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3-1865年手稿)》金句摘录(六)

2023-06-02 09:44 作者:哲学的物质武器  | 我要投稿


1、同一资本的一部分处在生产过程中,而它的另一部分作为商品资本同时停留在市场上,因而是在两个不同的形式和阶段上的两方面的而又是同时的存在方式;与此不同的是,作为整体来看的再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2、整个再生产过程归结为给每种商品提供不同生产要素的各生产过程的彼此并存和同时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性。

3、首先,如果考察单个商品的再生产过程,那么它表现为循环。商品起先存在于它的各生产要素的形式上;然后存在于生产过程中;往后成为商品;在这之后成为货币;然后重新存在于它的各生产要素的形式上,等等。但其次,如果考察生产过程互相联系在一起并互相制约的那些不同的商品,那么看到的就是生产流程的逐步升级的相继性。例如,亚麻是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或一定的资本主义企业中出来的商品,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亚麻充当原料,变为纱;纱是这第二个生产过程的成品或商品。纱本身又作为原料进入织布生产。这个生产过程的成品或商品是麻布。麻布又作为漂白过程的原料等等。最后,这些成品麻布作为原料进入不同的行业,而这些行业把它们变成供消费用的商品或生产资料。

4、在这里,商品依次从一个生产阶段转入另一个生产阶段,而且是更高的阶段,也就是经过更多中介的并使商品更接近于它的最终形式的阶段,直到它达到了自己的最终形式,在这种形式上,它或者是进入消费,或者是在自己的最终形式上作为劳动资料(已经不是作为劳动材料)进入新的生产过程。不同商品的这些不同的生产过程彼此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着,如果考察产品的最终形式,这些过程实际上是按照上升序列彼此依次进行的各生产阶段的序列,以致后一阶段是把前一阶段引向前进并受前一阶段的制约。过去的劳动,例如,实现在亚麻种植业中的劳动,在这里不断地表现为现在的劳动的条件,例如纺纱的条件。产品依次经历的不同的生产过程,是它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是为使产品获得自己作为使用价值的最终形式所必须经历的现实的形态变化系列的各个阶段。产品在更高阶段上的再生产,始终是由于它在前一阶段上的生产已经发生、已经完成。如果前一阶段的生产没有完成,那么过程就会中断。如果市场上纱的数量不足,那么织布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就不能以原有的规模继续进行。这种体现在亚麻中的过去的劳动对纺工来说始终存在,因为在他纺的同时,亚麻也在不断地生产出来。因此,商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是同时的、平行的,尽管某批商品在它的不同的阶段产品的形式上始终同时代表过去劳动。

5、除了产品从前一阶段上升到后一阶段的这种互相联系的各生产过程所具有的逐步提高的顺序性以外,在其他互相联系的各生产过程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交错或相互作用,存在着循环,但不是逐步提高的顺序性。这种情况发生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互相提供生产资料的场合。例如,煤作为辅助材料进入机器的生产,而机器作为劳动资料进入煤的生产。这两个生产领域的产品互相代替。在这里,也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现在的劳动受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过去的劳动所制约。这种情况与前面的情况不同,织布仅仅以过去的纺纱劳动为前提,相反,机器的生产以煤的预先生产为前提,煤的生产又以机器的预先生产为前提;两个同时进行的生产过程中现在的劳动互相以两个生产过程中过去的劳动为前提。

6、在再生产中,产品是出发点,在简单生产中,产品还需要产生出来。生产的前提在再生产中表现为它过去的结果,而生产的结果在再生产中表现为它的前提。在每一再生产中,每一前提表现为结果,而每一结果表现为前提。

7、资本(原来的旧有的资本或者追加资本)不是在同一产品的形式上再生产出来,而是在先前已经存在的另一种产品的形式上再生产出来。这是资本从一个生产领域到另一个生产领域的转移,不管是通过旧有资本以另外方式分配在不同生产领域之间,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追加资本即剩余资本不是投入它产生出来的那个生产领域,而是投入与它并存的另一个领域。这也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而且是很重要的形态变化,因为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就是建立在这种形态变化上的。

8、最富有可变性的资本部分是同活劳动相交换的可变资本本身。为了使这个资本部分改变自己的实物形式,只需要使用一种形式的劳动能力来代替另一种形式的劳动能力。这是建立在人的劳动能力的可变性基础上的。劳动越简单——而在一切主导的生产部门中劳动是简单的——,需要的专门训练越少,各种具体劳动的这种转化就越容易。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的趋势是使一切生产部门中的劳动简化,这种方式本身就产生出它所需要的这种可变性,尽管随着分工也产生出起相反作用的因素。

9、从消费过程是生产的或产业的消费过程来说,它同生产过程是一回事。

10、虽然个人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的和内在的环节,消费和生产决不是一个东西,个人消费决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动机。后面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生产者就是消费者的场合,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恰恰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直接生产者、生产者大众、工人的消费和生产彼此完全不成比例;相反,它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越离越远。另一方面,这些环节的相互异化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它们的相互依赖,会在它们被强制地达到一致即在危机中表现出来。因此,反对危机的论据,即认为生产和消费处于一定的内在均衡性中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生产量最终总是必然受消费量调节,——这种论据恰恰是说明危机存在的论据,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并不直接存在这种相互的调节。

11、如果没有大量的奢侈品,那么建立在工人阶级和劳动资料占有者对立基础上的任何生产方式都不可能长时期存在。然而,积累欲压倒消费欲是必要的,并且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尽管这也部分地表现为如下的形式:通过投机等等,力求突然发财致富,以便以后来享受。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3-1865年手稿)》金句摘录(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