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太迷信洋人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他自己早就回答了,1995年,钱学森写给王寿云等6人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

这封信收录在《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中的一封钱学森亲笔信(第176-177页)。这虽然是钱老对“以市场换技术”的高潮期的担忧,也对后来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疑问的起点。
2005年,94岁的钱学森已经躺在了病床上,面对来探访的领导,钱老不免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后来,好几次,他都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他又说:“中国要大发展,就要培养杰出人才。”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钱学森之梦”。确实,尽管我们每年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本科学历人数已经超过了1.4亿人,但是也无法掩盖我们在杰出人才方面培养的困境。
其实,钱老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就有充分的思考,实际上也给出了答案:“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
钱老认为中国能够创新而且必须创新,不能对外国科学技术亦步亦趋。中国的大学变成了跟随型的,不敢原创、不愿坐冷板凳,甚至不敢进取,只是跟随外国大学的研究和理论立课题。

事实证明。目前,美国对于中国科技的打压,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一是避免了对洋人的迷信,二是逼着我们创新。
科研现在有了改观,但是教育还没有脱离。让笔者想起教研的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实际上,即便是几十年后,这句话依旧在起作用。远的不说,就拿华为来说,搞定了Mate60系列手机芯片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即便如此,华为任正非也不以为然,继续砸钱搞基础研究。
他不迷信洋人,但是尊重洋人,尊重一切创新的人,毕竟他是企业家,要考虑的是企业和产业。而我们的科研和教育,要考虑的则是整个未来。
论文要发表在外刊,才算是重大成果;会议或者评审,要搞几个老外才算有想象力;能不能立项,要看国外在怎么干……
这样下去,我们能够的只能是跟着跑步,永远也超越不了。我们经历过“造不如买”的痛楚,我们又在经历“洋人家领先”的浪潮,但是其实只有我们真正去创新,走自己的路子,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学术界的种种怪象,本质上就是我们的不自信。技术上的种种怪象,本质上还是我们迷迷信洋人。什么都以西方为准,为什么不以中国的实际为准呢?希望以后能够看到这种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