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李鸿章,谈时代

安徽合肥行
首月定的主题是悼亡,起因是3.12中山先生逝世98周年,在前一周本想去广州黄花岗墓看看,可去广州太远了,第一次游历,希望稍微近些,简单的适应一下,最终选择了较近的安徽合肥,正好那里有李鸿章故居,虽不算悼亡,但也有纪念,恰好去年暑假我深入了解了李鸿章
晚十点半出发,早上五点半到,带错耳机没办法听歌,环境吵闹,无心研读,早早的就躺下了,从十二点到五点,中间约醒来了五六次,睡眠质量很差,但本就没想着体验有多好,这些小插曲我也认了
这一天都挺顺利的,除了脚确实很累很累以外基本没什么不好的地方,合肥还有个初中同学可以小聚
谈李鸿章吧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李鸿章是颇具争议的人,网上很多人谈李鸿章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譬如《走向共和》的豆瓣评论区,就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只是李鸿章,网上对清朝的评价也相当两极化,倘若要公正客观的去了解一个人物,两极化是不可取的,主观臆断因素要尽可能撇除,我们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现在,倘若不能去公正客观的了解历史,我们要历史又有何用呢?
李鸿章故居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简单而片面,只是将其生平所做的一些大事,尤其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事陈列出来,对其评价往往引自名人之言,但仅凭这些去了解他是不够的,甚至容易走入误区
各个展厅都是展示他的洋务运动成果,对他早年经历往往一笔带过,对普通人而言很容易误以为他是个精明实干的改革家,导致对梁,毛,邓等人为何要批驳他而稀里糊涂
对于李鸿章而言,虽然后半生的洋务生涯是他最大的成就,但若脱离了他前半生儒生生涯便很难对他有全面的了解
儒生一生所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早期的李鸿章而言,他真正做到了一个儒生的最高追求,所以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儒生,也因此,哪怕举办洋务运动,走近近代化他也还是个封建的儒生,他逃不开儒生该有的时代局限性
时代的变化迫使人做出选择,毁灭还是变革?清王朝是既不想毁灭也不想变革,就是想守着祖宗之法,祖宗之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末王朝,腐败不堪,落后无能
往下是对清朝深存不满的百姓,中间是死守祖宗法的朝臣,往上是不思进取,只知享乐的慈禧太后,在这种环境下,想改革何其之难?
在当时的清朝,有几个重要的矛盾点,例如民众与地主的矛盾,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三千年的儒生,忠君思想早已深入血脉,在这些矛盾的主次方面,朝廷大员往往优先把清王朝存亡放在主体位置思考,无论是否能解决这些矛盾,能否维持清王朝统治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自称“裱糊匠”的原因,可抓不住矛盾的主次,那么他所做的改革也无法解决这些矛盾,最终矛盾慢慢扩大,扩大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最终爆发(戊戌变法本质也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统治,但改革的要更彻底些,但还是不符合中国实情,抓不住主要矛盾,失败是必然情况)
李鸿章经营这么多年的洋务运动,只是给脆弱的清王朝套了一层看上去坚固的皮,一场甲午战争让他的脆弱显露无疑
这个时候明眼人就可以看出清王朝改革失败就是死路一条,如袁世凯这样聪明人已经开始铺后路了
整个变局有很多角度可分析,这里我是拿中国三千年的儒学来分析
李鸿章比起传统儒生要强,多一些远见,多一些开放,多一些破格,可面对三千年变局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梁启超之言“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能造时势之英雄。”
至此,那么我们该给李鸿章一个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可以看看李鸿章故居收录的伟人们评价

梁启超给的评价相对中肯,比较公正,重要的是反对了当时一些吹捧的话,这也跟梁启超和李鸿章接触较多的原因
毛则表明了李鸿章的能力在时代变局面前不够用
邓之言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评价他的,所以评价很不好
私以为用人民史观评价一个儒生,一个封建大员往往是不太好的
在实行愚民政策的古代,人民对于高官皇帝而言只是单纯的数字,人口多就意味着税入高,劳动力多,兵力足,治理好,皇帝有功,人口少则反之,至于指望这些平民百姓发表什么言论,参与什么决策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连吃饱穿暖都无法保证,稍微有点学识的百姓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入朝为官了就返回去压榨百姓。在古代,百姓向朝廷表达诉求的最好办法就是造反,朝廷上上下下没几个把他们当人看,更别提人民史观了。
“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飘荡的”
早年国内矛盾还没那么激烈时,他作为儒生,在科举和政治,戎马生涯都颇有成就
后来时局变了,让他一个封建儒生推动中国进入近代化,结果不尽人意,晚景凄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人不能超前于时代,他对清王朝尽职尽责,也算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最后,借用梁启超先生评价作为结语
“然则李鸿章果何等之人物乎?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日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呜呼!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
下篇

那么,人要如何要在这飘荡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呢?
观遍史册,常有因时代变迁而引发的悲剧,恰似李鸿章这样历封建三千年都少有的儒生也无能无力,可见不论一个人有多优秀,在巨大的时代浪潮面前都是脆弱的
但我之青年,除了随风飘荡,并非什么都做不了
小草们不知道风什么时候会起,也不知道风什么时候会变,只有努力将自己的根系牢牢扎在泥土之中
所谓开拓创新,建功立业,无非就是干实事,用实事提升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在当前时代的地位,办的实事越多,越好,也就在当时的地位越高,这个过程就叫实干,叫扎根
当今很多事情都可分三步,实干也有三步,一感悟,二理论,三实践
事之起初,多思多虑,多看多行,然后心中起一灵感,以此为准,成了最早的指导思想,后来这些灵感逐渐成熟,逐渐系统化,理论化,从脑海中走向了嘴里,手里,纸上,也就有了初始的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理论,便可开始实践,通过实践进行尝试,然后慢慢深化理论,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在这之间反复的试错,反复的探究,最后慢慢走向成熟,虽是简简单单的一段文字,实则是一个很伟大的过程,世界的进程往往就在这三步中慢慢推动
道理很简单,结合实际就难了,我国教育体系天生就和这三步脱钩,譬如稍有些阅读外出的想法,也被茫茫多的试题拖住了,有些兴趣爱好,也被各方打压下来了,譬如书上那些理论,本身是好的,但用来应试,学生就不喜欢这些理论了,在需要的时候背的比哪个理论家都好,可等不需要的时候转头就忘了,别说去讨论,研究这些理论,大家都指着抛掉这些东西,至于实践方面就更是一个若有若无的东西了,应试不要求阅历,不要求想法,不要求能力,创新不是说说而已,是要投入到土壤里的东西。哪有盐碱地能长出好苗?
所以,到了大学应该就好些了吧,只可惜,刚出了应试的门,就要来到现实的大山面前,现在年轻人大多不追求什么,是因为有三座大山压着,婚姻,房子,工作,在这三座大山上面都写着一个“钱”字,于是给了学生们早在大一就开始选择,要么去避开大山前进,要么做好准备挖穿大山,要么直接躺平(往往是压力过大,导致精神意志消溃,有些人可能因此抑郁,而有的人藏的比较深,自我调节能力较好,从外表上看不出,但仔细观察可从行为看出)其实除了这三条路,还有一条叫做实干,叫做理想,现在的社会最缺乏的就是理想主义的精神,这和教员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遥想当年,土改,抗战,解放,朝鲜,两弹一星,哪一次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多少年,怎么今日就失了?
不怪青年,不怪个人
当今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要充实起来才是,青年应当多看书,多看好书,多看纸质书,多在阳台晒太阳,躺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不想婚姻,工作,房子,不焦虑不想钱,就看看自己喜欢的纸质书,看累了就睡会,就这样慢慢度过一个下午
青年应当多参与实践,而参与的实践目的不应当是奖状荣誉,是切切实实的奉献,切切实实的奋斗,若是凡事都想着利害得失,谁能不压力大呢
我劝青年多实干,多追求理想,现在青年不想着追求理想是因为有什么不想让我们追求理想,因为一追求理想他们就怕,前路艰难,但仍应奋力前行
青年始终记住,开拓创新,建功立业才能让自己在时代浪潮中扎实起来,要有理想,要有实干精神

时代的变迁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很难思考的一个东西,大多人感受到时代变迁往往是在变迁前夜了,这时候想做什么都来不及,总被打个措手不及,总觉得时代变化是无能为力的,但其实时代不是一瞬间就变了,不是不知不觉的就变了,不是今天太阳升起,明天太阳就不升了,时代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我引毛选第一卷关于矛盾论的一段话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这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简而言之“量变引起质变!”
看懂上面的话就懂了时代变迁的原因,这也是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就如同气球一样,给他不断打气,他早先不会破裂,他会不断膨胀,等到里面的气超过气球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他就破裂了,这时候量变就引起质变了
就拿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说,他也是个气球,是一个很大的气球,是一个笼罩了整个中国气球,是一个有很多内因外因交杂的气球,那么他为什么破裂呢?是哪些事情在给他打气?如果往近了看,是因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往远了看,是明朝时期的海禁,拉到最远看,也就是这个气球诞生的时候,就是三千年的儒家思想及中央集权严重压制了思想和科技发展所致,往外看,就是遭到帝国主义的严重打击了,这个气球很厉害,一破他就改朝换代了,现在由历史反推我们可以看见这场变局并不是无迹可寻,而且清晰可见,可在当时的人们如何去观测这些迹象,还能将其推至未来将发生的变局呢?
事实上,越是大的气球,其迹象越是好寻,上至朝廷的腐败无能,下至平民百姓的封建式忠孝礼义,现实中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都是给这个气球吹的气,这些单独的事有不少人都能发现,但鲜有人会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一些有识之士能将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不断推导,就发现了这些个体问题后面的大问题,极少人眼光还能锐利一些,会发现这些大问题后面还隐约写着两个字
“变局”!
将上上下下无数不正常的现象全部联系起来,就能看到这个巨大气球,这些愈发厉害的不正常现象就是气,如果有人能抓住这个变局,他就有改变中国的力量,当年有三个人抓住了变局,一个叫袁世凯,一个是孙中山,还有最重要的教员
当然,这种变局太大了,一般人即便能意识到也根本抓不住,一个波及全国的大气球,自然要能带动全国人民的人来操控,这样的人就是可造时势之英雄
现实中还有各个大小不同的气球,愈是小的气球他所影响的范围越小,也就越难捕捉其迹象,但若能发现,这种气球也就越好掌控,愈是大的气球所影响范围越大,越容易捕捉其迹象越多,但想总结起来发现这个大气球又很难,而想去解决这个膨胀的气球就更难了,因此这就对个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能抓住时代变迁的水平则需要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和个人能力
还是那个办法,实干,去感悟,去总结,去实践,除此外没有锻炼个人更好的办法了
常人即便做不到改变时代,若能观测时代也可做到逢凶化吉,尽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动,不至于逆时代而行。
最后,我劝当今青年,多看书,少看手机,多办实事,少做表面功夫
看书累,看手机舒服,而这恰恰是资本家所希望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被蒙蔽了,跟着他们想的走,最后会被剥的骨头都不剩
多办实事很累,而且效果还有限,做做表面功夫简单,而且效果很好,给自己套上一层层金衣裳,然后人人能看见,上骗父母亲戚,下骗朋友兄弟,最后连自己都骗了,等被揭穿的时候,追悔莫及,依我看,李鸿章给清朝披的近代化皮都比这坚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