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进阶技巧(1):从90%正确率看国考、省考区别

众所周知,国考的出题水平>省考>事业编>>模拟题,但是国考的出题水平高在哪里,却很少看到有人分析。
今天西瓜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和大家分享下国考出题者的高明之处。来看下这2022四川省考的这几道题:
【2022四川】「数字乡村」战略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数字农业、推进农业数字化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城乡差距,我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但是在「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9年、2020年,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远高于全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平均增速。这表明,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已得到改善。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A)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
(B)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已经得到改善
(C)数字技术已持续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D)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获得大幅提升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A)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
(B)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已经得到改善
(C)数字技术已持续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D)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获得大幅提升
正确率96%,易错项——
概括:「数字乡村」战略很重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网民数量」曾落后于城市,但近年来增长显著,远高于平均增速。这表明,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已得到改善。
概括后直接锁定D「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获得大幅提升」正确。AC表述明显不符,B和后文语义重复,均排除。
再看下面这道题:
【2022四川】《论语》「学而时习之」,其实是对「学」「习」这两种意思既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人类知识增进行为的表达,其外延远超过今天双音节合成词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一词。《论语》中大量使用到「学」和「习」,「学」强调对典籍的理解与吸收、「习」强调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故「学习」义为「学习并实践」。但是,汉代以后随着汉语词汇构成规律的变化,诸如《史记》《后汉书》等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已由先秦两个意义递进的单音节词组演变为双音并列式合成词,从而导致「学习」词义的缩小。讨论「学习」在《论语》中的原始本义,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振兴以及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将有所裨益。
这是一篇文章的摘要,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A)《论语》在当代的传承策略
(B)词汇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论语》中的「学」「习」观
(D)汉代在经典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篇文章的摘要,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A)《论语》在当代的传承策略
(B)词汇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论语》中的「学」「习」观
(D)汉代在经典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正确率89%,易错项——
概括:全文都在讨论「学」「习」这两种既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观念。
送分题,概括后可发现ABD均未提到「学」「习」的相关情况,直接锁定C。
大家看完这两道题之后,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题目太简单了?
不难发现,只要把文本从头到尾粗读一遍,答案就可以直接选出。而类似的题目其实还有不少。
根据粉笔公考统计,在2022四川省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的18道题目中,大部分(13道)题目的正确率超过70%,甚至还有5道题的正确率在90%左右。
作为对比,在2022国考地市级卷的17道题目中,绝大部分题目(11道)的难度在40%~70%之间,只有4道的正确率超过70%,且没有接近90%正确率的送分题。
「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是行测考试中难度最低的题型,但随着公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题者也需要提升该板块题目的难度,从而更好地优中选优,选出更合适的人才。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国考出题者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
要知道,我们想要「上岸」的竞争对象不是全部考生,而是实力靠前的那部分考生。
按照1:100的常见报考录取比来说,真正有能力竞争「前3个进面名额」的,可能只有20人左右,甚至更少。至少后50名是几乎没可能挤进前3%的。
那么,对于这前20人来说,粉笔统计的70%正确率真题,这些人做起来至少有90%;如果正确率在80%甚至90%,那么这些人做起来基本可视为100%能做对的。
所以,为了提高区分度(在前20%的考生中更好地选拔入面人员),一个好的出题者会在维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想办法让题目「变难」。
刚才说的「国考出题者功力深厚」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每次国考结束,大家的讨论都很热烈,但很少出现对题目「偏、怪、冷」的吐槽,然而事实上题目的难度确实在不断增加的,粉笔几十万人的正确率统计说明了这一切。
大家如果看多了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后就会发现,每一道题目都蕴含着出题者对「难度」的构思。有的题目理解难,有的题目专业名词太多,有的题目结构松散,有的题目表述的角度特别多……
——总的来说,即使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这样简单的板块,也很少有国考题像一些联考、省考题目那样,读起来通顺明确,看了选项后直接能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