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五十二):我的2020年考研经历||致逝去的2019年

【壹】
早几天是小寒,再过半个月就要过年了,和前年一样,过去一年期间未曾回家一次,竟不太念家。也未曾和家人视频,可能是留长发的缘故,直到早些日子朋友圈解禁了对亲人的屏蔽,家人才知道我换了模样,接下来便面临他们的狂轰滥炸,这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几天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写文章,我需要对过去一年的经历做一个总结,一来是反思自己,进行总结经验,并写成文章分享出来;二来作为一个过渡期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接下来制定的目标扫清心理障碍。
果然没有了目标,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每天睡得较以前更晚,起得也更晚,甚至想什么时候起就什么时候起,一日三餐并做两餐甚至一餐,与原来较为规律的生活相去甚远。
三毛曾说: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现在通过文字聊以自慰让我认识到了危机感,不念过去,也不过多抱怨,活在当下,人生需要前进。
【贰】
这一话主要想仔细聊聊我的考研经历,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深刻剖析为接下将要走这一条路的人提供借鉴,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希望后面的人在我犯过的错上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提醒自己以后做事需要谨慎再三,认清现实。
尽管它的传播范围很小,但是我觉得仍有必要写出来,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我会再次拨开记忆的卷轴,尽量把我的整个考研历程写得详细。
大概从前年暑假即2018年7月(大三结束)左右才萌生了考研的念头,但是还没有想好是否跨考,当时我开始了实习的生活,在一家老师的公司。下面我把我实习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该公司主营建筑方面的业务,做规划的人很少,加上我一个实习生也就五个人。其中有两个是我的专业老师,一个从业五年左右的师兄,一个当年刚毕业才入职的直系学长,最后加上唯一的一个实习生,也就是我。
做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本地周围县的的村庄规划,还接了一些西藏地区的村规,因为该公司在西藏有分部。画的图和学校课程设计内画的图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更简单。而画图的人就三个:我, 那位刚毕业入职的学长以及那位师兄。
两位老师的其中一位会偶尔来公司看看,因为他在湖大读博士,听说他还在湖大那边和别人合伙开公司接项目,所以这边的公司就相当于挂个名。另外一名老师来公司的频率也不是很高,因为她在学校还有教学任务,而且她主要负责的是文本的编写和项目的接洽,是不画图的。
虽然做的是村庄规划,但是我们公司有一名副院长在,凭借他的人脉关系接了很多地方的村规,动辄三四十个,但凭我们几个人画图也比较吃紧。
除了平时上课我都去公司实习上班,好在周末双休,所以我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供自己支配。另外说一句,我们专业绝大多数课程在大学前三年就上得差不多了,大四上学期就一个总规,一周就几节课,不去上也没关系,反正坐在教室也是各画各的图。
但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自学SU和VRay渲染两个软件,买了课程,除了上班其它时间就是在自学。当时学的时候挺认真的,也做了详实的笔记,但是我学的这些并没有很好用到我的实际实习项目中,除了教学中可供练习的案例之外就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到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很多知识便已淡忘。





至于我为什么要学这两个软件,那是因为我从那个时候便已经动了要转建筑的念头,加之也是自己兴趣所在,所以就选择了这么做。
暑假过后即大四上学期(2018年9月始)便开始关注考研的事宜,比如考研的择校,考研各科的备考方略,同时向已经考上的和正在备考的直系和建筑的学长学姐请教备考经验等。同时也开始广泛搜罗有关建筑历史网课看,学会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消息并好做记录,以供自己选择参考。




之前在B站写的那篇《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网络公开课?》中的课程就是这段时间看的,其中就包括慕课网上由湖大柳肃老师授课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也就是这个阶段为我跨考建筑建立了兴趣。当然,随着我对建筑了解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美好,但是我对他的热爱一直在持续,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这时候开始记单词了,记的是四级词汇,刷了两遍,为12月份的考试(第二次考)做准备,算是为未来一年的词汇记忆做个预热吧。
一个学期的实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也看完了差不多五种建筑而有关的网络公开课,做了一定的笔记,但这远远不够。接下来的寒假我并没有怎么关注建筑方面的东西,而是在准备下一个学期的国二考试,因为是第一次考,加之没有报辅导班,所以一切都是自学。除此之外,我在寒假刷了一遍考研词汇,也是第一遍。

开学之后已是三月左右,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综合了之前我看过的和请教过的所有经验,我便下定决心跨考建筑。我大概地做了一个规划,把一年划分为这么四个阶段:基础、提高、强化和冲刺。其实也没必要把它强行划分为这几个所谓的啥阶段,我是看了不少经验贴中这么说的,所以也照做了。
在开始之前,我对自己心态做了一个调整,无论我上岸与否都没有关系,我仅仅是把这一年考研当做学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考研对我来说,它只是我人生中一个环节,不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三月份至六月份为基础阶段,七月份至八月份为提高阶段,九月份至十月份为强化阶段,十一月份至十二月份为冲刺阶段。接下来我会逐个进行阐述,包括每个阶段各科的复习进度以及心态变化等。
【叁】
三月份至六月份为基础阶段。
为了计划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我刻意买了一些时间计划表用来记录规划自己的学习,从早上什么时候到图书馆学习,各个时间段干了什么,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等都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但是这种状态只持续了前面这个基础阶段,后面随着复习的继续,反倒觉得这些东西是冗杂的,便弃用了。

先说政治,在这个阶段我看完了徐涛的一套基础课程,B站上有人发了他往年的课,但是我还没有决定好最终跟哪个老师,于是接下来我做了这一件事,那就是我在网盘资源里面观看了各个不同机构大概十位老师的课程,然后自己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做出决定跟一名叫任燕翔的老师。
为此我还写了一篇小推文发到了一个名为Timing的计时打卡的学习软件上,之所以喜欢这名老师是因为他的讲课风格深入浅出,加之观点也很深刻和理性,他在自己也发表过一些他自己写的文章,感觉很对我的胃口,相比于徐涛上课时的慷慨激昂,他更多的是有条不紊,稳中求进。
英语的话我学完了新东方田静老师的语法课,有不少经验贴里面说学语法没有多大用处,但是这个得因人而异。我自高中就没有怎么学懂过语法,每次碰到语法题的时候脑子就一片浆糊,所以这次我以考研为契机打算从头到尾系统的再学一遍语法,也是弥补我以前没有学好的遗憾吧。
得知自己四级通过以后便报名了六月份的六级考试,所以考研英语和六级备考时同时进行的。所以,词汇是重头戏,前期我在词汇记忆上花了不少时间。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单词背诵和记忆,早上刷考研词汇,中午刷六级词汇,晚上会对六级阅读中的高频词汇进行默写记忆。

当然,在这期间我也查了不少有关单词记忆的方法,琢磨着怎么更好的记住它,一边背的同时一边修正自己的方法。到后来通过我亲身实践发现记忆单词最好的办法还是重复,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和作文的练习来检验,因为有很多单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高频词汇,这些单词反复的出现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况且考研单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熟词僻义,有些简单单词的生僻意思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需要特别留心。


专业课之快题,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快题,所以我找了不少视频资料来学习,算是做个初步的了解,也为暑假快题集训打基础。因为我报考的是湖大,所有我找了不少和湖大真题解析相关的视频,随手剪录了下来,传到了个人B站账号,一来方便自己再次观看,二来方便其他有需要的小伙伴学习,三是为了填补B站在建筑快题考研方面的空缺。
一次偶然机会,我大三在某间专教自习拾得一本几凡的快题案例书,一直没有丢默默地放在我的书架,没想到这次派上了用场。抄绘几个案例,但是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只是在依葫芦画瓢。
倒是我在这期间又自学了一套手绘教程,也是在B站上找的学习资源。本来我就比较喜欢手绘,个人也偏重表现风格,但并不知道手绘其实对我的快题没有多大帮助,有这精力还不如认真积累一些案例呢。
学习手绘我是认真的,教程里面的每一张图我都认真画了,也做了打卡记录。主要那时候自己了解的东西很少,有时候还会一厢情愿去做一些事情,还冠冕堂皇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这是我的追求,现在看来真的浪费了不少时间,甚至有点傻得可爱。



专业课之二的理论,主要是看书,购买了一期某机构的春季基础辅导班,后面我也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资料全部上传了B站。前期我也尝试过自己做学习笔记,但是后面等我尝试了一周后发现这样做太费时间,加之看的书比较多,况且我手头上已经有了好几套别人整理好的学习笔记,后面经过慎重考虑放弃了自己做笔记的想法,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看书理解上。
心态方面,这个时候的我心态比较稳定。因为我选择考研这个决定并没有告诉父母,只有和我关系最为密切的表哥知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烦恼,因为我怕一旦告诉了他们会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到时候其它亲人甚至整个村上的人都会知道,等我回去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以关心的名义来向我“嘘寒问暖”。
如果能够考上当然是好事,但是一旦落榜就有一些七嘴八舌的人会来对你指指点点,说什么这家的小孩从小就不很会读书吗,为什么考研就失败了之类的话。而且我的父母总以为考研是件很轻松事情,通过和他们交流得知,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凡是你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如果不成功就是你不努力。我没有那么多心思和他们解释,不告诉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真的考上了就给他们一个惊喜,没有考上也没有关系,就当做它是我人生中一次经历。不是我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有些时候做事情需要学会审时度势,规避一些没必要的麻烦。
除了各个科目的复习,这个阶段也就是大四上学期还有一个课程设计作业,前期我和我小组成员的小伙伴们去了基地调研,回来还做了PPT的汇报,最后六月底几周赶图交了作业。这个倒是没有花费多少时间,老师也是知道我们各自在做什么,在作业这一块也就没有多大的要求,只要按时交了图学分就有。

还有一些事情也提一下,那就是我的写作计划,这个时候并没有停歇,反而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些额外的写作量。一般是一周写一篇设计别话,每周确定一个研究和思考的主题,以此发散思维去找各种资料来看。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写一篇有关图书馆公共设施管理问题的报告,硬生生的看完一长篇论文,期间还和图书馆管理负责人王老师进行了多次面谈。当时还看了不少一席上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演讲,做了笔记,为我的写作提供创作源泉和素材。
还没有完,一周一次的设计别话更新有时候会因为些许原因拖更,但是每天的日记都会写,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巴陵日知录》,发表在一个叫Timing的学习打卡软件上。当时我大概算了一下我一个月的写作量,足足有三万五左右,等到了九月我便停止了创作。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文章,我是这么认为的,一来写文章一直以来是我的爱好,也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二来我需要一个情感的倾诉口,周围朋友也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不好意思去打扰别人,更不能把自己的负能量带给别人。
总的来说,前期我感觉有点用力过猛,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我看书的时候会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甚至到了晚上睡觉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
我的压力不是来自父母,也不是同辈的竞争,更不是未来上岸与否,而是源于对自己的高要求和对事情完美的追求,好在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前面四个月,如此高压下去是个人都会受不了。
【肆】
七月份至八月份为提高阶段。
这两个月集中点在快题的学习上,报了一个暑假快题集训班,从七月底学到八月中旬,为期二十天的提高训练,堪称魔鬼训练营。
当时一天的时间安排大概是这样的,早上七点的闹钟起床,和新认识的另外四个室友一起从合租的地方出发,到上课地点附近吃早餐。上午8点30分左右开始画图,一整个白天的时间给我们画,中午是否用餐自行安排,只要你能在下午五点能够交上图随自己安排。那时大多数同学都是随便下楼去商店买点东西充饥,也有不吃的。但是也得视情况而定,如果那天的题目相对不难,自己觉得能够交上图就会去馆子里吃个中饭。
下午交完图吃完晚饭便开始集体评图,而后就是上课,一直到晚上11点30左右,下课后如果能够赶上最后一辆回宿舍的末班车最好,没有赶上就得步行十多分钟回宿舍。有时候会因饥饿在路旁的小吃摊买点宵夜,回到寝室便排队洗漱,等最后一个结束后正式熄灯睡觉便是次日凌晨1点左右。
然后第二天便重复这样的生活,虽然每天学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同样的生活循环地过了二十天。
至于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也值得一说。我报的是本地成立不久的一家建筑城规考研辅导培训机构,辅导建筑见长,主要针对湖大和中南两所院校,任教老师均是湖大已毕业或硕士在读的师兄师姐。之所以报这一家,一是针对性比较强,二是口碑比较好。我们系往届就有上岸的学长学姐报了这家,所以我综合各方条件便选择了这家。
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快题,也从未画过一张话题,所以我来这里几乎是一张白纸。虽然在来之前看了一些相关的视频,但是来到这里我就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那些画得又快又好的大佬们大都是学了一期寒假班的,但是我还天真的认为只要通过一个暑假的集训就可以有所提高,简直是痴人说梦。
话说回来,我的进步还是有的,毕竟最后结业典礼晚会上我还弄了一个进步奖。但是我和别人差距太大了,我不能欺骗自己。首先我的制图就有很多问题,一些最基本的制图规范都不知道,加之积累的案例太少,不知如何去设计。虽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这是快题考试,不是做课程设计,两者不能混淆。

回学校后我不得不为自己当时天真的想法买单,既然事已至此,只能后面多吃点苦头给自己补课。回来后我对培训期间画过的快题进行了总结反思,做好了笔记,以便后面我去解决这些问题。
报班学习好处不仅可以短时间提高自己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通过和他们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关注了不少有关建筑的公众号,开始了解建筑相关的资讯,尤其是新认识的室友铭,很有幸结识这位来自北方的哥们,他在建筑学领域的认知让我很是敬佩。
七月初我做一个决定,那就是我购买了一套考虫英语考研全程辅导班的课程。通过前面几个月的学习和摸索,我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还是有点不知所措,感觉每天都很忙,但是收效胜微,所以我干脆购买一了一套课程。
考虫的全程班也挺实惠,毕竟面向群体主要是学生党,只要599元,共200多个课时。与其自己在黑屋子里瞎摸索,倒不如痛痛快快出点钱让其他人带领你走向正规。这样就省事多了,每天按部就班跟着课程体系的教学进度走为我扫清了心理障碍,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心痛这点钱,这也是我在后面经验总结中需要强调的。
当然我对自己的计划做了一定的调整,不像前面四个月那样紧迫,而是抓住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适当的放松是很有必要的。这两个月公共课的学习有所停滞,主要精力放在了快题上。八月份底结束了设计别话前五十话的创作,暂时收笔,准备全身心投入考研备考学习。
这个阶段的心态还算稳定,暑假没有回家,学完快题直接回了学校,父亲要求我回老家学车,我一再推辞说我学完快题后需要调整,所以学车一事往后推。对了,忘记说了,由于父母不知道我考研,所以假期的里面的学费的我是编了一个理由问他们要的,我说以后我到某些好的设计院面试需要考快题,所以需要参加一个培训班,没想到他们答应了。
整个提高阶段学习没有之前基础阶段那么猛,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伍】
九月份至十月份为强化阶段。
政治做完了任燕翔的《强化特训1200题》,学完了他安全屋全程班内的所有课程,做完了课程配套的真题练习,并听完了配套的真题练习视频讲解。有了做题的检验才知道知识点的漏洞,才能更好的查漏补缺。这里说一点,自始至终,我没有做过肖秀荣一道题,他的任何一本书籍我都没有买,因为我很相信我跟的这个老师,所以一直跟他跟到底。
英语主要集中在阅读上,上完了基础阅读8篇和强化阅读15篇课程,也就是那些经验贴中说的精做。单词的记忆没有停,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会在专教自习室的黑板上默写阅读中的高频词汇。还上完了初级、中级和复杂长难句共30节小课。大小作文课也一直在继续,翻译的课也开始了,具体上了多少我没有做记录。
专业课之快题,大五新学期(9月)开始,我买了两本快题的辅导书籍,开始慢慢的纠正我曾经犯过的错误。首先从规范制图开始,我按照其中一本书的教程抄绘了一套快题,后面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纠正我的绘图习惯。每画完一张快题我都会拿出笔记本,对照以往每套图出现的错误一个个的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我的制图,我必须先把最基本的东西解决掉。
十月份的快题几乎是一周两套,一套练习,另外一套抄绘。当时我把画的图发到了B站,其中就有小伙伴提出来抄绘在这个时候其实没有多大必要,比较浪费时间,遇到好的案例可以用硫酸纸临摹即可,后来我仔细想想也是,非常感谢那位小伙伴给我的建议。
后面在B站上关注了一位名叫“泽西西学长”的UP主,他是同济16年快题第一,一战上岸,他出了很多干货视频,通过看他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的《同济快速设计方案五讲》对我的方案有很大帮助,虽然我不报考同济,但是设计的手法大体都是想通的,跟着这种大佬学习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当然他还有《解题八讲》、《案例转译五讲》等,这两套我都没来得及去观看。但是他的号少有人关注,这么多干货摆在那里居然没有人察觉到这就有点奇怪了。还看了一些其它的网课,比如《建筑快题解题思路》3讲,《快题是如何炼成的》5讲,它们都是B站上的学习视频。

学习快题的同时也在一边积累案例,以前从未认识到积累案例的重要性,好在我及时认识到了,并采取了补救的措施。后面每周在画快题之前我都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看相关案例,并不是一股脑扎进案例里面胡吃海塞。如果是图书馆就去看图书馆的案例,博物馆就去看博物馆的案例,然后在找相关的试题进行练习。比如湖大今年的快题真题我在考之前就练过两套,也正对性的看了些许案例并做了抄绘,所以当时拿到题目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手足无措。
专业课之理论,这个时候还在看书,而且看了不少书,记录在备忘录中的是8本。除此之外就是看网课,他们都来源于B站,有部分是我上传的学习资料,其中包括辽宁工业大学出品的《建筑构造》37节,配合《建筑构造设计》(东南大学版)看完的,还有自己购买的秋季构造冲刺班10节。我把背诵集中压缩到了最后两个月,而且这些书对我来说,如果我没看完心里总感觉硌得慌,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啃完了,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除此之外还做了湖大05年至07年的真题,我打算自己做一套答案出来,但是发现我这个人做事总是想着追求完美,翻书做题誊写答案花了我不少时间,就像一开始做那种读书笔记一样,我真的怕了,后面我直接放弃了这种做法,还是好好利用那些资料比较切实际。
心态方面在这时也是平稳的,因为我一再叮嘱自己,考研对我来说,它只是我人生中一个环节,不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成败与否我都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大概是十月份我把考研的消息告诉了父母,因为我口袋里面实在没有钱了,考研的课程学费和相关的辅导书籍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打印资料掏空了我,不得已才向父母求助。好在他们极力支持我,我对他们说我想试下运气,考不考得上很难说,但是他们依然对我充满迷之自信,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同时我要求父母对我承诺,不要将我考研的事情告诉除他们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就算他们的父母也不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肯定确认。
大五学期(9月份)开始,我转移了学习阵地,我把我的东西搬到了逸夫楼的专教。这间教室本是我们专业和建筑班合用,但是我班的同学大多不知晓,而建筑班一直都有人在这复习,加之我和建筑班的同学关系很好,让我抢占了先机。搬到这里之后就免除了每天提早去图书馆占座的麻烦,也不用担心闭馆被催,一人一个小书桌,教室有空调有网,有热水壶烧水,来去的时间全看你自己,别提有多方便。但是在这里你得足够的自觉,因为在这里复习的人数偏少,加起来不到十个,而且后期来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我和建筑班的一个同学,一直到考研结束。

强化阶段的任务量着实比之前增多不少,但是我还是有偷懒的时候,总的来说我的主要心思是学习上,还没有偏离我预想的路线。
【陆】
十一月份至十二月份为冲刺阶段。
最后来两月以背诵为主,做题为辅,且大多数需要背诵的内容都是集中到最后一月完成的,所以说最后一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冲刺阶段。
政治做完了任燕翔出版的《历年真题全解析》9套和《考前四套卷》,听完了《强化特训1200题》配套讲解的所有视频,听完了《主观题应试宝典》15讲,并自行做了一套配套思维导图,方便后期背诵。除此之外,还做了蒋中挺的《绝对考场最后五套卷》和米鹏的《密押三套卷》,腿姐的四套卷做了两套。
至此,我的政治复习到此全部结束,这是我复习得比较全面的一科。最后在考场上前25分钟做完了选择题,花了10分钟检查,主观题部分把背诵过的都答了上去,不会的也编了上去,希望能有一个理想的成绩吧。
英语在这个阶段把重心放到了作文上面,截止到考前共练习了大小作文共30篇,考前大小作文各背诵了5篇。最后在考场上前面花了约45分钟写完了大小作文,从头写到尾,如行云流水般,因为基本上都是我背过和练过的。别的部分不敢说,就作文这一块比较有成就感,在此特别感谢考虫机构的作文辅导石雷鹏老师。正因为前面作文写作给我建立了自信,才留给我更多的时间去磨后面的四篇仔细阅读以及其它部分。
其它部分如完型填空和新题型是在最后一周复习的,完型就看了两节课,做了两篇真题,没想都今年的真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大多能够选出答案。新题型的三种题型各听了三节课,同时做了三篇对应练习,没想到正确率蛮高,但是今年的真题个人感觉比较难。
总的来说,我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了所有的题目,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做完了所有的题目,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单独做完过一套完整的试题,也没有卡过什么时间,一切都是凭着感觉走的。所以我的英语复习算是个半吊子,甚至有点随缘。结果如何我也不管了,在我的时间安排里面我能够做的都做了,静候结果。
专业之快题,我在考前一个月便停止了快题的练习,但期间还在看案例,考前最后一次画快题是我第一次规定时间内画完,考试是第二次画完,觉得自己真的挺搞笑的,像我这样的考生估计没几个吧。
专业之理论,后面几乎全部都在背诵。期间恰好有一家辅导机构出了一套湖大十年的真题答案,我花了血本买了下来,把十年来的历史部分差不过全背了一遍,还把另外一家机构发的资料中历史重点部分背了一遍。当然忘得也很快,所以这是我为什么把它们集中放到一月背诵的原因。至于建筑小图,则用了两天的时间,通过硫酸纸的临摹进行了强化背诵默画,所以在这一块吃了亏,今年的考题中有两个图是我之前没有画到过的,画不出来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至于建筑构造,我对先前秋季构造冲刺班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然后翻看了机构发的资料中的重点部分,最后再对他们机构发的几套模拟卷的相关习题进行了背诵记忆,没想到还真的被他们压中几道。
理论综合这一科是最让我担忧的,也是最让我没有把握的,正如我之前拍的那个2020年考研全记录视频中所言,这一科我的最高目标就是过线,仅此而已。
总的来说,四门考试课程中,政治科是复习最充分的,英语科是比较有成就感的,快题科是提升最大的,理论综合科是背诵最头痛但最让我担心的。整个复习历程不是那么的完美,但却一路磕磕绊绊走了过来,我也坚持考完了最后一场考试。
我的2020年考研经历就分享到这,虽然初试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是我觉得通过回顾过去一年确实有所收获,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走下去,月有阴晴圆缺,生活难免会有阴霾,但是依然要积极面对生活才是呀!
2020.01.09 子时收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