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2022-12-05 08:12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鼠为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发热、充血和出血、急性肾衰3大症状,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阶段;

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宿主: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的传染源;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11-1 3-5为高峰

传播途径:

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唾液污染的空气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通过消化道感染;被鼠咬伤或伤口被污或摸一下老鼠可以接触感染;孕妇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的多少与接触鼠类的机会多少有关;男性青壮年和农民发病多;感染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发热期:3痛(中毒症状)3红(出血+充血表现)肾损害

潜伏期大多为1-2周;急性起病,体温39-40℃之间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抽搐的神经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皮肤充血见于头面部、颈部、上胸部

             粘膜充血见于结膜、咽部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部,条索状或搔抓样淤点;

             粘膜出血见于结膜片状出血和软腭针尖样出血;

             渗出水肿主要是球结膜水肿;

肾损害-蛋白尿、管型;

休克期: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少尿期:

低钠、高钾、酸中毒、肌酐、尿素氮升高;可有高血容量综合征

多尿期:

关键是移行期,尿量增加到2000ml但是肌酐和尿素氮反而增加,症状加重,不少病人在此期死于并发症(感染);尿量超过3000ml后肌酐和尿素氮逐渐降低,一般尿量4000-8000ml,症状开始好转;

恢复期:

尿量恢复到2000ml以下,体力需要1-3月才能完全恢复;

并发症:

腔道大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呼吸道、CNS、泌尿生殖道都可能;

感染-重症患者的少尿后期和多尿早期。可发生肺炎、尿路感染及全身感染;

肾破裂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增加,开始中性粒细胞为主,4-5d后淋巴细胞为主;血小板减少;发热后期和休克期红细胞增加;急性发热+血小板减少要考虑本病

尿常规-镜下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其中可以检测出病毒抗原;蛋白尿最主要;

血生化-Cr、BUN升高;

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查(血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尿沉渣融合细胞可以检出);特异性抗体IgM 1:20阳性(发病第二天就能阳性)、IgG 1:40阳性,4倍升高有意义;

诊断:
    病变早期3大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渗出征、肾损害;

病程分为5期,热退后病情加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

检出特异性抗原,特异性IgM,特异性IgG 4倍升高可以确诊;

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地治疗

早期有病毒血症,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改善中毒症状可用激素,使用早、剂量小、时间短;中晚期针对各病期病理生理对症治疗;

控制休克-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皮质激素;

少尿期-促进利尿、导泻放血、透析;

出现心衰、肺水肿时用硝普钠;

 

 

病毒感染而血象高-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