、政治组织、政治功能的系统看法,然后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促成政治变革,或者指导对政治法律设施的重新设计和改造。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时期建立的代议民主的政治体制,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便由洛克、卢梭等人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建立的新型政治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也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学说和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运动机制,政治上层建筑应属于思想关系的范畴。
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政治上层建筑的地位要比其他部分重要。在政治上层建筑里面,国家权力、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又构成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这个分析是基于以下的认识:(1)政治上层建筑是与政治权力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着政治生活的方向,而政治权力本身就具备强制力,可以被运用来达到统治阶级的目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往往对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往往要反映到政治法律领域中来,并要通过国家权力的作用来加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国家已经强大到这样的地步,以至国家似乎成为统领一切社会力量的力量,而其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一面往往被掩盖起来。现代社会生活往往都是围绕着政治的轴心展开的。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对这一政治斗争同它的经济基础的联系的认识,就会日益模糊起来,并且会完全消失。”【5】恩格斯描绘了政治上层建筑在现实运动中地位的变异。(2)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是政治上层建筑中最本质的部分。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在现代社会里,国家机器已经高度发展。恩格斯当年就指出:“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在这里,阶级斗争和侵略竞争已经把公共权力猛增到势将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的高度。”【6】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不能比拟的。在当代世界各个国家中,国家权力或多或少都是相当强大的,因而它的活动和方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就特别重要。
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又称之为社会形态,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在这两者之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强调它们在社会过程中是有机联系,交融一体的,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规律性的东西。
二、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历史唯物主义确定前者对后者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确定后者对前者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的辩证的关系。当然,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第二性的。对这一辩证关系,马克思曾有一段精彩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从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产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最初政治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消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国家权力、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不是人类生活本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政治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在分析国家的起源时,从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人的国家产生过程中提供的丰富史料,雄辩地证明:“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8】历史唯物主义根据这一点也确定,在改造了现代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之后,国家将消亡。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生自然伴随着这一过程,有政治后才会有政治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既存政治上层建筑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均存在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们之间可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透过这千差万别的政治形态来揭示其本质呢?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不能就政治谈政治,而应从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处来发现其本质的规定性。“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9】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深刻分析了印度的政治设施的特性。马克思写到,印度人民散处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地点,由此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10】在分析资本主义政治设施时,马克思特别强调“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因为它最适应以自由竞争为原则的经济关系的结构。政治意识形态也应从这个逻辑来分析。
第二,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一判断是从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上说的,即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受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却可能有所不同。“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这些变异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11】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设施有过透彻的剖析;“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政治上的成就伴随着。”在封建领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后成为“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后又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在工场手工业期间,成为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2】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不仅仅描绘资产阶级的历史发展,而且指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进步中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最后确定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属性。分析政治意识形态也一样,恩格斯在剖析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时深刻地指出:“为革命做了准备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做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1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全然改变之后,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就完全不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性质。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根本属性的决定作用,而不是说同样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从形式到内容均完全一样。
第三,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受经济基础状况的制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之,经济基础的变化总会导致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经济基础不仅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发展,而且推动它朝一定的方向发展。所有历史上政治发展的波澜壮阔的过程均应从这里加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14】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原理把握住了政治变革的真正动因。在分析到封建君主制的瓦解时,马克思指出:“君主制所扮演的暴虐的反动角色只是表明在旧社会的孔隙中形成了新社会,这种新社会必然也感到政治外壳(旧社会的天然外皮)是反自然的桎梏而必须撑破。......君主权力的反动性并不证明这种权力创造旧社会,倒是相反地证明,只要旧社会的物质条件消亡,君主权力本身也就消灭。......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变化。”【15】在分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时,马克思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以工业和商业为基础的。......新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建立在已经改变了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它也要取得政权,它要从代表衰亡社会的利益的人物手中夺取这种政权。因为这种政权的全部组织是在全然不同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于是就产生了革命。"【16】在分析到未来的政治发展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正是从这个方法论去推导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导致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因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而变革生产关系恰恰会导致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在新型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之后,政治上层建筑会全然改观。在未来的生产关系格局下,“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的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17】
三、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上层建筑虽然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反映着经济基础的要求和发展,但是政治上层建筑并不是机械的、简单地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它自身也可以能动地、积极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巨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不这样是不可能的。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只要上层建筑拒绝起这种服务作用,只要上层建筑从积极保卫自己的基础的立场转到对自己基础漠不关心的立场、转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不再成为上层建筑了。”【18】政治上层建筑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基础起着不同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强大的作用。
恩格斯特别强调了把握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重要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一一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不存在)向前发展。”【19】恩格斯在这里特别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作用,在实际的社会进程中,也是政治上层建筑能起到最大的反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政治上层建筑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往往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可以对经济基础施加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谈到国家时,恩格斯说:“这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它由于本来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了的相对独立性,又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影响。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多的独立性并且一经产生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20】这种相对独立性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正因为政治上层建筑能够获得这样一种地位,所以它才能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有时甚至在表面上掩盖住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不过,无论政治上层建筑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说,它还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同方向作用。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有两种,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加速作用,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阻碍作用。先来看第一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同方向作用时,举过大量的实例。马克思在分析到亚洲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象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21】“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下去。”【22】这里政府的作用对经济发展便至关重要了。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资产阶级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系统分析了政治权力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析工作日和资本原始积累时,也充分强调了政治上层建筑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十七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的时间。”【23】资产阶级国家还履行了其他种种职能,来保证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实行凯恩斯主义,进行财政干预,提供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也都是政治上层建筑有意识的活动。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运用政治上层建筑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诚如恩格斯所言:“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24】社会主义国家将利用自己的政治上层建筑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的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5】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国家的有力推动下进行的,其速度其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从长远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把组织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看成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主要领域,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所以,政治上层建筑适应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要求,按同方向推动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方向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起到阻碍作用。政治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有两种可能性。(1)这种反作用是对抗性的,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处在一种对抗的关系中,经济基础发展了,生产关系变革了,但政治上层建筑依然力求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抑止新的生产关系的扩展。马克思在分析君主专制的历史地位时指出:“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变化。所以,现在君主专制不实行集权(集权本是它的开明措施)而打算实行分权。君主专制产生于封建等级垮台以后,它积极参加过破坏封建等级的活动,而现在却力图保留哪怕是封建割据的外表。如果说君主专制从前保护过工商业,同时以此鼓励过资产阶级上升,并且还曾经把工商业看做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那末现在君主专制到处都成了工商业(它们正在成为已经很强大的资产阶级手中的日益可怕的武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使现有的政治上层建筑不相适应,所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必须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废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由整个社会来占有。然而,资产阶级国家却阻碍着这一运动方向,“现代国家却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27】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层建筑便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首要的问题便是改造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政治上层建筑。(2)这种反作用是非对抗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矛盾,但是这一矛盾已经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改革和调适来逐步完善。毛泽东曾经说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28】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需要注重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以保证政治上层建筑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中国十多年政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中引起的变化日益增大,政治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所以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9】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人们在政府结构、政府功能、干部制度、人事制度、管理方法、权力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适应性的变革。如果不能及时地做出改革,政治上层建筑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因素。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改革政治上层建筑,使其沿着与经济发展相同的方向起作用,而不起阻碍作用。
四、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决不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式的关系,而是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层层相关的互动关系。这是我们在分析政治上层建筑时应当加以注意的。这一复杂的互动的矛盾运动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并不总是同步发展。政治上层建筑一般来说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时刻,政治上层建筑就应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上层建筑并不紧跟着经济基础、经济条件的变革而变革,它往往会落后于经济基础并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从历史发展的总线索讲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可能是不同步的。正因为政治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并且拥有庞大的政治机器,它可以维持自己的存在,直到被社会的和政治的力量推倒为止。政治历史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西欧社会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时,特别强调指出:“君主专制到处都成了工商业(它们正在成为已经很强大的资产阶级手中的日益可怕的武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30】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指出:“可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当社会日益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时候,国家制度仍然是封建的。”【31】列宁在谈到推翻俄国专制制度时也曾说过:“这种变革从农奴制崩溃时起就已在俄国开始了,而且正因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落后于社会关系中已实现的变革,才使上层建筑的倾覆成为必不可免。”【32】这是一种性质的不同步,基本上是对抗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通过政治革命来改造政治上层建筑。另一种不同步是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属同一性质的状况下发生的,如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政治上层建筑跟不上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状况,经济基础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总是不断向前运动的,而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自身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过程。这需要人们不断认识这些矛盾,不断深化思想,不断改革,使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应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立刻、直接地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要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列宁说过:“任何民主,和一般的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33】但是另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因此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是立刻、直接反映的,而是在基础变化以后,通过生产变化在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反映的。”【34】政治上层建筑虽受经济基础制约,但这种制约和反映往往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要通过复杂和曲折的机制来反映。因此,在分析各类政治现象时,尤其应当注意透过各种表面的因素挖掘出本质性的因素来。
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反作用。虽然政治上层建筑总体上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但政治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无能为力的。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也会起到决定性的反作用。“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35】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到封建的政治外壳的束缚时,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受到资本主义的政治外壳的强制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在这个时候,不改造政治上层建筑,社会便不能进一步发展。在新生的社会制度下,政治上层建筑往往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的,上层建筑一出现,就会形成巨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已基础的形成和现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36】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初期建设中,政治上层建筑对于巩固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政权、新的生活方式、建设新的经济体制、培育新的经济关系均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列宁才说:“政洽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37】当然,政治上层建筑之所以能起到这些决定作用,也在于经济基础已推动它走到这一步。
第四,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具有多层次性。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会在多种层次上展开。(1)它们可能是相同性质的矛盾运动。这里表现为相同性质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运动的最后结果一般来说会发展到对抗性的矛盾,量变会导致质变,但有阶级属性的政治上层建筑一般会拒绝质变,这样矛盾就会积累起来,最终爆发并得到解决。(2)它们可能是不同性质的矛盾。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不是纯而又纯的,其中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有作为旧社会残余的生产关系和作为新社会萌芽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都不占主导地位,但在社会中存在,并且可能占有相当的分量。这样,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包括经济基础内部既成的、旧的和新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政治上层建筑同既成的、旧的和新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的关系所引出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其政治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存在残留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矛盾,当然还存在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必然产生的,社会化生产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要求和政治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之中,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当然,起决定作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但其他因素对于深刻认识特定社会五光十色的政治现象也不可忽略。
第五,政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政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一条规律,可以概况上述种种方面。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而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一对矛盾,在这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也得服从这条规律。这条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循着这条规律运动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史印证了这条规律的存在。旧的政治上层建筑总要在经济基础变革的推动下革故鼎新,最终形成新的政治上层建筑。同时,我们又要看到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的一面,但不能夸大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否则,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损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推进政治上层建筑,使之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1~89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0~29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8页
【18】《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2~50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2页
【2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65页
【23】《资本论》第一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6页
【2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28】《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9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32】《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9页
【3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9页
【34】《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页
【3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
【36】《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2页
【3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