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站||参观红旗渠弘扬红旗渠精神
1. “行走的党史”红旗渠站具体实践内容
为了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河南工业大学理学院“行走的党史”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23日前往第二站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实践活动。

上午十点钟,由王婷婷,丁雪萍,陶亮诗,卢士阳四人组成实践小队抵达红旗渠风景区。小队首先在景区内红旗渠纪念馆附近参观。

随后便进入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纪念馆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在纪念馆内,生动的实物模型,珍贵的照片资料,无不真切的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历史画面,老一辈战太行的壮烈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
为了更深入的体会红旗渠精神,下午,小队对附近的居民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其中有同为前来参观的当地居民,也有出租车司机。通过他们对那段历史的讲述,我们被深深的震撼,林县人民众志成城,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当地的环境,这需要多么大的魄力!

2. “行走的党史”红旗渠站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了解红旗渠从漳河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漳河上游水位降低,河滩裸露,影响了沿岸的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炸开的山石裸露,也影响了自然景观,生态平衡。
“人定胜天”式的改造自然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确是可取的,也是必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事物的发展,也该对这些被改造的环境进行后续的“再改造”。
另外值得反思的是,当代青少年群体对红旗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老一辈的人或许都能切身理解感悟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但一些青少年却感到红旗渠精神遥不可及,不能切身体会其内涵,也难以在实践中继承与发扬。这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在校组织观看纪录片,有条件的组织还可以带队组织参观。
当代青年饮用且受益于红旗区水,却并非完全理解红旗渠精神的真正含义,我们知道应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但若只是局限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的表面,那便会致使如红旗渠精神这样的民族精神逐渐沦为一种摆设。显而易见,当代大学生继承红旗渠精神并发扬下去至关重要,而出现这种红旗渠精神所代表的价值受到无心的忽视问题,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对自己要求不高,意识不到红旗渠精神真正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当代大学生太迷茫和被动,不知道如何主动深入汲取这种优秀文化带来的影响,更对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3. “行走的党史”红旗渠站活动展开价值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在实践中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保驾护航。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从年轻的一代开始,代代相传。
纵观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一切决策都是以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大工程,必要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进行科学估量和精心设计,切忌纯主观地夸夸其谈,抑或仅仅依靠书面报告轻率作出决策。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渠水奔流 精神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