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治通鉴:在领导身边,要不要替别人说好话?

2022-08-08 11:11 作者:鉴史悟道  |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原文】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

  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材料解析】

  自从齐威王继位后,自己不管国事,而是委任大夫管理,在位九年,各路诸侯相继攻伐齐国,使得齐国国内一直不太平。首先就是三晋共同讨伐齐国的丘地,其次就是鲁国攻入阳关,再者就是卫国攻打薛陵。后来,齐威王改过自新,开始奋发图强。

  上述材料中,就是发生在齐威王开始振作的开端,他对两位大臣一赏一罚来表明今后的态度。

  一、即墨大夫有什么功劳?

  从材料中来看,即墨大夫只有一个功劳,那就是如材料所说,田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安宁。从地理位置上开,即墨大夫所管辖的地方远离边疆,基本上不会接触什么战事。该地区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所以相对来说,只要即墨大夫自己不作死,管辖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是必然的结果。

  二、什么原因导致阿地大夫被齐威王处死?

  从材料中,阿地大夫的死因有三种原因,其一,他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其二赵国攻打殷地没有去施救;其三,卫国攻打薛陵却不知道。

  跟即墨大夫相比,阿地大夫管辖的地方靠近赵国、魏国、卫国等边境,在边境上,极易发生战争。事实上,齐威王上位九年,爆发的几次战争,基本上都靠近或在阿地大夫的管辖区内。试想,一个经常发生战争的的地方,怎么可能给老百姓一个安心种地的环境,这样必然会导致境内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谢。

  阿地大夫的管辖区,土地荒芜,百姓饥寒交迫,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地缘的原因。但是纵使如此,他也罪不至死。让齐威王处死他的主要原因是他拿钱去收买齐威王身边的人,让这些人帮忙美言。

  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收买或者结交领导身边的红人为自己说话,都是很常见的。但是这个事情却反应出两个问题。

  其一、结党营私

  封疆大吏、军中将领重金结交君主身边的人,一内一外,遥相呼应,这是想干什么?因此,历朝历代,对这样的事情都极其忌讳,只要发现一个就会处理一个。

  其二、欺上瞒下

  君主身边的人,经常跟君主形影不离,二者接触的时间比一般人都多,而且君主常年深居宫内,他了解外界的信息大部分也是来源于这些人。如果有权有势的重臣收买了这些人,那么就相当于掌控君主的信息渠道。哪些话不利于自己,哪些话不利于自己,可以选择性让君主听到,这样君主就极容易被掌控。

  显然,阿地大夫触碰了最后这点。你做事可以不勤快,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能欺上瞒下。本来自己管辖的地方民不聊生,结果还花钱收买齐威王身边的人,帮忙说好话。

  三、两杀一留一赏赐这样做有什么含义?

  阿地大夫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本可以处罚警告就完事了,结果他自作聪明 ,居然收买齐威王身边的人,欺上瞒下,具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必死无疑。

  杀死替阿地大夫说好话的人,却是在敲打其他人,是在杜绝谗言,将内外勾结这种不正之风扼杀在摇篮上。

  不处罚说即墨大夫坏话的人,是因为齐威王需要这样的人给他打小报告。赏赐即墨大夫,即是奖励这类办实事的人,也是为了敲打其他人,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我齐威王不知道。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资治通鉴:在领导身边,要不要替别人说好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