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题
一.交通区位因素
1.交通选线的需要满足的目标(如果某地区布局有交通线,则说明此地区满足了这些目标,因而在区位因素的题目中要思考到这一点)
(1)成本要低,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维修成本;
(2)安全性要高,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影响;
(3)经济效益要大,如果沿线城镇多,人口多,运输需求量大;
(4)对环境的破坏要小,如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影响
其次,除了满足以上目标 还要考虑是否有原有线路、建设距离;桥涵多少、地势起伏、高寒缺氧、风雪、冻土、风沙等影响(影响修建难度和成本以及安全性);是否占用良田等。
2.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b.山丘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高、工程量大、造价高
②地质:a.稳定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b.断层等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③水文:a.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b.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地区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④气候:高寒地区寒冷缺氧;干旱区酷热缺水;多雨湿润区、跨海大桥以及海洋地区不利于建设;热带雨林地区蚊虫叮咬。
(2)社会因素:
①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充足,科技发达,对交通的需求大;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丰富;考虑有些地区资源丰富。
②社会因素:如先进的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
③国家政策的倾斜
④环境因素

例题1
(2016全国三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较少;②水网稠密,水运便利;
③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④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例题2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 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答案】
①自然环境的恶化 ②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③海运的兴盛
例题3 (2017天津卷)
阅读图文,回答问题结合图13所示信息,
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答案】
①人口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
②经济发达,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的建设;
③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
综合上面三道题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若题目问道某一交通方式衰落(兴起),需求量是影响因素之一,而经济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货流量大则需求量大,反之则小;其次我们要考虑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该地已经有其他交通方式,则无需再建另一种。若一种交通方式兴起,则需扬己长贬他之短,说明此等交通方式的优点,和其他方式的缺点。

二.交通运输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意义: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运输;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利于加强区域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
2.社会意义: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
3.战略意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例题4
(2015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①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
②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例题5 (2015安徽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此题可抽象为交通改善对城市化的影响,将下面答案记下,再加以对具体题目的分析)

【答案】
①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③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例题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标志着“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从理念正式进入到行动阶段,给我国北方港口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图为“丝绸之路”示意图,和几个国家主要港口有关数据对比。


简述“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北方港口的影响。

【答案】
有利:
①开辟新航线,扩大腹地范围;
②缩短到西欧和北美的航程,提升航运地位;
③增加吞吐量,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不利:
加剧港口的竞争。
例题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答案】
①高速公路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贵州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③扩大市场,加速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于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④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三.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答题模板
1.陆域条件:
(1)地形:
a.地质稳定、地势平坦、坡度适当—利于建设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b.岩港修筑难度大,但建成后不易淤积
c.泥港修建难度小,建成后易淤积
(2)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公路河流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
2.水域条件:
(1)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
(2)避风:位于峡湾,背风避浪
(3)冰期:无冰期,利于常年通航;冬季结冰,不利于通航

例题8 (2016北京卷)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马赛进行了刻画.如图为马赛的地理位置及港区旧貌图.马赛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气候宜人,拥有法国最大的海港.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原因。

【答案】
①位于地中海沿岸;②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海湾风浪小,潮差小;
③靠近罗讷河口;④腹地广阔

四.交通线(网)的分布特点类
例题9 (2015全国二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答案】
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
例题10 题目同例题7
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①线路分布比较均衡;
②交织形成网络;
③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例题11 题目同例题5
简述山东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①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
②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
③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