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原神开服至今(2.5版本)的各项节奏(其三)

今天我们来继续盘点原神这种款游戏开服至今以来的各项节奏(其三)。这款游戏从开服至今,伴随着巨大的流量和影响力,其中大大小小的节奏和争议屡见不止。随着游戏进程的不断进程更新,秉持“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一原则,作为开服至今的老玩家,决定将上述节奏一一记录。在此过程中,将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仅对舆论事件本身描述,不掺杂任何主观观点。但是仅凭一人的记忆,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以及遗漏。因此本篇文章权当抛砖引玉,希望网上能够出现更完整更客观的记录。

1.4版本:UP角色温蒂、公子
1.4版本主题风花节,作为游戏中首次没有新五星角色护航的版本,以复刻角色为主。开启了一众旅行者漫长的长草期。另外由于海灯节版本失败的活动设计经验,风花节活动的设计风格更偏向于趣味性。至于角色方面,由于没有新角色加入缺少了内鬼视频的前期节奏参与,因此版本初期的节奏声音较小。

而温蒂作为版本护航角色也是此前复刻声浪比较高的角色,在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人气也不低。从1.0版本保持的版本红利仍在继续,并且新版本给了温蒂一种全新的角色定位选择。由于角色本身的强度在当时毋庸置疑聚焦于角色的节奏较小,但官方对角色的定位却引起了一定的节奏起伏。究其根源,在于这把终末嗟叹之诗。
终末嗟叹之诗作为角色版本伴生武器,与角色的相性还是不错的(无论是从武器副词条、附加属性、武器技能特性以及特性加成buff)。由于武器技能特性以及技能加成效果不算在武器总模型中,所以该部分的加成是拉开不同武器之间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由于不同加成属性的数值差异影响不同(举例:20爆伤和等效的精通加成对伤害的影响效果不同),这点主要影响武器的精炼收益。以上两点决定了这把团队buff型武器,低精和高精对队伍整体的影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是团队buff从伤害角度影响就更小了。
切回到角色,在1.4版本之前温蒂的主要角色定位为2号位后台脱手输出兼具3号位增伤辅助/4号位控制辅助。可以看出在版本初期使用效果比较全面,但随着终末嗟叹之诗的推出,基本锁死温蒂3、4号位的角色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上述预兆版本更新之前使用的天空之翼,在后续的游戏过程中可能也不适合角色的发展。武器的更迭本身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节奏点存在。
至此零命终末+风套温蒂就已经完成了游戏角色定位(3、4号位)赋予的职能。这样的角色定位转变,势必会引起部分玩家的不满。但如果只是限制了部分输出其实对角色本身的影响限制也比较小。但还是那句老话“人气越高,节奏越大”,此版本补强了温蒂的辅助能力,但技能机制本身的缺陷并没有消除,在版本的不断迭代中依旧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由于公子的复刻过程出乎一众人员的预料,因此在版本更新前夕有些角色节奏,但随着1.4版本的全面展开,节奏也逐渐平息下来。
版本初期角色本身的节奏依然围绕在e技能CD长,单次技能/普攻伤害数值较低,核心机制命座拆分等问题。但由于1.2雪山更新了全新的圣遗物套装——水套。水套本身的描述十分贴合公子的技能输出模式,提供半个属性杯子的增伤加成,以弥补角色基本模型中缺少属性加伤的缺陷。配合天空之翼的双暴区间,水套本身提供的增益还是很客观的。
但在该版本或更早的版本,开发出的魔王武装(公子/行秋/北斗/皇女/砂糖)的套路,使公子的风评有了些许的缓和。魔王武装的配对思路为行秋/北斗/皇女的后台+公子前台输出模式,以高频上水频繁触发水雷感电反应,并且水、雷元素可以共存,风套砂糖一扩散水雷双减抗;同时行秋/北斗提供的技能减伤配合行秋e技能回血(或双水共鸣提供的治疗加成),解决了队伍的生存问题;并且双雷共鸣提供的能量球回复,解决了队伍整体的充能及循环问题。此外,由于魔王武装队伍的高频的技能释放频率,使得公子自身的卡CD情况反而得到缓解。
因此魔王武装本身是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配队模式,除了忽略了感电反应的内置CD(高频上水其实意义不大)。依照该模式后续演变出的各项队伍变化,具备同一个特点:利用高频的技能释放频率,频繁触发各类的元素反应,完成持续的伤害累积过程。该过程可能不会出现大的伤害数字,但只要输出循环不中断伤害总量是可以保证的。回到公子身上,能够魔王武装得到这样的队伍开发模式,既是玩家的幸运又是角色的幸运。
至于魔王武装的演变版本——公子香菱双火队。作为对角色以及队伍机制深入理解的成果,该模式打破了“前台驻场输出,后台补充伤害”的固有格局,为后续的配队模式乃至于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思路的要点在于利用香菱q技能锁面板以及后台高频火伤,公子前台高频上水(水元素附着)促使后台打蒸发的优势,这和魔王武装类似通过极高的元素反应频率造成客观的持续性累积伤害。并且该伤害由于涉及蒸发反应,相比于感电反应更能享受到(反应倍率,精通)对应的加成。因此该思路提高了公子配队的伤害上限(爆发能力),但由于缺少双雷双水的元素共鸣,在充能循环以及生存压力方面会有所欠缺。(在上述队伍模式限制最大的不是公子的CD,甚至公子本身的输出无关,反而是香菱的充能影响更大)
至此围绕公子这名角色的强度争议通过队伍体系的逐渐完整而尘埃落定。这从侧面验证了我们之前提出的论点“随着角色以及配队的理解逐步深入,所有角色会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回归在队伍中原本的位置”。所以没必要结合一个角色现版本的表现,作出十分草率的判断。

1.5版本:UP角色钟离、优菈
1.5版本主打钟离的第二章传说任务,不仅引入了璃月第二个周本boss,并且新增的圣遗物副本千岩套和苍白套,无疑是为钟离和优菈版本两个UP角色保驾护航。

经过1.3版本的加强之后,钟离已经隐隐有新一代所谓“人权卡”的称呼(相关分析文章在第二篇),此次版本更新的千岩套两件套属性增加了钟师傅原本模型中所欠缺的生命值加成,而套装属性增强钟师傅的团队buff能力(加伤/生存),并且可以后台触发(完美契合钟师傅的技能模组)。这次版本更新使得钟师傅在自身风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隐隐有赶上1.2版本刚更新时的巅峰水平。
但本次小加强与温蒂类似,都是增强的团辅能力巩固自身的角色定位(3/4号位),但与此同时也基本阻断了角色想要副C打输出的想法。这一方面说明相比于玩家游戏内部人员更明白角色的强势之处在什么地方,并且会坚定推行角色的强势点,使角色本身向预想的团队定位去靠。并且从目前的游戏进程来看,如果角色脱离自身的定位完成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时,长远看一定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由于版本更新使角色被限制在了某个具体的使用场景,换句话说限制角色本身的发展方向,其实也是打退了玩家的进一步开发热情。同时如果对应的使用场景有所限制,势必会引起玩家的触底反弹(这里可以结合体系转变和环境迭代三篇文章来看)。
以上问题算是给风评如日中天的钟师傅预了个警吧。当然类似角色超模之类的论调也一直都有,只不过碍于这波复刻使得版本红利持续扩散,也就淹没在一片叫好的氛围中了。在上述叫好声中可以划分出两种观点:第一种对角色本身以及机制理解较深,同时明白角色的强势之处并给与中肯的评价;另一种就是无脑吹捧(典型的场景:角色强吗?强!强在哪儿?护盾!护盾好在哪儿?不死人。……)对角色的认知停留在初级阶段且驻足不前。上述观点的问题是,一旦角色满足不了当事人对角色使用范围的“偏见”,就会由无条件转向另一个极端。本质上是由于认知缺陷出现的理解偏差,这种情况也是需要去尽力避免的(对于护盾的理解体系转变和环境迭代这篇文章中会有对应的描述)。
总体上在1.5复刻版本,钟师傅的风评稳中向好,并随着版本红利的进一步扩散有增大的趋势。而版本UP的另外一名角色——优菈相比于钟离节奏起伏就比较大了,以下为详细介绍。

优菈作为游戏里第一位以技能型物理输出为核心机制的五星角色,在版本未上线之前多亏了众多内鬼的“功劳”各种声音纷至沓来。首先节奏的核心点在于物理角色,因为物理输出型角色与开服时期保持的游戏基调——元素反应伤害背道而驰(当然这种基调是否应该持续保持需要打问好)。除了极少数玩家大多数在物理角色上都没有前期投入,因此相对于以元素伤害为主的角色缺少对应的辅助,或是辅助的练度不够;并且在圣遗物的选择尤其是属性杯子(物理杯)更是没有积累。以上两点构成了物理角色相比于其它元素伤害角色,实际的入门门槛更高,在这个层面会劝退部分玩家。
角色节奏中有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即“由于某些原因不想抽取某个角色,为了坚定自己的抽卡路线,会去找各种理由甚至带着放大镜去观察上述角色,并在找出缺陷后大肆宣扬以说服自己的决策是合理的。”抽卡规划本身是一种健康的游戏行为,但为了理想抽卡而进行的非理性的抹黑过程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曾经在队伍与环境这篇文章中提到过,这(抹黑过程)是其实是一种主观上逃避责任的行为,不愿意承担自身对卡池结束后(抽了或没抽某个角色)这个行为带来的后果。
所以上述结论扩散到优菈这个角色身上,一是物理角色定位;二是零命和满命的差异性问题;三是角色手感问题。物理定位问题已经聊过,再聊聊零命和满命的问题。优菈作为自版本更新以来满命和零命差异最大的角色(到目前版本仍是),与公子和魈不同的是,该差异的重点不是机制拆分而技能伤害差异。由于优菈q技能凝浪之光剑特殊的叠层机制,在零命和满命叠层效率完全不同(零命根据输出手法的不同最大叠层数量在13-14层之间,而满命的特殊叠层机制在相同的输出手法下最大叠层期望为26层,叠层区间在[19,33]之间),并且由于叠层效率影响技能伤害倍率,所以叠层效率上的差异直接转化成伤害上的巨大差异。当然由于现阶段没有能够提高零命叠层效率的机制(攻速),因此现阶段的零命和满命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伤害鸿沟,顺带一提,即使是满命也是需要运气(概率)才能打满伤害。
再聊聊手感问题,网上关于优菈手感体验有很多分析,这里说点我个人的体验。我个人使用优菈有段时间从1.5版本(零命-二命)到2.3版本(满命),算是有点使用体验。我个人感觉手感问题的关键,优菈的平A的命中感和打击反馈很小,导致在攻速加快的过程中会出现丢刀现象;其次平A动作由于攻击范围小,并受卡肉现象影响,导致上述丢刀现象更严重;最后由于没有平A的索敌机制补偿,导致优菈整个平A手感很怪。
当然伴随着上述三个问题主要是角色自身的机制问题,另外有一些输出循环中的问题,我在有效输出那篇文章提出毁伤效率高的技能,在生效范围和释放频率方面均会作出限制。表现在优菈这名角色上体现为技能不锁敌、生效范围窄和技能消耗能量大,这些都是为了限制优菈的有效输出提出的方式。
至于节奏方面,由于零命和满命巨大的伤害差异,导致整个角色的风评两极分化。一方面7s内的极限dps输出捅穿了由甘雨创造的新一代天花板,令人心驰神往;另一方面,较高的入门门槛和零命不突出的伤害收益形成对比,而满命的抽取成本和角色本身较高培养成本使得玩家望而却步。以上两点铸就了现状:想要贬低角色又畏惧满命的大数字伤害效果,只能拼命带零命的节奏,以满足自身扭曲的想法。
在之前的文章曾有一个提问:作为零氪以及微氪玩家,你个人是否支持角色关键机制拆分在命座里?现在有个新问题:作为玩家,你个人是否支持角色零命和满命的伤害差距成倍的增加?

1.6版本:UP角色可莉、万叶
1.6版本主题海岛活动,开放了新的探索地图。同时也是新地图稻妻预热版本,实际上新版本的热度是盖过了相关角色的热度。但这并不是没有角色节奏,从马后炮的角度甚至节奏不小。

首先是海岛版本的主角可莉,由于该版本对角色本身并没实质性的加强,再加上角色本身机制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相较于版本初期,可莉本身的技能模组在支撑版本输出压力时候已经有所欠缺,再加上本身没有后续的装备(武器、圣遗物)支持。因此相比于其它主C,其使用范围也稍微有所限制。这也是角色本身节奏点所在。

然后是重量级角色风属性角色万叶的登场,由于1.6版本本身作为稻妻的预热版本,再加上内鬼的爆料对于2.0版本角色的剧透,致使“抽卡规划抵制角色”的行为比较严重,万叶大体上的节奏也是围绕与此。
万叶作为风属性辅助角色,角色定位在3号位号位增伤辅助兼具4号位控制职能。这样的角色定位与砂糖高度重合(只不过增伤区间的主要加成方向不同)。这也是“万叶小砂糖”的说法的由来,在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可笑的说法,不过在当时确实掀起不小的浪潮(当然多亏某些云UP的功劳,这说法得以发扬光大。不过我挺好奇,在有了上述表述之后,您是怎么有脸评判卡池的角色规划的,贬低男角色的不是从您这开始的吗?)。
在明白了角色节奏的由来后,需要对节奏有个准确的判断。其实从后续游戏的发展进程来看,虽然没必要在万叶和砂糖之间分个高下,但还是需要客观评判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首先从从角色定位的角度出发,虽然两者在队伍中的职能(增伤/聚怪)一样,但具体到队伍上的表现不同。在增伤减抗区间方面,两者同为风属性角色共享40减抗,没什么好说的。不同的是,砂糖的主要增伤方向为加精通(六命解锁元素增伤);而万叶的主场在元素增伤(二命可解锁精通加成)。因为两者的增伤效果、触发条件以及成本都不一样,需要综合考虑。(假定万叶和砂糖的角色等级80、初始精通属性为1000)具体对比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命座限制的条件下,万叶和砂糖的增伤区间分布和幅度都不同。总体上增伤效果方面,二命万叶>零命万叶?满命砂糖>零命砂糖,其中比较难以分别的就是零命万叶和满命砂糖的差距。具体上就是250精通和20%元素增伤的差距,这其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综合队伍伤害模式(纯伤/反应)、反应类型(增幅/剧变)、角色的基本模型分配(元素精通/增伤区间的收益),以及buff的覆盖范围(精通全队收益;元素增伤只有部分角色收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孰优孰劣的问题)。
另外从触发条件来看,由于满命砂糖的增伤需要触发元素转化,且由于q技能是一个脱手技能并不能主动控制,导致这个增伤模式不能稳定触发;相比之下,万叶增伤的触发条件简单粗暴很多(当然需要扩散反应是上述角色和风套的通病)。
再看聚怪方面,砂糖的q技能的“颠勺”和万叶e技能的“风穴”牵引,在实际的使用效果方面有很大差异。从技能作用范围上,砂糖的e、q技能均有类似聚怪的效果且作用范围更大;但从实际输出的角度,万叶虽然只有e技能聚怪,但就聚怪效果而言万叶更为优异。
综合以上的讨论内容,再结合目前的队伍的使用率,以及目前极高的复刻呼声来看,“万叶小砂糖”的言论都是十分可笑且荒诞的,不仅对游戏角色及队伍缺少深入的理解,并且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以及辨证分析能力。但实际上,玩家也需要客观的看待一个角色强势以及弱势之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实际队伍(不能指望单个角色适配所有队伍)。万叶的强势之处上述讨论已经指明,不足之处也有所涉及,应用场合也要适时调整。而不是轻易相信网上的云言论,草率得出一个结论作出错误决定,事后后悔,怨天尤人!
另一方面万叶和钟师傅面临“先捧后踩”的节奏类似,但万叶目前并没有炒作的所谓“就业危机”。但同时需要玩家保持平常心,冷静看待各个角色。万叶的大致节奏以及背后的机制分析大致如此,由于截止目前版本仍没有复刻,所以关于万叶角色的分析过程到此为止,不再赘述!

阶段性总结
至此我们完成了稻妻前所有版本的角色节奏分析,也是从这个版本开始,网上的阵阵“妖风”不止,本以为是节奏的结束,没想到是节奏的开始。下次更新节奏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