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中的三翼战斗机:福克Dr.I
战地1狗斗机家族中,有两个都属于德国阵营,其中一个有着不同寻常的三翼布局。而在现实一战中,这款仿自协约国的战斗机是继信天翁D型战斗机之后,又一个在西线上空大杀四方的格斗之王。它就是本篇主角:福克Dr.I三翼战斗机。

1917年2月,西欧战场的天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飞机,这就是主要由英国皇家海航驾驶的索普威斯三翼机。在双翼机为主、单翼机为辅的当时,这种奇特的拥有三层机翼的飞机的出现,犹如向平静湖面扔下的一块大石,它迅速以比双翼机和单翼机都更加出色的灵活性以及爬升性能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在这种飞机面前,德国航空队的主力战斗机信天翁D.Ⅲ和信天翁D.V处处被动,很难在空战中与之匹敌,不断有德国飞行员沦为其牺牲品。据说,当在空中看到索普威斯三翼机的独特身形出现时,“德国飞行员的心都凉了”。
德国人还从来没有对哪一种敌机如此折服过,从将军到战士都是如此,德国航空队总监公开表示索普威斯三翼机乃是当时西线最好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亦直言这种英国三翼机是协约国手里最有力的大杀器。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德国人开始谋求自己的三翼机。最省力的办法当然是“借鉴”现成的飞机,此前,当法国的纽波特11型“一翼半”战斗机纵横天际时,德军就曾通过对它进行仿制而推出了多种类似机型。现在,他们打算故技重施。
幸运的是,1架完整的索普威斯三翼机在1917年春天落在德军阵地后方,将其掳获的德国地面部队如获至宝,立即将其安全后送至国内,交由航空队总监处理。接着,总监几乎向德国所有的飞机制造厂发出了邀请,由各厂技术骨干齐集阿德勒肖夫研究这架三翼机,并当场颁下了开发新型三翼机的竞标任务。一种被称为“三翼机狂热病”的研发竞赛就这样在德国全面展开,据说在各种奇思异想的作用之下,竟然有多达30余种三翼机的设计问世。而在遍览这些五花八门的设计案或是原型机之后,福克公司的设计最终脱颖而出。
在安东尼·福克的直接布置下,福克公司的三翼机项目进展很快。到1917年初夏,福克就拿出了第一个三翼机设计项目——V.4。对其进行测试后,福克又对机翼、副翼和升降舵等部位实施改进,完成后的作品称为V.5原型机。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计,V.5都带有索普威斯三翼机的影子,但它又有自己的独创设计,而且针对英国三翼机只有1挺机枪的情况,福克的新设计有针对性地配备了2挺斯潘道7.92毫米机枪。


同年7月14日,V.5接受了德国航空队总监的检视,之后福克公司便获得20架预生产型的订单,以便实施更进一步的测试。第1架预生产型原型机于8月11日开始接受测评。结果表明这种新式三翼机具备了诸多成功要素:机身纤小,体态轻盈,操纵灵巧,爬升效率胜过大部分敌机。可以这样说,它虽然是英国三翼机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但却绝非一种简单的仿制品。
福克三翼机的三层机翼布局显得格外简洁,这是因为设计师有意识地去除了常见于机翼间的繁复的张线,而代之以刚性支柱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飞行阻力,从而提升飞行性能。福克的三层机翼采取翼面积自上而下递减的配置,这就保证了新机型具有非常出色的灵活性,使得其看起来虽然比双翼机复杂臃肿,实则却灵敏胜之。

需要指出的是,福克为自己的三翼机选择了110马力9缸空冷星形发动机,他认定这种发动机最适合自己的新设计。不过由于这种发动机源自法国,而德国国内尚无质量相当的仿制品,福克唯有通过从中立国进口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具有不确定性的发动机供应渠道,就成了福克三翼机量产和维护中的一个隐患。另外,这种星形发动机对机油的要求很高,当物资紧缺的德军越来越多地采用质量不那么好的合成机油后,110马力发动机便会陷入故障频发的窘境。
单人座舱的设计也是有赞有弹。座舱的整体位置位于机翼之后,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飞行员的良好视野,不过座舱的空间过于窄小,而且机枪的后部太过接近座舱,使得一旦发生迫降,飞行员的头部很有可能重重地撞上机枪。

1917年8月末,最初的两架预生产型福克三翼机被送往前线,接受实战评估。当时,这两架飞机的制式型号为福克F.I三翼机,按照此前德军发布的命名规范,F就是指代三翼机的标准前缀了。8月28日,这两架福克F.I飞抵德军位于比利时的马克比克基地,送交到一直对三翼机十分向往的里希特霍芬的手中,成为第1战斗机联队的最新装备。
此前,里希特霍芬在一次空战中头部负伤,一直在医院中养伤,而在此期间,他也在欣然关注着福克三翼机的研发进度。当他于7月15日伤愈归队后,他就带着几分神秘地告诉自己的部下:“你们很快就能得到一种新的福克三翼机了,它爬升时快得像猴子,机动时简直犹如魔鬼。”这是第1战斗机联队的飞行员们第一次听说这种飞机。
9月1日,里希特霍芬亲自驾驶着机身号为102/17的福克三翼机升空了,这时,这位“红男爵”已经获得了59次空战胜利。在这场福克三翼机的处子秀中,里希特霍芬追击1架英军的RE.8双座机。对方可能是将来者当成本方的索普威斯三翼机而未加防备,结果在里希特霍芬的一击之下,后座观察员被当场打死,飞行员则重伤被俘。“红男爵”成就了福克三翼机的第一次胜利。



落地后的里希特霍芬报告这次空战称:“首次驾驶三翼机出击,攻击1架极为大胆的英国炮兵观察飞机。接近后,我在50米距离上打出20发子弹,敌机立即失控并坠毁在松内贝克附近。对方显然是把我当成英国三翼机了,因为观察员就站在他的机枪旁,自始至终没有动上一下。”
两天后,“红男爵”再驾这架三翼机出击,又打下了1架英军的索普威斯“幼犬”式战斗机。这一天,安东尼·福克本人正在马克比克基地,拍摄一些新闻片以供日后研究之用。归来的里希特霍芬驾车带福克前往英国飞机坠毁的地点,福克在那里拍下了生还的英国陆航第46中队飞行员阿尔戈农·伯德(Algernon Bird)少尉的影像。之后,里希特霍芬和伯德还互道了一番敬意,前者注意到这名英国人为避免座机落入德国人之手,曾试图英勇地将飞机迫降到一棵大树上!
这两次出击令里希特霍芬对新飞机非常满意,这样一来,三翼机就不再是协约国军队的专美了。他向航空队总监直接递交了一份报告,内称福克F.I的性能优于索普威斯三翼机,并建议各中队应尽快换装这种飞机。之后,他因另有任务而暂时离开了自己的联队。
里希特霍芬暂时告假后,两架福克三翼机交给了他的两名得力部下:第10中队中队长维尔纳·福斯和第11中队中队长库特·沃尔夫。那时,虽然这种德国新飞机已经赢得首胜,但这种初来乍到的机型并未受到协约国方面应有的重视,相反,他们还轻蔑地将其评价为索普威斯三翼机拙劣的仿制品。但是,当维尔纳·福斯驾驶其中的103/17号福克三翼机于1917年9月间连开杀戒之后,协约国阵营中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他们这才不得不承认,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新对手。和里希特霍芬一样,福斯也是在驾驶新飞机首次出击时就击落了英国飞机,而根据JG 1联队的战时记录,福斯从9月3日到23日驾驶福克三翼机共取得了7次空战胜利。




而在此期间,奥匈王储前来访问JG 1联队,他特地来到福斯的第10中队做客。福斯骄傲地驾驶福克新飞机为来访者做了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赢得奥匈王储的一片喝彩。种种正面肯定令航空队总监开始向福克下发正式订单,9月初的第一单是100架,此后很快又追加了200架。从此时起,福克F.I的制式名称正式变更为福克Dr.I, Dr是德语中三翼机更加直观的表述。
然而,就在这种新锐飞机看起来将大展宏图之际,糟糕的意外却连接发生。9月15日,第11中队中队长库特·沃尔夫在驾驶102/17号福克三翼机和英军“骆驼”式飞机交战时,突然发生意外以致坠机身亡。接着在9月23日,广受战友们喜爱的另一位中队长福斯的生命也被终结。在一场和6架英军SE.5战斗机的极不对等的交战中,福斯的福克三翼机所射出的子弹打中了全部6架英国飞机,而且迫使英军中的王牌飞行员麦克古登不得不提前飞离,但福斯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而被击落身亡。



虽然连折两位王牌的打击令福克三翼机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种飞机还是持续受到好评。从10月开始,量产型的福克Dr.I开始交付JG 1联队使用,到10月中旬全联队已经接收了17架三翼机。
正当福克Dr.I开始进入正常交付周期之际,在前线却又相继发生意外事故,使得这种飞机的装备前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1917年10月29日,第15中队中队长海因里希·根特曼的福克飞机在空中突然折翼,他在迫降时重伤,后不治而亡。根特曼是一位普鲁士蓝马克斯勋章得主,他在出事前正对今后的战斗充满新的目标,他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渴望赢得比里希特霍芬飞行联队更好的战绩,沃尔夫和福斯已经在那支部队里捐躯了。”

仅仅两天之后,第11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帕斯特(Paster)同样遭遇到机翼折断事故并不治身亡。对上述两架飞机残骸的检查清楚地表明,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福克Dr.I的设计存在先天不足:机翼结构强度存在严重缺陷。
11月2日,航空队总监下令战场上的福克Dr.I全线禁飞,同时责令福克公司修正这一致命问题。福克当然不敢怠慢,在拿出了十几种改进方案后,宣称将这一隐患消除了。当月28日,改进后的福克Dr.I获准恢复飞行。经历了这一番风波的福克三翼机在飞行员中好感仍然不减,JG 1联队在停飞期间用信天翁D.Va来接替其岗位,而飞行员们都希望福克Dr.I的结构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他们还是喜欢飞这种飞机。
不过,“机翼事件”直接影响了高层对这种飞机的看法,进而也影响到其产量,更多新的订单因此被取消,使得该机的全部产量只有320架而已。到1918年1月,第6和第11中队全部换装了这种飞机,另外还有12个中队多少装备了一些。当年4月,福克三翼机达到其在前线的装备峰值,但也只有171架而已。

当然,令人不快的机翼只是福克三翼机特性的一个方面,在整体上,它毕竟是一种空战性能非常突出的机型,尤其是在缠斗中。和此前常见的信天翁和法尔茨等战斗机相比,福克Dr.I显得格外灵活、易于操纵,前线的普遍反映是“动作轻巧,反应迅捷”。一名叫弗朗茨·海默尔(Franz Heimer)的德国飞行员这样评价道:“它的性能是如此优异,简直就是我的最爱。我可以用它做出各种机动动作,用绝对安全的俯冲避开敌机。”
福克Dr.I像是专为缠斗而生的,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转弯,而且是很小的转弯半径,连素以小半径急转闻名的“骆驼”式也时常不是其对手,往往被福克三翼机紧咬住尾巴而难逃被击落的结局。对此,英军很快就发出正式警告:不要试图和福克Dr.I纠缠。
然而,当有的年轻飞行员不顾这一警告而和福克三翼机英勇搏斗时,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并且导致了德国一战中最伟大的战斗机之星的陨落。1918年4月21日上午11点过后不久,里希特霍芬驾驶他的大红色福克Dr.I飞越索姆河附近的摩兰科特山岭,全神贯注地追击着眼前的1架“骆驼”式战斗机。那架飞机里坐着英军第209中队的加拿大飞行员威尔弗里德·梅,他拼命压低机头逃逸,将飞行高度降到了很低的地方。

里希特霍芬眼看就要追上这架“骆驼”,却不料黄雀在后,有另外一架“骆驼”正从他的背后疾速俯冲而下。那架“骆驼”的飞行员是梅的好友罗伊·布朗上尉,目睹好朋友身陷险境,他立即以高速高空俯冲而下,并向福克三翼机打出了一轮子弹。由于俯冲过猛,布朗险些控制不住机身,拼命拉起后才避免撞向地面。
就是在他射出的子弹中,有一颗正中里希特霍芬,令其心肺受创,并且不久于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红男爵”还奋力驾机迫降到附近小村外的一片丘地上。那个地方周围正驻有一队澳大利亚士兵,聚拢过来的澳大利亚人成为“红男爵”最后时刻的见证人。他们说,当他们到场时,里希特霍芬还活着,但很快就断了气。迫降下来的这架425/17号福克Dr.I落地时受损较为轻微,但是很快就被争夺战利品的人们拆得四分五裂。“红男爵”之死是德国航空队在一战期间最感痛心的事件,而根据记录,里希特霍芬使用福克Dr.I总共赢得过19次空战胜利。



驾驶福克三翼机殒命的“红男爵”吸引了人们的大部分目光,实际上在这种飞机上取得最大成功的另有其人,那就是在一战德国王牌排行榜上和福斯并列第四位的约瑟夫·卡尔·雅各布斯(Josef Karl Jocobs)。此人一共在空中获胜48次,其中有30次是驾驶福克三翼机时取得的。他曾两次发生空中相撞事故,一次是和友机,一次是和英国飞机,两次都活了下来;另外他还曾多次负伤,但都不算严重。

雅各布斯来自第7中队,他驾驶福克Dr.I的时间最长,收获也最多。他最常用的一架机身编号为450/17,是在1918年2月28日接收的,这架飞机通体黑色,上面绘有北风之神的图案。后来,这架飞机于10月19日在英军对第7中队驻地的空袭中被毁,当时雅各布斯驾驶它匆忙起飞,在打下1架“骆驼”后被击落。所幸他本人并未受伤,而且他还有另外1架备用飞机,那就是470/17号,也是通体黑色。


需要说明的是,这时雅各布斯所在的中队已经全面换装福克D.Ⅶ,但出于对福克Dr.I的极度喜爱,他拒绝换机,仍然使用福克三翼机。由于这时该机所用的星形发动机既无备份也缺少零配件,他便向驻地附近的步兵部队“悬赏”:如果有人能向他提供被击落敌机上的同类型发动机,他就请他痛饮香槟。




1918年6月之后,福克Dr.I终于退出一线,成为教练机。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更新的机型出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机翼依旧不稳定,以及平飞和俯冲速度不够快等。和其他一战名机相比,福克Dr.I产量很少,参战时间也很短,但却依然确立了一流战斗机的名头。本来,后世的人们还有可能亲眼看见曾经由“红男爵”驾驶过的福克Dr.I。那是152/17号飞机,于一战结束后被德国人保留在柏林的佐豪斯博物馆中,可惜到了二战期间,整座博物馆被盟军空袭炸得粉碎。


福克Dr.I三翼战斗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320架
机组:1人
机长:5.77米
翼展:7.15米
机高:2.97米
机翼面积:18.7平方米
空机重:406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86千克
武器装备:2挺斯潘道LMG-08/15气冷式航空机枪,每挺备弹600发
最高时速:170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300公里
实用升限:6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