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六十回主要回目
第1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内容简介/主要情节和重要细节】
1、石头记。女娲炼石补天,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一日,听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谈及红尘中荣华富贵,心切慕之,二仙师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繁华的尘世走了一遭。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又由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最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则题名曰《金陵十二钗》。
2、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木石前盟)/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曾灌溉绛珠草,使其久延岁月,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携带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为报答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决定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恩。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3、姑苏阊(chāng) 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元宵之夜,甄家仆人霍启在看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如州岳丈封肃,遭白眼,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又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跛足道人走过来,嘴里叨念着一些词句。士隐听了便问道人,知道是《好了歌》之后,便将《好了歌》解注作答。经道人指点后,甄士隐彻底醒悟,便随之出家了。
●本回以甄士隐为主线:
①梦一道一僧,闻“还泪之说”/木石前盟。(看第98回回目“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②资助贾雨村→③祸不单行→④投奔岳父→⑤遇跛足道人,出家。
第2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生一子,不久扶正。
2、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
3、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
4、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谈论宝玉衔玉而诞,聪明淘气,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宝玉抓周。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 以贾雨村为主线简述故事情节:
1、复职纳妾→2、被参革职→3、家庭教师→4、巧遇冷子兴(有关贾府及宝玉)
● 说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梗概。
【参考示例】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三是介绍了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第3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宝黛初会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内容简介】(注意“薄命女”“薄命郎”“葫芦僧”指谁,贾雨村谨慎、虚伪、阴险狡猾的特点)
●护官符的内容含义。
●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总体介绍了贾府的环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所见的人物,总体介绍了贾府的人物,所以起总纲作用。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情节,总体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所以也起总纲作用。
第5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必读)
第6回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先找到以前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经她引见,见到了王熙凤,凤姐知她来意,先说贾府表面风光,却大有难处,刘姥姥以为求助无望,可凤姐还是施舍了二十两银子,刘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第8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探微恙互看金玉』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癞头和尚曾说,有金的要配有玉的,成为宝玉宝钗的婚姻预言。)
第12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14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简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情节。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事,遂请风姐协理。凤姐凭借敏锐干练,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
第15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净虚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假借贾琏名义,送信给主审官逼婚。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第17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大观园来历——贾政之女贾元春被加封嫔妃,皇帝特许贾府建造省亲别院。贾府大兴土木,历时半年建成,后元春回家省亲,赐名“大观园”。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大观园空闲,特下谕令年轻弟妹们进园入住。
元妃省亲——贾政的大女儿元春入宫多年,被封为妃。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大肆铺张,建造豪华的大观园。元宵节元妃省亲归来,骨肉相见,千言万语,化作辛酸泪。宝玉见了阔别七年的大姐,洒泪痛诉思念情。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黛玉替宝玉作《杏帘在望》)
第23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共读西厢——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沁芳闸桥边偷偷阅读《西厢记》(《会真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等。(结果:两人一起去葬花)
“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
第27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隔窗听见了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使用了“金蝉脱壳”法,嫁祸黛玉,使得开窗后被惊的小红和坠儿,都真以为是黛玉听了她们的绝密隐私。)
宝黛误会:宝钗、黛玉一前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以为是丫鬟,正生气不给开门,还说是宝玉吩咐的。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黛玉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不知为何。黛玉独自在幽僻处葬花吟诗。宝玉遇着,做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黛玉葬花: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时值暮春时节,祭饯花神之日,黛玉独自一人荷锄来到昔日的葬花冢,有感于春光易逝恰如自己红颜易老,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唯一的知己宝玉似乎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不禁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吟《葬花吟》,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受到玷污,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第30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盛暑中午,宝玉闲着无事,来到王夫人房内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和金钏儿戏笑,王夫人打金钏儿一个嘴巴子。宝玉赶忙逃走。王夫人要逐出金钏,金钏觉得无脸见人,就苦求王夫人看在伏侍十来年的份上,饶她一次,可王夫人不肯收留,让金钏儿的母亲领走,金钏儿含羞忍辱,被撵出去后跳井身亡。
第31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晴雯撕扇】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受到了训斥,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还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还说“千金难买一笑”。
第32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诉肺腑——云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她规劝宝玉要留意“仕途经济”;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了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黛玉听了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还恳切。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走。之后,宝玉把袭人当作黛玉,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震惊。)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你说说,黛玉喜、惊、悲、叹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黛玉喜的是:果然自已眼力不错,素日认他个知己;所惊的是:他在人前—片私心称扬于我,共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的是:你我既为知已,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何必有一宝钗呢;所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而且近日已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恐自命薄不能持久。
(金钏儿投井死,袭人同病相怜而流泪,宝钗却去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儿自己落井而死。)
第33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这还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父子间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①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②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养伤时宝玉叫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表明心迹)
第37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38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海棠社与桃花社
第一次,海棠社,初秋时节探春雅兴大发提议起诗社,恰好贾芸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为此就叫“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絳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作《咏白海棠》七律。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珍重芳姿昼掩门”“ 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 )
第二次,菊花社: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诗社闲置一年后,一日,黛玉做《桃花行》,正值初春时节,万物更新,众人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
柳絮填词:薛宝钗夺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39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第40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第41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贾母设宴招待。她们留姥姥宴会、游园,把她当作“玩物”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凤姐和贾母的丫头鸳鸯捉弄刘姥姥,欺她没见过世面,以博取众人一笑。姥姥最后迷了路,醉卧在宝玉床上。刘姥姥临走时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
(刘姥姥在宴会上曾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湘云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林黛玉连气都笑岔了,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年幼的惜春,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第45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简述钗黛释前疑/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秋分时节,黛玉嗽疾复发。//宝钗前来探望,告诉她可用燕窝粥食补。//黛玉自责平日多心而错怪宝钗,感激她未挑明自己读过《西厢记》《牡丹亭》,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并感叹自身无依无靠。/宝钗说说两人算是同病相怜。//宝钗许诺再送燕窝来,黛玉表示感激。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鸳鸯抗婚——贾赦想收鸳鸯为妾,邢夫人先找凤姐商量,凤姐推托,/后又诱探鸳鸯的心。/其兄嫂在贾赦恐吓威逼下来劝鸳鸯,鸳鸯骂其嫂,咬牙不从。/鸳鸯闹到贾母哪儿,鸳鸯诉说原委,发毒誓一辈子不嫁人,并铰发明志。/贾母大怒,贾赦只好作罢。(第111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鸳鸯的结局)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学诗——薛蟠外出,香菱随宝钗来到大观园。她羡慕黛玉宝钗会作诗,在宝钗的建议下,拜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点下,香菱先品味王维诗,后来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茶饭不思,先是作了两首都不好,第三首终获成功,众人齐赞新巧有意趣。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凤姐弄权、贾琏挨打——贾赦看中石呆子的祖传古扇,让贾琏前去谈价,石不肯卖,贾赦病倒。凤姐让保定府的贾雨村帮忙。贾雨村诬以拖欠官银之罪,将石呆子家产罚没,扇子也抄了来,作了官价,送给了贾赦。贾赦骂贾琏没用,贾琏不以为然,被贾赦重打。
第52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裘
晴雯补裘——袭人回家,晴雯受寒伤风高烧。宝玉给舅舅庆寿,不留神将贾母送他的雀金裘烧了个洞。工匠们不识此物不敢接活。因病卧床的晴雯听说此事,忙硬撑病体连夜织补。宝玉一看,简直补得天衣无缝。而晴雯力尽神危,病倒。
第55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第56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探春勇斗赵姨娘——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亲娘舅死了,探春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赵姨娘不满,探春坚持原则,痛斥赵姨娘。
探春理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精简开支,省下一些哥儿小姐多领的费用,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承包给专人管理,这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了,还可收受租金,一年下来,足有四百两银子的进账。——探春理家受到了肯定和支持。
探春理家和工熙风协理宁国府不同目的——王熙凤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利,满足自己权欲的虚荣。探春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公心,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和责任。
第57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紫鹃试玉——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先是对宝玉异常冷淡,后又谎说黛玉要回苏州林家,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如雷轰顶,回到怡红院就失去了知觉,见到紫鹃才哭出了声,抓着不放手。等好转后,紫鹃直言试探宝玉的缘由,宝玉表明心意。紫鹃为黛玉欣慰。(宝黛之恋公开暴露,贾母、王夫人等大为吃惊。)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第60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
人物鉴赏:
1.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使他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有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当然,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写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糅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封建家族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宁肯去读《西厢记》《牡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狭隘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2.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像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得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像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3.薛宝钗
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道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指谪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望。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己,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乎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尊崇,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笼络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名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不满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但她苦心争取到的“金玉良缘”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所渴望的幸福。在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中,不仅结束了黛玉年轻而脆弱的生命,也开启了宝钗后半生的悲酸。在这场闹剧中,当事人木偶般被动地被操纵着,宝钗只能噙着泪,一任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骗局之中,三个当事人,宝痴黛亡,惟有宝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角色的尴尬,清醒地品味着痛,这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淑媛的尊严与骄傲是怎样的一种摧残?一进洞房,就被宝玉哭闹着质问为什么把林妹妹“赶了出去”而“霸占住在这里”;“自过了门没过过一天舒服日子(108回)”……面对着这个疯傻而且心系另一个女子的丈夫,宝钗非但不能“怒”,反而要“劝”,要“开解”(109回)。她虽有“停机德”,却不免遭冷落:做到了“举案齐眉,却仍让人意难平”;成就了金玉良缘,仍以冷漠空虚为伴侣。
金玉良缘终悲苦 琴边衾里总无缘 --------薛宝钗也是悲剧的结局,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是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
4.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纪轻轻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得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般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相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 “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像贾政、王夫人之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史湘云
湘云刚直率真、热情豪爽,实为粉黛群中性格最难得之人。“襁褓之间父母违”的孤苦无助以及“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的生活阴影一点也没有影响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
湘云在书中首次亮相,就形容“大笑大说的”出场来。爱说爱笑是她的天性,哪里有史大姑娘的踪影,哪里就会充满欢声笑语,她就像是大观园里的一颗开心果。
湘云给众人带来的快乐不仅缘于她的笑,更皆出语谐趣。如她用《点绛唇》编出了刁钻古怪的谜语惹得众人大笑。她的酒令也比有说不尽的俏皮!
史湘云心意明媚, 行动亦不屑犹抱琵琶半遮面,举手投足,痛快淋漓。第49回三进荣府在芦雪庵赏雪时,她也是一身男装,逗得黛玉打趣她,说她是“孙行者”,众人也赞她“只爱打扮成个小了样儿,原比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这与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要求的那种“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简直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史湘云这种豪秀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成为纯真直爽,无事不可对人言的纯真直爽。她胸无鲜尘,也胸无芥蒂,率诚在性。
湘云敬爱宝钗,也情有可原。宝钗确实是个善解人意、能嘘寒问暖之人,让缺乏亲情关爱的湘云倍感温馨。但湘云与宝钗相比,想法还是要简单许多,对功名前途考虑得没那么复杂。这也正是她的天真之处。
大观园里有两位男子气质的女子,这就是贾探春和史湘云。但贾探春的男子气质表现为政治风度,而史湘云的男子气质则表现为名士风度。贾探春是封建社会的预言者,她最早看出并最早预言了四大家族无可挽回的必然败落的命运。史湘云是封建社会的逍遥者,她独立于叛逆者与卫道者之间,用笑迷迷的眼光看着人世,风度显得是那么潇洒飘逸。大观园中“醉卧芍药裀”这样的画面,最能体现这种风度了。
笼罩在整个家族,整个社会头顶上的阴影,同样也笼罩着湘云。她和金陵十二钗中以及之外的那些青年女子一样,前景黯淡,命途多厄。湘云即便侥幸“厮配得才貌仙郎”,也“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到头来不免归入薄命司中。这是作者为证明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下,女子地位的低下与生活的不幸。无论你是贵是贱、是美是丑、是性灵是愚顽、是柔弱是强悍, 终逃不过男权社会中对女子惨酷的压制与迫害。
6.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姐、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