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粉时刻到!这份改革选修干货快快收下!(开头有惊喜!)

近期淀粉们经常给小编留言需要选修课本的干货,为满足淀粉需求,小编特地为淀粉整理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干货,现在快点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吧~
在开始干货之前,给大家送上一张车票,领完就要精神饱满地迎接新学期了哦~

改革的含义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史思路-改革要掌握的要素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
2、改革的分类
3、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
4、作用(进步作用、消极作用)
5、性质
6、特点
7、成败及原因
8、改革带来的启示
9、评价(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改革家)
改革的种类
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里克利改革;
中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
(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评价改革的原则
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各种改革的作用
1、政治改革:
(1)完善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缓和社会矛盾;
2、经济改革:
(1)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军事改革:
(1)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2)增强国家实力;
4、教育改革:
(1)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
(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5、少数民族改革: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3)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
(4)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社会习俗改革:
(1)营造改革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改革题常见的设问及答题模版
1、设问“概括改革出现的背景”题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⑤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2、设问“概括改革出现的原因”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③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④目的:为了什么;
⑤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3、设问“概括改革的特征或概括改革措施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
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
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⑧影响:影响深远;
4、设问“概括改革的措施或改革的内容”题:逐句概括,分点答清
5、设问“概括说明改革的影响”题: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社会生活上:⑤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⑥消极影响对后世 影响和外国影响
6、中外改革整合要领
(1)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
(2)如何认识改革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内部原因、外部因素、改革力量及其革新意识等方面)
(3)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5个看:看历史潮流;看力量对比;看政策措施;看内外环境)
(4)如何评价改革
2个标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标准、历史的标准
1个观点:辩证观点
(5)你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措施、用人、策略等)等等。
改革类主观题答题术语举例
1.币制金融改革:废止了旧货币 ;推行了新货币;建立起新货币体系;规范统一;有利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赋役改革:增加政府收入;展商品经济 ;社会赋税公平;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3.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或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有利于释放自由劳动力 ;促进工业化、城市化。
4.法律改革:严刑峻法到宽松;繁多到简化 ;法律更细分、专业 ;习惯法到成文法 ;调整社会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 ;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 ;为后世他国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经验。
5.吏治改革:减少贪腐 ;提高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减轻百姓负担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
6.兵制改革:保障兵源;提高战斗力;稳定军队;缓和社会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统治。
7.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节省政府财政开支 ;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了社会矛盾;消除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府机构的近代化;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8.少数民族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移风易俗;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9.欧美文官制度改革 取消了个人恩赐官职的特权;减少了政府的腐败;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不受执政党和政府更替的影响。
10.盐铁专卖制度 国家对盐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经济政策;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提供了军费;与民争利。
11.户籍制度改革
(1)中国 :起源早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征集兵员、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2)西方 :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提供依据;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
12.经济方面:
①促进/阻碍了 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业的发展
②减轻/加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
③提高/打击了(一般是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增加税收,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⑤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
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13.政治方面:
①整顿吏治,抵制贪污腐败,政治风气清明
②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④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
⑤有利于社会公平
14.综合层面:
①加强了政府对……的管理,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地方的控制力
②为…的出现奠定基础,为后世…创造条件
③开创…制度,对后世他国影响深远
④终止了…(坏的,过时的),开启了…(新阶段)
⑤移风易俗,接受了先进的汉族/西方/某某文明等
15.总结:常用的答题术语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关注民生,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推动近代化进程;提高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汉化);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海防意识;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扩大统治基础;社会结构的调整,阶级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两化一科);外交方面:国家利益冲突和强调意识形态;国家干预经济;
真题感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宪法还规定主权在君, 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独搅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而将国民置于“臣民”的地位。另一方面,明治宪法又是非西方国家中第一部具有近代体裁的宪法, 不仅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还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不可否认其在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某种近代性质。这样,日本就形成了特有的明治宪法体制。
材料二 明治维新之初, 维新领导人克服了诸多国内矛盾和危机,制定了天皇立宪主义的明治宪法,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治体制,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的改革。但是,他们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制定的明治宪法体制下,政党和军队靠着体制的力量成长了起来,而在军部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发动了以世界为敌的侵略战争,将日本送上了不归路。——上述材料均摘编 自崔世广《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宪法的内容及其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治宪法。
【答案】
(1)内容:天皇独揽大权;日本国民称臣民但拥有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国家体制。特点:将日本传统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
(2)评价:承认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明治宪法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膨胀,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给亚洲及本国人 民带来了灾难。
【解析】
(1)内容:根据“主权在君,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独搅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得出天皇独揽大权;根据“将国民置于‘臣民’的地位”“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得出日本国民称臣民但拥有权利和义务;根据“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得出确立三权分立国家体制。特点:根据明治宪法的内容可知,明治宪法的特点是将日本传统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2)评价:根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得出承认了人们的基本权利;根据“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得出形式上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根据“主权在君,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独搅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得出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根据“在军部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发动了以世界为敌的侵略战争,将日本送上了不归路”得出明治宪法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膨胀,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给亚洲及本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什么干货,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欢迎你给我们提出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要【猜题押题】快速提分选红宝书,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