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悠悠球比赛理解和鉴赏 - Episode 1

以下仅代表个人的观点看法
若各位持有不同意见,也不必争论
因为这个文章也只是其中一种方法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理解

首先我想说的是,国内并不缺少厉害的玩家,可以说很多玩家都玩得很好很不错,很有潜质。但是,国内懂得“比赛编排”的玩家实在太少了,这有点像“硬件发展上去了,但是软件跟不上发展”的感觉。
相对于如何去比赛,很多人缺少的是理解和欣赏比赛。如果一个玩家连别人比赛哪里做得好都不知道的话,我觉得怎么排也不会排到好的比赛。
什么是比赛?比赛就是单纯的玩招吗?就是比谁做的招式多吗?还是比赛就是悠悠球表演?
国内很多人其实都搞不懂现代的悠悠球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加上国人急功近利的个性,因此国人的大多数比赛,笔者实在惨不忍睹。说到这些偏题了,关于这些会留在如“关于如何比赛”中再说。
那悠悠球比赛到底是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悠悠球比赛不就是玩悠悠球招式吗”。其实,这并不完全,悠悠球比赛并不是单纯只是看悠悠球招式,还有对于整套freestyle的编排,动作和内容,音乐的选择等等,是一个非常综合型的比赛运动项目。

悠悠球比赛规则
悠悠球比赛规则,基本几年小改,有时候发现比赛规则有严重“bug”的时候,甚至会大改。如果你要是问我现在的悠悠球比赛规则是否完美,那我可以告诉你,并不完美。但是,相对于以前的比赛制度来说,他的比赛规则是慢慢在往好的方向走。
有一些玩家总是对比赛规则很纠结,研究了又研究。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规则经常会改动。但是,可以说的是,总体的方向是有的,只要走着这个方向,不管他规则怎么变,目的地都是一样的。
随着悠悠球发展,现在的比赛主要分为“技术部分”和“表演部分”。
因为悠悠球比赛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体现,一篇文章是不可能详细的说完的。因此,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简要说说两大点:“技术部分”和“表演部分”
了解时代背景
在看一个比赛视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基本的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当时的悠悠球性能;当时的世界技术水平;当时的比赛规则等等。
为什么要了解时代背景呢?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选手的真实水平。也许你现在看这个选手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却是不一样的看法。举个例子,好比我跟你说这碗面卖20块,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20块一碗面还是很正常的,但是放在20年前,30年前,20块一碗面,可能就是很贵的一碗面了。悠悠球现在大概隔个3,4年,“年代感”其实就已经相差的很远了。所以,我们看比赛视频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

技术部分
技术部分到底是指什么呢?有些人说就是比招式,谁的招厉害,谁的招新颖。若果是这样认为的话,这是不完全的。招式厉不厉害很好理解,笔者认为做到别人做不出的招,别人没做过的招,其实就可以算是“厉害的招式”了,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看选手掌握招式的程度,是否美感,是否标准,是否简洁等等。这就涉及到TDV(Trick iversity)和CTL(Control)的问题了,简单来说就是“招式是否好”和“玩家是否玩得好”的区别,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怎样才算悠悠球玩得厉害?”部分
跟这里说的有些类似,可以帮助理解一下部分
招式是不是一定要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呢?笔者并不认为一定要玩得跟别人完全不一样,但是应该避免玩得跟别人(尤其是出名的玩家)完全一样。事实上,到现在这个年代,不可能有一个玩家是“完全原创”的,肯定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启发。但这里要说的是,悠悠球比赛招式是需要有个性,可以有别的玩家的影子,但也需要要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招式可以模仿,但也需要创新,如果玩得跟别人一模一样的话,除非你玩得比原版好,否则我看原版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看你呢?
现在很多玩家在看悠悠球比赛的时候,不太注意该选手的招式成功率以及招式美态。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有的玩家玩的招很难,但是名次不高;有的玩家玩的招一般,但是名次比较靠前。这时候,一些玩家可能会说“这肯定是黑幕”,“不公平”,“玩简单招就行了,不要玩难的招”,在下结论之前,需要我们好好了解一下实际的情况。首先要说的是,招式就如同一道菜需要有“色香味”才能算一道好菜,即使你的招真的很好,但是台上做不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如同一道菜怎么出名好吃,但是上菜时候是炒糊的,你也不会觉得好吃;其次,玩家需要玩得有美态,没有美感,就如同菜式缺少了“色”,一眼望过去,未必能引起吃家的食欲。重申一次,这里意思不是说玩“难”的招就是不好,也没有鼓吹玩“简单”的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理想的情况当时是招式很厉害,很新颖,玩家也玩得好看,很标准。但是,大众玩家出现的情况通常是以下这几种:招式很厉害,很新颖,但是玩的效果很丑,很乱;招式很一般,但是玩得很好看,很标准;招式很一般,玩起来实际效果也不看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玩家需要考虑各种取舍,而确定比赛招式的难度,和玩出来的实际效果。
绳子的长度也是一个需要观察的地方。有些情况是选手玩的招式很复杂,但是绳子很短,选手自己在台上看可能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观众在台下看的时候基本上看不清楚,只能看到一坨绳在一起。同类的情况还有使用绳子过长,但玩出来的效果也不如意,还是要看实际玩出来的情况。
国内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玩家喜欢“硬玩”。有些招式并没有掌握,或者做出来的效果根本就不好看,但是选手却喜欢在比赛中勉强玩出来。例如一些“名人的招式”,背后招式,离线花式中比较复杂的“捞月系”等等,很多情况都是勉强做出来的,连接球都不稳。
再说些具体的例子的话,国内情况其实有三招比较能反应这个问题:hop(弹射系),boingboing(原子震荡),seasick(晕船)。国内很多玩家其实做这三招的时候,都是随便碰一下就当作是做出来了,其实根本就不规范,称不上算是招。
除此之外,国内玩家很喜欢很着急的把招式做出来,而不顾玩出来的效果,希望在规定时间内做越多招越好。这其实是不对的,但这里就不解释了,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
有些玩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做得难看不标准,有什么所谓,招我做出来就可以了,分还不照样给”。虽然本文是从比赛理解和鉴赏角度来写,不想讨论“分数”问题,但是我这里就顺便说一句,这关系还是很大的。如果你做的招不标准,裁判可以认为你是偷空减料,或者是未能掌握该招式之类的可以不给技术分数,同类的情况还有玩得很乱不清晰,裁判可以认为看不清楚不给技术分数等等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不同选手玩同一套招,有的人分数比较高,有的人分数比较低的主要原因。而且你“玩得好不好”,对小分项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就是由于“玩不好”,所以小分项上不去。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比赛发展的理解,未来的比赛会更加注重CTL的问题,也会更加的规范和完善此类的问题。
但笔者认为,凡是都有例外的。有一种情况是“招式”大于“效果”的特殊情况,有时候几年会发生一次。而且这种情况同一个玩家往往只能一年的高光时间,若果这一年不夺冠的话,往后便没有机会夺冠。这种情况就是,招式超越“年代感”,当然前提是你不能玩太差。这种情况的玩家有:"Shinya Kido (2008)", "Christopher Chia (2011)", "Janos Karancz (2013)", "Takeshi Matsuura (1A 2014)", 甚至,我觉得今年AP冠军"Polo Garbkamol Limangkul (2018)"也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招式超越“年代感”从而名次会很靠前(并非一定是冠军),但后面几年大家已经了解后,名次可能会逐渐往后。
总体而言,笔者希望各位各位在鉴赏比赛的时候除了在欣赏选手的招式本身外,还要学会懂得欣赏玩家本身是否把招式玩好,这是鉴赏悠悠球比赛所需认识和了解的。

表演部分
表演部分就非常难解说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主要有音乐,舞台走动的编排,与观众的交流,表情着装等等。但是,国内不少玩家把“表演分”就是认为是“在台上跳舞”,那是大错特错的。玩同一套招式,但是编排部分上来了,整套freestyle看起来档次会高很多。
音乐
音乐是整个表演部分的灵魂主宰,一个比赛如果找到一个好音乐,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什么是“好的音乐”呢?好的音乐并不是指这首音乐很好听,而是指这个音乐很适合这个选手。换言之,这个选手的“好音乐”,并不代表是其他选手的“好音乐”。
音乐是否适合选手的速度节奏,是鉴赏音乐的基本要点。有些玩家的音乐跟其速度是完全不符的,有时候“快歌玩慢球”,“慢歌玩快球”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在国内,普遍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喜欢用偶像的比赛音乐,然而可能跟自身玩球的速度节奏并不一致。
比赛音乐最重要的地方是,玩家是否有运用到比赛音乐进行排演。说句实话,国内很多玩家的音乐只是单纯的用来做计时器,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音乐编排,最典型的就是这几年各种比赛能听到的 "You Had It - Hamilton"。
“背景音乐是除了技术之外最直接反应表演好坏的因素。合格的悠悠球表演在音乐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要配合音乐,俗称跟点。具体体现在不同速度招式与音乐节奏的配合,招式节奏与音乐鼓点的配合。很多中国球手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在比赛中,大多数球手的表演呈现与他们的背景音乐没有任何联系,把他们的音乐换成其他的也完全不影响他们的表演效果,连最基本的跟点意识都没有,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用来计时的” (赵宸, 2018)。
悠悠球比赛是一个没有台词的展示运动,因此想将悠悠球玩“活”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招式和音乐融合在一起,通过搭配音乐传达“台词”给观看者。假设现在我们在看一个很好的悠悠球比赛,在鉴赏的时候,我们需要“读懂玩家的台词”,这是很重要的,若果你能读懂的话,相信你对音乐编排的理解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里推荐一个玩家方便大家检测自己是否能读懂“台词”,找Hajime Miura近两年的大赛视频都可以,他几乎每个比赛音乐编排都很好“阅读”,这里就随便放一个他的视频了。这里再提一句,先读懂“段落”,再去读懂“踩点”。

凡是也有例外的,有没有玩家无视音乐,但又玩得很好呢?答案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akeshi Matsuura。Takeshi Matsuura一般只挑选速度节奏比较适合的音乐,但几乎不进行音乐编排,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台词”。但毕竟别人是Takeshi Matsuura,接近神的人,而我们只是凡人,就不要用他作为反驳的例子了。
关于音乐的问题,三两句是说不完的,以后会写一篇专门讲解音乐的文章。
舞台设计
这里说的舞台设计可以理解成是在比赛的时候是如何的走动,姿势动作等等。说到舞台走动,很多人就认为“走台”就是在台上无目的的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确是走台的其中一个小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有些人即使不在台上蹦蹦跳跳,其走台也是非常好的,所以不要认为玩家没在台上有很大的动作,就是走台不好。事实上,很多舞台设计很好的玩家,都没有在舞台上太多的“蹦跳”。
首先,一套好的悠悠球比赛,并不能在“站桩”玩。“站桩”的意思就是3分钟的比赛站在原地玩,基本不走动。好的“走台”应该根据自身招式的特色,和音乐编排而决定在舞台的位置,然后还要考虑到台下观众看到招式的效果。一些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玩复杂密集的招式可以相对的走得更靠近裁判和观众;玩一些动作和范围比较大的招式时候,可以相对的走向舞台后面一点,主要看实际效果。“走台”是在编排比赛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的位置,并不是在台上临场发挥想站哪就站哪。
最近两年的比赛,国内玩家比赛编排上并没有太大突破,反而流行起在比赛中玩各种无球状态下的“手势”。笔者认为,比赛中做“手势”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过多,并且不要重复做同一个手势。相对于无球状态下的手势(就是不在玩球时候做的手势),更建议玩家做一些玩球状态下的手势(玩球的同时在做肢体动作手势),具体例子以后有机会做成视频再详细讲解。
剩下的就不打算在这篇文章里讨论了,打算另起再议。

最后用“站桩王” Kentaro Mannen 作为最后的总结。2009年,Kentaro Mannen凭借其独特的招式赢得了当届的JN 1A组第三名,可是3年后的2012年中,Kentaro Mannen几乎玩同一套招式,可是在决赛15名选手中,排在了第14名。

2009(左),2012(右)
2009年音乐因版本问题使用的是覆盖版音乐

References
赵宸 (2018). 怎样才是好的悠悠球表演. Retrieved on 19th February, 2018 from: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