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冥契的牧神节》偏倚分析。

7.附案:推荐文案(本来是要做视频的,但是鸽了,文案如下。视频其实做了20%,用的大字糊脸的直白表现风格,老tm后了,但还是架不住想摸唯美图,所以就果断鸽了)
ps:另外,推荐稿也存在隐性剧透要素,请注意并斟酌是否阅读。
号外
知名·戏剧
女演员
折原氷狐
离奇死亡
陪审团·ウグイスカグラ
检察官·RUKURU
记事·一之上调和
庭审·KOTORI-SORA
标题·濑和未来的死体解剖
一位少女死去
众人哗然
德行随即喝止
清廉的铁锤落下
在场的都有嫌疑
真相未明前
谁也不能擅自离场
KOTORI(鸟儿)法庭将受理此案
第一嫌疑人——
Sparrow:演剧「凶器」(阿尔贝·加缪)
第二嫌疑人——
Fly:血亲「证人」(濑和环)
第三嫌疑人——
Fish:镜子「受益者」(架桥琥珀)
第四嫌疑人——
Beetle:友人「叛徒」(箱鸟理世)
第五嫌疑人——
Owl:导演「观众」(匂宫冶游)
第六嫌疑人——
Rook:牧人「告解」(椎名胧)
第七嫌疑人——
Lark:青梅「竹马」(仓科双叶)
第一嫌疑人指认凶手
指出死者进行了一次
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跳跃
企图通过自杀来成为荒诞的神祇
魔法使的真面目乃是戏剧崇拜
希腊戏剧背后的机械降神理应被废除
她起身
她卸下角色
她犯罪
她径自死亡
凶器说话
请求德行裁断濑和未来死于自杀
并且不该上天堂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二嫌疑人自我伸张
血亲在前
血脉不由亵渎
拨乱反正
大义灭亲
神圣的亲情统治一切
母子兄妹各司其职
现实与人们叽叽喳喳
擅自划好黑白的界限
不过是对方违规越界
肮脏行径发生在黑夜女神的辖区
那个·荡·妇·的玉盘使人疯狂
德行在上
该判证人无罪释放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三嫌疑人呈递实况
凶犯是谁一目了然
她要指认才能的过失
是才能谋杀了白发赤瞳的少女
我在场上看见鲜血横流
卡利古拉的怒吼破开桎梏
陈旧的木质碎裂四射
浓郁的酒体
芬芳的单宁
第五元素凝做红琥珀
映照着一切
洗去沉淀后
残留下泛黄的清白
说罢
她便呈上拾到的珍宝
众人皆动然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四嫌疑人回忆过往
死者生前点滴
真真切切
明明白白
睡前童话到此为止
后半夜该是大人的话事
白马王子穿盔带甲
十字长枪显露锋芒
凶犯挟持死者
叛徒双眼一闭
不论荤素
皆穿枪上
不管再多扬长而去
毕竟无知
者无罪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五嫌疑人许下愿望
要为死者的身陨操办法事
司仪应允
歌队同意
除去神父身体抱恙退辞
众人齐聚一堂
声震四方
一人分饰两角
导演坐在观众席上
好一个究极的自我满足
你一句,我一句
死者不能复生
死者当是
濑和未来
好死便是,何生是非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六嫌疑人恸哭控诉
死者有罪
最后的夜里牧人听得清楚
当时他躲在树洞里头
谨遵德行教诲
有耳的都当去听
却惹上一身骚
永恒的罪名如包袱甩手
牧人反成替罪的羔羊
邪恶不断低语
牧人当不了苦行的信者
失足摔下山崖
余得只言片语飘来法庭
想来他应该无辜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第七嫌疑人怒上心头
懒得辩解
当堂暴起
脏话连篇
众人好生相劝
不得以
将其逐出法庭
余下五人气不过
找来了偷入雀巢的贼鸥顶罪
霎时间庭下无比混乱
人们叽叽喳喳
好一出爱憎大幕
德行发话
请法医出具解剖报告
(呈上文书)
定音锤落下
真凶已明辨
濑和未来死因为爱
“爱”在哪儿?
众人齐唱
“爱哪儿都在”
众人齐唱
“爱哪儿都不在”
启事
下回鸟儿法庭宣判
将要审判Fly

以下内容包含严重剧透,请通完游戏后再观看。
0.保持缄默。
1.战争与和平——关于爱的矛盾论
1.1在本作游戏中,我们首先需要注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 “何为爱”。
1.1.1在任何一种心理学又或者任何的心理学中,往往都将“爱”视作最高级别的情感,视作人类精神中最高最神圣不可侵犯的黑箱。如果提到了爱,那就连理性都得为它辩护,而德行则必须表现的像个婢女。
1.1.2我们必须宣布,我们不得不宣布,我们就是要宣布。我们说,“爱”就是神明。因为我们必须崇拜,我们必须要树立起一个内心的偶像,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上帝,一碟灵魂的粘合剂,这玩意叫什么都行,叫它“爱”只是因为这么叫而已。
1.1.3人们受爱的奴役,并乐在其中。
1.2那究竟什么是“爱”呢,爱是一个切实的本体?还是一群模糊的现象?又或许该掉反两者的形容?
1.2.1本作的背后隐藏了一种想法——爱是战争与和平。
1.2.1.1战争,与和平。尽管这看起来很搞笑,充满了对于形容措辞的举足无措,洋溢着廉价文学分析中媒体式噱头的氨臭味,但实际上语言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因此,不必过于在意。
1.2.2若是再做进一步引申,我们就能重新提起此前在水葬银货时说过的S·M了。
1.2.3姑且先让我们拆开来梳理,虽然这是错误的,但错误是必要的。
1.3第一点,爱是战争。
1.3.1通过对濑和环与仓科双叶,以及濑和环与濑和未来间爱情的考察,我们首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爱是一种诞生于战争的应激反应。
1.3.2首先从濑和环与仓科双叶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开始说起。其中,濑和环本身并不重要,作为galgame游戏的主角,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就是个空架子,我们不需要对镜子太过较真,而应该把视线放在照镜子的人身上。
1.3.2.1仓科双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是个女同性恋,但这不是最初的状态,作为考察的第一步,我们得先来到仓科双叶还不是女同性恋的状态开始分析。请注意,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没有人生来就是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或者说,我的意思是,没有人生来就是“什么”。我们首先能够确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仓科双叶生来确实就和其它的绝大多数人在某些方面不太一样,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废话。在哲学中,往往废话就等于真理,起码是公理。
1.3.2.2仓科双叶身上的所有倾向都是虚假的,都是我们取的“代词”与“形容词”,如果切实考量的话,仓科双叶除了与众不同便别无异样(其实这是个废话)。 而仓科双叶在认识到自身的与众不同后,开始区别出了一个“标签”,那就是在这个几乎都是异性恋的社会中自己却是个同性恋。换句话来说,仓科双叶借由明确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性恋”从而构造了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
1.3.2.3此刻,一个“条件”诞生了,那就是——同性恋是仓科双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2.4当然,我并不想谈拉康和皮亚杰。准确的来讲,我并不想谈一个关于意识结构的充满了格式塔或者辩证主义腔调的概念。我要说的是,仓科双叶的爱情生成于不断明确自身异质性的一切过程与结果之中,而作为点亮异质性的燃料,就是“条件”。
1.3.2.5当仓科双叶成为“仓科双叶”的时候,她通过爱上同性来区分自己与她所见到的所有人(异性恋者)。而当仓科双叶遇到女装的濑和环时,她又通过爱上一个女装的男人来区分出现在的仓科双叶与“作为同性恋者的仓科双叶”,随后又在自己是“异性恋”和自己是“同性恋”之间不断推攘和摇摆,而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与结果的交替状态,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正是在这时,爱被呼唤了,爱也就带来了战争,带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运动状态。
1.3.2.6同理,人们总是以为尊重同性恋就是性的解放,实际上,同性恋者并不需要怜悯。如果同性恋能够真正被接受,那么,同性恋这个“不同的群体”就会被立刻解除,不会有人再站出来说自己是同性恋,又或者因身为同性恋而感到任何一种具有附加性质的痛苦、甚至是幸福。在这个时代里,他们之所以宣称自己是同性恋,是因为他们承认了自身被赋予的(甚至是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标签中的贬低含义,并以此来感受着爱的降临,面对战争。
1.3.2.7所有人都是活在战争中的,因为人皆能动——这话虽然又老又臭,但还是在理的。
1.3.3其次是濑和环与濑和未来这对兄妹。
1.3.3.1对于这对兄妹来讲,“兄妹”也并非是二人的初始条件,实际上同前所述,“兄妹”是二人对于周围环境而生成的第一条件,随后,对于第一条件的战争又带来“兄妹不能相爱”这第二条件,再随后,对于第二条件的战争又带来了“我永远爱着对方”的第三条件。在这三段变化中战争从未停息,故而,爱也持续在场。
1.3.3.2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显著地察觉到了爱与“一个个体意识持续生成所需要依赖的对照对象”间的宏观联系,也即——爱源自于个体不断摧毁与重塑自身的战争之中。举一个直白的例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可以在背叛、逃避、乱伦、背德之中能够毫无隔阂地找到爱的影子的缘故。
1.3.4结合上述两个核心例证,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爱并非是一个安定不变的状态,实际上恰恰相反,爱,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如同爆炸般的恐怖事物。所以,爱才是战争。
1.3.4.1正因如此,真爱与爱真,都绝不会有好结果。
1.4第二点,爱是和平。
1.4.1当我们得出1.3.4的结论时,其实,1.4的主题也呼之欲出了。战争,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当它对于主语而言是进行时态的时候表动,当它对于除却主语以外的对象而言时则表名。也就是说,当战争作为一个名词时,它就是和平。
1.4.2当我们回首整个故事,我们会自然的忽略掉爱在每每两人间不断滑移变易的过程,甚至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过程,在他们眼里,爱一直都是一个名词,因为他们不是“主体”。在客体眼里,不需要任何加工与注释,爱很自然地表现为和平的形式。就像每一个历史学家在反思当下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时总会提起过去的战争,毫无疑问并且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谈论和平的话题里怎么会有战争呢,难道提起的XX战争不是一个对于和平这个名词的补充说明——也即——补语吗?
1.4.3在这里,在最高的精神世界之神——“爱”的身上,唯名论不可辨驳地屹立着,所有人,包括所有的唯实论分子,都承认了“爱”是和平的。他们说,因为爱,所以爱——器官的功能是爱——可关于何为爱?——没人能够说明。按照语言的内置条件,底层元素“爱”这个词,本身是无言的。
1.4.4而这一切,事实上,均是在“条件”的资助下才得以成立。
1.5第三点,爱,是战争加和平,或者和平加战争,管它呢。
1.5.1一种好用且自视清高的语言擅长将不同的东西接合为同一个,在不可告人的没有任何人自觉参与的集体不自觉密谋中,战争加上和平,变成了绝不会有错的爱。
1.5.2所以,我们可以为了爱去战争,可以为了爱去和平,濑和未来可以为了爱去死,濑和环可以为了爱推爱人去死,仓科双叶可以为了爱作壁上观。最基本的语言规则是——所有的名词与动词都是为了介词而服务的,即——为了条件成立(合乎逻辑)而服务。
1.5.3人们常说,先有语言,再有文字。所以,爱算人造品,爱为人服务,又或者——
1.6第四点,爱,是战争与和平。
1.6.1当我们试着抛弃一切枷锁之后(虽然不能,但至少试着),我们得出最后的结论,也是最没有实际意义与内容的结论,我们说,爱,是战争与和平。
1.6.2它形容了一切奇诡的人类精神活动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从一场荒诞的战争到一次明智的和平,它全部都包容在内,在最后关头,我们仍然选择了1.1.2的结果。爱,根本没办法讲清楚,谈它就是犯错,人一思考,神就发笑。爱,就是神。神并未嘲笑人,而是人的思考在请求着爱的发笑——神在鼓励思考——神鼓励人的任何行为,因为人这样祈求了。
1.6.3心理学迄今仍然苟活的全部动机都在于进行对爱的偶像崇拜。无神论者迄今仍然顽强的全部理由也都在于对某种东西的秘密信仰。没有人可以不信什么而活下去——如果我们非得活下去的话——爱只是“条件之一”,亦或者是最棒的“条件”而已。
2.形而上学——序言,关于条件世界
2.1爱的生成得益于“条件”,这并非是指“先有”条件,“后有”爱,战争(反抗)是不需要对象的,因为战争生成它的对象,这里所谓的对象,不过是战争进行的一次“指名”。我们不应该在一切看似有所关联中寻找关联,而要祛除掉“关联”这一拟态的“逻辑”,从而原本地看待问题。显然,一种较为窝囊的说法是——爱与条件常并立出现。
2.1.1爱既指定条件,又在条件中繁衍自己。
2.2当我们选择信仰一位神祇后,教条就理所当然地被我们所指名了。我们为信仰设定一些条件,如果说撰写福音书这个行为非得是什么的话,那我会称其为“塑造偶像”的过程,这不同于上述中付诸信仰的那个充满否定性的过程,在这里,我指的是一个“泥工活”。但这两者也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2.2.1在有所信仰后,我们便铸造出自己的神国。这个国度是由无数条件组成的,但并不包括任何条件,我们对于“质料”的应用方式是,通过对一切条件(虚无)的观测,从而察觉自身存在的边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条件并不一定是真的,就像游戏中的双叶自认为自己作为同性恋是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直在迫害她,她孤立无援,可现实却是——同性恋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少人都是同性恋——可双叶连自己身边的同性恋都没有发现(椎名胧)。她的孤军奋战看上去,更像是一场为了塑造自身悲剧英雄式气质的演出。
2.2.2双叶没有充足的理由替自己感到压迫与悲哀。但她偏偏就察觉到了本不应该被她察觉到的东西。她有所作假,就像一道模棱两可的题偏偏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正确答案一样。这其中一定存在着对某些前提的倾向化选择——或者说,将原本不是条件的“陈述”给放大了。
2.2.3在神国这一光鲜的顶层建筑中,运用了太多不光彩的卑劣手段,其中的任何一种卑劣手段都早已在人格契约中都被承诺过了,因为我们所信仰的神,成为了我们的神国开发商的担保人。
2.3由此,我们指出一种谬论。即,序言的魔力。
2.3.1在话语死去,语言被拓印下来之前,条件就已经悄然编撰出序言了。当一个人尚且还在千折百转的语法结构中迷路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序言所窥视并预言了。双叶不是在成为同性恋之后才受到了压迫,而是为了被压迫才成为了同性恋。
2.3.2此时此刻,大胆的嘲笑被催生出来,任何问题都是答案,从来就没有什么问题,只有目的。出题者是为了考校回答者,而不是为了提出问题,实际上,我要指出的是,没有疑问,一切的问题都是设问与反问。应当将所有的自问都视作自答的自虐行为。
2.3.3正是这种自虐活动构成了信仰中名为虔诚的一环。当一个人有所迷茫的时候,他就通过这种苦行一般的“伟大磨炼”来拷问自己的灵魂。他分明是知道答案的,毫无疑问,他肯定信仰着“爱”,又或者别的某个神明,但他就是要装作怀疑的样子,这种充满反省态度的自我审视就宛如一个同时扮演S和M的性变态行为,你无法想象一个人用舌头舔舐自己的肛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因为人就是被设计成做不到这点,人就是被设计成无法识破这种富有哲思的虚假自我思索假象。笛卡尔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但他必然是最乐在其中的性变态之一。
2.3.4说来搞笑,人类之所以不受任何一种可以作用在机器上的悖论的影响,只是因为他们舔不到自己的屁眼而已。一种绕过,却被哲学家评估为超越动物与机器的知性与人性。
2.4人绝不能逃离条件世界,假设一个人为了不看见讨厌的东西转而自毁双目,那么当他想逃离这个有大脑器质所铸造的有关最高级情感“爱”的囚笼,他只能选择自杀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里程碑式的小结:条件世界就是活着的条件,或者说,活着,指的就是在条件世界中活着。
2.4.1再由“任何哲学都是在变相鼓励人的活着”可以得出本章节最重要的结论:任何哲学都是形而上学。哲学史上最奇葩的事情就是有人居然会认为自己否定了形而上学、竟然有人相信了自己的小小反抗与战争、竟然有人相信了形而上学、居然真的“有”形而上学这么一样玩意。
2.4.2真相是,起码,荒诞的是,根本就没有形而上学这种东西。这不过是一部分沉迷于哲学斗争的人的心中的一个假想敌而已,这些龌蹉的人为了替自己添功加绩而谎报人头。任何思想都是被“指认为”形而上学的,这种吊诡的蠢事在哲学说长不长说短不爽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一切伟大的胜利都是造势和虚假宣传,目的就在于为虚构的巴比伦通天塔添砖加瓦,是为了权力的压制。
2.4.3另一个假象是——时代在进步——后来的思想推翻前者。
2.4.3.1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真相藏在了他们的话中,既然新推翻旧,那不就说明一切都将是旧的吗?即——一切都是注定被推翻的的形而上学。
2.4.3.2这话说的,就像是把文件拖进垃圾桶删除一样简单。
2.4.4为了打破2.4.3所带来的的虚无主义看法,人们再次回到原点,那就是选择相信存在着一种非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真理。历史不会走入一次又一次的古典循环,而是不断证明真相,人们对历史抱有超乎其本身应有的体量预估。但事实如何呢,信仰再次铸起神国,相信“真相”还是相信“爱”真的有区别吗,用更多更晦涩的专名所推导的,依然是人无法舔到自己的屁眼这样简单的事实。
2.5我们必须要问,这种比鸡巴还糙的废话有必要说这么多遍吗。
2.5.1显然说的没有每一个“哲学家”自以为说的那样多。
2.5.2当序言被拟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有任何的发现,而只有发明。人们争相通过文字的不同组合说出尚未说出过的话来,人们以为幻想是打破牢笼的方式,是极宏观的展望,可实际上,幻想不过是牢笼提供的室内装潢,人们只是在拿着显微镜摩挲着铁栅栏上的每一处凹凸不平而已。
2.6求真的意志抵达了它所能抵达的极限,它必须要寻求一次死亡来重新替这个充满着桎梏与不自由的条件世界洗牌。在虚假的尽头,荒诞汪洋的岸边,征服者不再征服,他死去了。
3.荒诞的死——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立定跳远
3.1濑和未来通过自己的死,塑造了一个名为折原氷狐的征服者形象,折原氷狐就如同一名征服者来到荒诞的岸边,她看着荒诞,荒诞却没在看她。因此,并非是用荒诞指代岸以外的事物,而是描述一种岸边人所面临的冷遇与落差。
3.1.1折原氷狐作为一名征服者的使命结束了,她必须去死。濑和环犯下了的他无法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是——他以为征服者是要替不征服的人去征服的,而实际上,征服者是为了不征服的人去死的。
3.1.2她看着荒诞,但荒诞没在看她。于是她在荒诞中看到自己,她在自己的条件世界中替换掉了荒诞,她成为了自己的范畴,她变成了自身的条件,她没去信仰别的东西,她完成了升格,她崇拜自己,作为针对非法崇拜实例的现实法庭的裁决结果而言,她分裂了。
3.2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次信仰的上帝的原因是,他在一种卑微的身份中看见了伟大。他通过嘲讽自己竟然妄图通过自杀来成为上帝,从而重新立起上帝,于此同时,他其实也保留了自己身上的伟大,他偷偷地私下认为——自身拥有成为上帝的隐性可能。
3.2.1这是最伟大的立定跳远,向着“最伟大”。濑和未来通过折原氷狐的死去荣登魔法使的神位,她通过自杀成为了荒诞的神。
3.2.2相较之下,加缪笔下的卡利古拉是被他杀的,他拒绝死亡。他誓要自己和自己的角色向着荒诞不断攀登,故而他拒绝一切跳跃,他不想看见人的腿上长有膝盖。殊不知,人生来就是要屈膝下跪或是一跃自杀的。
3.3濑和未来已经厌倦了荒诞的把戏,她既讨厌自身的角色,又讨厌自己面对的世界。在被切断后路(呈现未来)之后,她只剩下自杀这一条路可走。
3.3.1我们不能在这之中找到任何一种意义。我们不能说这件事是悲剧性的,也不能说她的死需要归咎于谁,又或者这只是一次逃避。
3.3.1.1有一件事,必须被明确——在生命行使它的全部权利时,意志,意志这个傀儡必须保持缄默,至少,在死了之后,不断生成的条件便除了在语言中仍然“此在”之后,就哪儿都不在了。
3.3.2不要意志,不要一种迁延不愈的虚幻疾病,哪怕它臆想出一种真实,并在真实与卑劣的自我间感到一种驱动着它继续下去的名为“荒诞”的内在感受。不要荒诞,不要一种虚假的斗争对象,对这种无需言说的沉默手势竖起中指来。
3.4去你妈的活着吧。
3.4.1濑和未来这一生有两次机会犯下伟大的过错,她都抓住了。
3.4.2必须要推倒正确,必须要击倒“击倒”,人前进是为了活着,人倒退是为了不死在前进上,所有活人说的话都不可信,如果他说意志,那意志就是他的诡辩,世人皆愚,墓志铭才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因为它死去了,所以才成为了最高,而最高必须要取悦活人,成为生者的言语,构成人活下去所必须的梦想与偶像。
3.4.3只有“不在”的东西才是神明。
3.5我们所做的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我们也好,我们的角色也好,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又有谁有资格质疑那一坨装在脑子里的粉色肥肠履行的不是肠子的职责?越是思考,就越是活着。
3.5.1我们所能说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供养这个贪婪的意识不断活动,在这个权力的游戏场中不断重复着击倒与被击倒的过程,它作为玩家誓要成为压制其它所有意志的至高权力。看不到它的人用视而不见来当自己的借口,看到它的人用认为它不可违抗来做自己无所作为的借口。还有一种人拿着这事大做文章并以此为乐,聊以做苟活慰藉。
3.5.2说到底,没有“哪一种人”这种说法,或者说,这就是一种“说法”。
3.5.3最有发言权的人已经死了。他们只能留下墓志铭,面对这种过于有力的印记,我们活人通常善于曲解与利用。
3.5.4西伯利亚的北境海岸就是荒诞的边界,人们为了获得一种战栗,甚至不惜虚构任何一段关于自杀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再清楚不过了,这些半途改信的人由于太聪明了,所以压根就没信过那尊教堂里的偶像。他们信的是自己身上的那个神明——对于伟大的最高不敬。
3.5.4.1他们通过信仰找到的,只是在荒诞的冷漠中跳崖的理由而已。但他们必须要压倒这种化身神性的诱惑,而信仰就是一块理想的砝码,只要它能比真理女神的羽毛更重一些,那就保全了人类的灵魂,这样一来,无尽的痛苦便会缠绕在他们的身上,地狱,这就是地狱。地狱带来的丰富感官让人宛若尚在现世,存在主义者对于活在当下的美好愿景,正是建立在行走于地狱中的前提之后。
3.5.4.2相比之下,天国只是人们在不可避免地临死前产生的集体性癔病妄想。
3.6一种现代心理学分析的本质是——否定人的心理。
3.6.1关于这种奇妙的方式是如何达到疗愈人的方式,实际上与3.5.1中的三种形式如出一辙。很显然,哪些是逃避,哪些是阐释,哪些是戏耍已经很清楚了。
3.6.2人们过于高估心理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看清这种手段的治疗目的,最早的心理学成形于神学,用途是利用怀疑来达到信仰,后来又脱胎于科学,目的是利用标准来解除异化,而现在的心理学又表现出神秘学倾向,只是因为人们更注重内心感受了。
3.6.2.1事实上,它就像个婊子一样不断取乐着普遍价值。
3.6.3对于异于普遍者,心理学无时不刻都在发挥着它的解释作用——把人给活活解剖。
3.6.3.1很少有人会真的注目于心理学对常人的“诽谤”,人们更喜欢的是它所说的——一些关于人性弱点的噱头。
3.7在这一切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地充斥着亚里士多德的条件。就连空气也变得如此浑浊。窒息感,一种窒息感在缄默中弥漫着,可自杀的人并不是被憋死的!不要说什么——是爱,是不伦的爱使得濑和未来选择自杀。
3.7.1说,就是在放屁。上面出气,或是下面出气。
3.7.2一个自杀的人并不畏惧压迫、多数的暴力以及正确的指摘,她只恐惧一件事。那就是把她的“ai”称之为“爱”,每一次的言语表达都是一次对她内心中炽烈燃烧的某种本无法表达的东西的结构化与消磨。
3.7.3一句“我爱你”,就足以让原生的冲动化作死骸。
3.7.3.1不信的话,各位请看,濑和未来在她最后最盛大的告白剧中,可曾有说过一句情话。
3.7.3.2当你承认了“爱”,就等同承认了“乱伦”,承认了这种背德,你就滑落到结构中去,反之使得爱被附加了条件,她的哥哥濑和环就是此中输家。
3.7.4濑和未来最为恐惧的,是她自己都认为自己在离开哥哥后也可以活下去了。
3.7.4.1濑和未来否定自己的未来,她的身上爆发了一次专名的矛盾,解体已不可挽回,并且早在白炽灯彻夜通亮的那个晚上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果,她自觉已经掉进了条件的预言中去了。
3.8海上没有人鱼,只有荒唐的浪花。拍上沙滩,然后回响,随即消失。
4.生命意志——大气构成
4.1众所周知,大气是由21%的自以为是和78%的谎言所构成,其中真实的含量不到1%。
4.1.1正是这些组成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从今天开始,氧气就叫「自以为是」,氮气就叫「谎言」——这种专名的替换没有任何价值,正是因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变动”,所以它才成立的顺理成章。
4.1.2如果我要说一种形而上学,那么这种专名的无障碍替换就是唯一的形而上学。
4.2所有的虚饰与戏剧性呈现都是我们要说的和一直都在说的东西。唯一区别在于这种作奸犯科的行为是在多少程度的自觉与不自觉亦或部分自觉下进行的。实际上,这就是法律,这就是定罪的基准,这就是中古-古典时期的一条半合成证据和现代宪法条文骨子里的根本秩序。
4.2.1人们最为依赖的就是这种秩序,就是这种按“程度”来量化地裁断罪恶并施加以惩罚的达摩克拉斯之剑,人们规定了,谁的头抬得最高,谁就得先死,谁当龟怂,谁就活到最后。在这种“天塌下来”的基本认识背景下,尼采觉得是在批量地生成名为群氓的矮子。
4.2.2可这就是达尔文主义说的生命意志,和尼采的不同,照尼采对于更高类型的标准来类推,最后的结果是诞生了怪诞的邪恶崇拜和克苏鲁邪神式的不可名状。而简单的生命保有标准则是数量的保有与延续,这实际上是绝对的“正确”,在这个问题上尼采必然是“非正确”的,为了粉碎这种数量的绝对统计,否认一种隐含着的将数量升华为质量的背后意志,尼采必定要废除既旧的“正确”的标准,也即——重新建立新的价值。
4.2.2.1我们很难说尼采成功了,因为尼采没有在任何一个战场上获得胜利,除去一些极其架空与超现实的领域延续着封闭的框架尚有余温外,他对普世价值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动摇,在一时的反抗过去后,人们再次落入回归分布的古典循环中去。人们最为接近,或者说,某个最为接近尼采设想的人,还是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那个狂人身上,但那依然不是尼采所设想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的残渣——不需要找太多理由——只因为他失败了。
4.2.2.2一个连自己都没凿穿的路,自然不能指望后人照着原来的方向凿下去。
4.2.2.3他残余下的墓志铭,只能变成活人好用的工具。
4.3回到问题的起点,大气的组成必然是利于我们的生存的,没有更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存着,所以大气必然利于我们的生存。反之,如果不利于我们的生存,那我们也就不再活着——对于非活着的东西来说,这个问题的意义也自然被消除了。
4.3.1故而,再次得到一切问题的基本规则——没有什么人们自以为的“问题”,只有答案伪装成的问题,而这种伪装正是借由“意义”穿针引线所达成的,所以,这个虚假的问题才指出了一些“错误答案”,显而易见,这个所谓的“错误”正是发生在意义被消去的过程中。
4.3.2现在事情变得简单了,简单,也就意味着敞开和欢迎了解——有些东西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简单”的事情,“简单的事情”本身就提供了一种谎言的基础浓度,它满足了人类大脑活动的全部底层需求,人们有时把它称作本能,容易理解,甚至不需要太过于专注的学习就能轻松掌握与读取,它通过自己的单纯性来粉饰藏在自己背后的东西,如若捅穿简单这层窗户纸,那么人们也就能从纸洞中窥见真实的深邃。
4.3.2.1以此可见,任何“深邃”的东西都是基于简单的。要牢记前提,捅破窗户纸并不意味着直视真实,而只代表着从窗户纸的一个洞中看真实,洞必须是真实的前提。而戏剧手法,正是对于“捅破”这个行为的表现方式。
4.4没有求真的意志。求真意志只是对于生命——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的一个“冠名”之一。4.4.1也没有纯粹的“真实”,如果在大气中提炼出那不足1%的真实,那么就必须要承认大气是由99%的“非真实”所构成的——因为真实只提取出了1%。
4.4.2我们能够承认大气之于生命是如此的窒息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们不能是依靠“真实”,又或者纠结于何为真实来过活的。我们的求真意志并不渴求绝对的“真实”,它对窗户背后究竟有着一副怎样“原模原样”的世界毫无兴趣,它的生存价值是——替窗户开孔通气这件事。
4.4.3同理,我们也不能去说求真的意志找到的就是部分的真实——如果我们说,这是一部分真实,因为里面至少有一部分“纯粹的真实”糅杂在里面并与其它的杂志形成了溶胶——而溶胶是可以做到彼此分离的——那么,这就是乐观的科学。
4.4.4必须要澄清的一点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找到任何的真实。我们只是求真意志按部就班的奴隶而已,但同时,我们也是求真意志——这一脑生理活动的唯一受益对象。我们既是奴隶,也是主人,我们无论位于整个全景敞视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享受着并入逻辑网络的全部权利与义务。
4.4.4.1我们活着,也就是求真意志的正常运行,我们的下属器官收集信息,我们的高级中枢合成印象,最后与记忆交互读写形成认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并在原始电路本身的底层逻辑中产生主观能动的执行计划。
4.4.4.2最大的欺骗产生于——我们误会了自己的意志。人们迫切地希望一切结构都是有无穷的开集,而非闭集。只有这样,才有永恒地活着,才有无穷无尽的未来以及不断单向延长的时间。但实际上,我们的结构却是个闭集,并且没有任意一个“价值的中心”。在这个话题上,我们可以引出对于实证主义的终极批判——对中心价值的取消。
4.5本章旨在披露何为“戏剧”。这个第4部分的内容主要讲何为戏剧,讲为什么整个游戏中的人物都如此执迷于戏剧,如果把戏剧化作对于人类生存这一事件的合适形容,那么戏剧的地位便不可辨驳。在这个前提下,接下来第5部分的目的便是指出游戏中各个角色在整个戏剧结构,又或者说,在权力游乐园中的位置。
5.力的表观遗传——结构建筑基础
5.1 一切生命的生成皆可喻为矢量。由生命的力量——即能动性,与生命的意志——即方向性组成。
5.1.1生命的力量就在于力的对冲,一切生命都要压制其它生命,以自身的生命裹挟那些弱于它的生命一同运动。社会地位、金钱、名誉、个性、人物魅力,这些都是生命力量的评估维度,处于下风的人被说服,被雇佣,被奴役,被契约,被献身,任何关系都不是评估力量程度的标准,而是力量的性质之一。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强度压制自身力量弱小的人,但自身力量弱小的人又通过贩卖自身的弱小而变得强大——他们抱团。无数股力量互相压制、互相斗争,但它们从不合作、从不妥协。
5.1.1.1哪怕是最低贱的人,你也没办法改变他们对于任何一种食物,又或者对于任何一样事物的他们自身的直接看法与感受。换句话来说,他们的身上存在着“爱”的担保,这种神圣的信仰使得不可理喻的黑箱得以被承认。
5.1.1.2可以说,在合适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分裂可以归咎于某一天有一个人公开号召所有喜欢吃咸(甜)粽子的人和他一起战斗——尽管这两者并不完全矛盾。
5.1.2生命的意志则在于力的整合。根据这个整合的指向,尼采与达尔文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力的整合是必然的,我们唯一不清楚的是,在我们“看来”,所有的力量是否是“可宏观观察的”,又甚至于它是否是“有穷尽还是无穷尽的,是实无穷的还是潜无穷的”都抱有分歧的观点。说到底,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人能以俯瞰视角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全部集合元素。
5.1.2.1在分析生命意志时,我们必然是借由形而上学的,我们渴望一双自上而下的眼睛,但这双眼睛绝不可能属于我们。这样一来,生命意志就不被“证明”,也无法被“证伪”,可这并非是生命意志(求真的意志)所需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它亟需一次自我显现。
5.1.2.2它必定要揭露生命意志的存在证明与其的富价值性。于是,一套严谨自洽的公理系统被它所奴役的人们自觉建造出来,人们普遍承认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根本前提是,人们必须对东西的“方向”概念具有一个共识。一旦没能达成这个共识,那么真理就无从谈起。
5.1.2.3这套精致的共识,就是生命意志所准备的全景敞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一个中心,而通过这个中心又能看见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人。它首先是中心化的,因为人脑具有生物种系上的同质性,它规定“视线”这种认识的基本规则(听、尝同理)。但它同时又是去中心化的,因为中央空无一物(并无实体),所有人的视线交汇在一处又各自投射开来。
5.1.3这一结构的模型准确来讲是一个类空心球体,但球面的每一处都与其它任意一处球面相邻。这一结构并无任何几何意义,而具有信息的拓扑意义。这一“爱”(其本质是能动性,也即信息的担保)的结构的建筑基础,即是上述。
5.2由上述可得出结论:“人类”这一指代的事物本身即是一套只要不涉及其本身即可自洽的公理系统。在这一整套的范畴内,任选任意个体(元素)组成集合,这个集合都遵循全部逻辑而无任何矛盾,在“不完备”(也即,不反向推导公理系统不适用范畴)的前提下,它永远都是自洽的。
5.2.1因此,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解释的。这是任何故事叙事的真理——因为它被规定了,所以它就是真理。由此可以得出一件事实——针对故事的任何解析都是在故弄玄虚。
5.2.2故事所展现的,已经在故事成立(元素构成)的那一瞬间就临在了。
5.3对于冥契的牧神节这个故事而言,它的叙事早在召集所有演员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好了。
5.3.1濑和环,男主角,一个“现实主义者”,或者说,一个已经将结构中的条件前提背的滚瓜烂熟的人。首先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他确实是“爱”着自己的妹妹的,就像任何一个“实在的人”一样,对爱有着正确的看法,换而言之,这人三观很正。故而他能清楚地认识到乱伦与背德感,因为乱伦与被背德就是他的爱情观念的一部分,我们不去纠结是背德还是“纯洁的”爱情更先或者更多一点,因为这没有意义,两者是同时存在的,或者说两者是一样东西,只不过我们擅自命名了而已,就像把两者统称为“爱”一样自作主张。
5.3.1.1因为濑和环的爱情是一种普世的爱情,故而他也必然会如世人所愿的那般,替这段本不该的故事落下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爱产生于乱伦,但不能乱伦——就是他的爱的问题。他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而问题必然有答案,故而他没得选。有时,我们把这种正确与符合逻辑的顺理成章称之为“现实主义”。
5.3.2濑和未来,女主角,一个“反人类者”,或者说,一匹怪物。你不能用“爱”这个等同于上述5.3.1中所做的定义那般的一个“词”来称谓濑和未来这匹怪物的一种“什么”。对于濑和未来而言,她的这种情愫并未建立在什么结构的前提之上,她对于乱伦的看法与世间显然不同,相比于名为词典的人类律法,她更像是个误入捕兽陷阱的怪物。她拥有打破这些低贱、腐朽的规矩的无法理喻的力量,她完全不是人类,与人类无话可说,但也不得不落入到了人类的名词陷阱中,谁叫她毫无理由的爱上了自己的哥哥,如果要把他称作是哥哥的话,那就是哥哥吧——本不过是个彼此相伴的有着血缘关系的某个其它人而已,如果她有父亲的话,说不定就爱上父亲了,不一定非要是这个“哥哥”。在基本的命名法中,她的情愫被称为“爱”,她的指向被冠名为“乱伦”。谁有这个资格这样说?——谁都有这个资格,因为我们互相这样沆瀣一气了。
5.3.2.1濑和未来能做的,只有去死。她没有问题,但对于所有人来说,她是个问题,需要被解决。有才能的人的义务就是替没有才能的人去死。像她这种的大逆不道之徒,我们酷爱的称谓是——“反人类者”——意指必须被消除。
5.3.3折原氷狐,女主角的解离人格,戏剧性处理的腌渍产物。在通向理想的自身的道路上,她摒弃掉被人类所污染的部分,那些被称呼的“爱”和“才能”,那些被指名、被崇拜、被区分、被结构化的对她来讲只不过是“什么”的东西,被削去与分割了。她以一种不完整的姿态取回了干净的灵魂,这时的她得以荣登魔法使的神位,她与那些肮脏的肉畜不再有任何关联,她化身为存在本身,只是单纯地在任何感官幕布上投影出自身的现象。
5.3.3.1很多时候人们会有神明无所不能的假象,实则不然,神明只是与人无关,所有的戏剧都是人们的自导自演,神明只提供舞台,或者提供观众。折原氷狐看似无所不能,实则无能为力,演员要穿帮时,她阻止不了,而戏剧要开幕时,她也必须征求演员的同意。她的劝诱软弱无比,再怎么说,她与人无关,又怎么能干涉人的舞台呢——她要是有任何力量,便不会有任何一个“选择”。请记住一件事,选择怎样的故事,不是由舞台决定的,而是由人类,也即扮演者本身所决定。
5.3.3.2 说到底,神明本就是舞台装置。
5.3.4天乐来来、龙木悠苑、白坂花,外加一个匂宫王海,统称剧团四人组。这四个人组成故事中人类群体性无能与弱小的一大群部分,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变得强大,悠苑可以出卖肉体,花可以玩命,来来可以继续赌遇到伯乐的机会,王海可以照旧调教孙女,他们是有机会变得强大的,但是他们没有。一般来讲,这是难以用逻辑解释的问题,因此必须放弃逻辑的线性因果而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之所以拒绝强大,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地位是由他们的弱小所保障的,只有当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弱小的时候,他们才因聚在一起而强大。这种不在线性时间中呈现的无形力量的本质投射在“戏剧演出”的幕布上就显示为“才能”。
5.3.4.1才能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与生活方式,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与“富有才能”的人进行对抗,否则他们便去死。这就是这出戏剧中这些角色的价值,他们必不能与才能为伍,倾轧才能就是他们唯一需要去做,也是他们活着的唯一价值,换而言之,这种倾轧才能的行为本身就是他们的活着。哪怕是最无暇纯真的人,也在爱与讴歌中当最残忍的刽子手。
5.3.4.2值得注意的是,这之中只有王海的选择与其他人不同,从人理来讲,他作为巡游的血亲理应身先士卒于虚构之中上演一场对抗大戏,但他却是唯一没有入场的演员,这体现出了关于生命衰老的本质——他看穿了自己身后的意志的手段,作为结果而言,他认命了。
5.3.5天使奈奈菜,悲剧的自动打字机。(没了,鸽了)
6.疯狂的幻惑——现代解离性障碍(也鸽了)
Pps:我和友人的全线汉化的制作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拟定本月20日放出,要是没出,那也没办法,反正这个月得出就是了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