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部音频内容平台:月活用户2.5亿,却年亏5.95亿
声音,也可以做成一门大生意。
据了解,国内音频内容头部平台喜马拉雅赴美上市。当前,其月活跃用户为2.5亿。据传闻,此次上市其估值逾50亿美元,相较2018年240亿人民币的估值并未增加多少。
从招股书可以了解到,2020年喜马拉雅实现营收为40.5亿元,同比增长超50%。无论是从用户规模、估值,还是营收角度看,喜马拉雅的表现都非常亮眼。
不过在这光鲜的背后,仍难掩音频经济的颓势。2018年至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7.72亿元、7.60亿元和5.95 亿元(单位均为人民币)。
因此,喜马拉雅何时才能实现盈利是其上市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或者,其短时间内之仍继续坚持“做好内容,盈利不忙”的经营理念呢。
1、创业经验丰富的创始人
我们看国内的创业企业,一看其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二看其创始人的个人才能。
前者,一旦迎上行业风口期,很快会受到资本的青睐,规模也会在短时间迅速膨胀。就像几年前的共享自行车行业,业内创业企业在各大资本的支持下大乱斗。
后者,创人的个人才能深深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阿里巴巴早期创办时,其实电商行业并不是风口,因此阿里早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马老师的带领。

喜马拉雅的发展其实更贴近后者,其2012年刚诞生的时候,国内音频内容行业并不是创业热点,直到近年才吸引了各大资本的注意。因此,创始人余建军在喜马拉雅的发展史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创办喜马拉雅之前,余建军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据了解,从2001年起他先后创立杰图软件、城市吧、那里世界等。就拿那里世界来说,这是一个虚拟世界项目,按照设想会集中全景、游戏、音频等各种互动技术。
该项目目标宏大,但显然没能取得成功。2012年下半年,团队大半成员都已先后离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余建军有了个新的创业想法,即移动音频领域。
为了确保这次创业的顺利,余建军花费数月时间做市场调研,发现这确实是个颇有前景的行业,于是拿着项目去找投资人。喜马拉雅,应运而生。
2、内容平台,高成本难以解决

作为内容平台,丰富的优质内容无疑是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个认知,近年喜马拉雅一直在内容上深耕,一直坚称“做好内容,盈利不忙”。
籍此,喜马拉雅不留余力地引入大量优质IP。比如在2016年的时候,上线了一款由《奇葩说》团队创作的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此外,还吸引了蔡康永、德云社等名入驻平台,带来大量优质内容。
矛盾的是,内容的日渐丰富虽然带来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相应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点跟国内视频巨头爱奇艺很像,爱奇艺也由于内容方面的原因,导致成本长年高居不下。成本高,几乎是所有内容平台的通病。
当前,喜马拉雅最终的营收来源是广告收入。因此,为了增加收入平台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广告过于频繁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而牺牲用户体验换取营收增长的方式,是注定不可长久的,这是喜马拉雅面临的两难。
写在最后
从本质上讲,音频行业的想象空间并不大。
在行业规模上,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2023年全球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达到307亿美元。这样的行业规模放在全球范围,确实小了些。音频行业还面临营收结构过于单一,无非是知识付费和网络音频直播带来的用户打赏。
行业规模和营收结构单一,都限制了产业整体的想象空间。
除了行业天花板不高外,喜马拉雅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即行业迎来像腾讯这样巨头玩家,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更加狭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现在的喜马拉雅仍未实现盈利,这很难让人看好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