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国庆上映,还记得去年的魔童哪吒吗? | 认识ADHD

国庆小长假就要来了,即将上映的《姜子牙》大家会去看吗?
作为“封神宇宙”的第二部,《姜子牙》曾在《哪吒》彩蛋中登场,让喜欢国漫的粉丝们翘首以盼,奈何碰上了疫情,档期一拖再拖。

终于,《姜子牙》要来了!前日释出的终极预告,热血依旧,瞬间把观众带回了一年前。正好借这个机会,带大家重温一下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
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阴差阳错下却成了混世大魔王,调皮捣蛋顽劣不堪。但当哪吒面临命运的考验,却勇敢选择了“逆天而行”。
电影里个性迥异的人物性格,炫酷吊炸天的烟熏妆容,古代神话里的硬核打斗,独具现代育儿的教养观都非常抓人眼球。
但去掉这些,在哪吒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多动症”儿童。

01
哪吒是“多动症”吗?
“多动症”是比较日常的说法,但真正的病症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的障碍。核心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和冲动。

为什么说哪吒有“多动症”呢?
精力充沛,活动过度。哪吒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到处活动,不知疲倦。一岁时踢毽子就可以把妈妈和两个身强体壮的士兵累趴下,甚至一个人可以把整个陈塘关的居民捉弄得精疲力尽。
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这个症状则更为突出,当几个小孩说哪吒是“妖怪”时,他用脚大力踢出一块巨石致孩子们于死地,完全不顾后果,幸得太乙真人及时制止。
哪吒营救海夜叉掠走的小女孩时,不服敖丙抢了功,竟然把小女孩扔回给海夜叉,重新再救,可谓是冲动至极!
聪明、直觉强、创造力强。这个特点不是症状,而是优点。没错!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是正常的,有些甚至特别高,他们不愿被规则束缚,所以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直觉强。
哪吒可以在一天之内学会“障眼法”和“变身术”,而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却花了半年时间才学会“障眼法”。至于“变身术”,太乙真人完全没有入门。
注意力集中困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并不是说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并不是说多动症患儿没有注意力,只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有时他们又可以在一些事情上特别专注。
哪吒在循规蹈矩学习时是不专心的,但在踢毽子时却又特别专心。就像有些儿童在上课时经常分心走神,但却可以全神贯注拼积木数小时。
在现实中,面对哪吒这样的孩子,家长除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恒心,仿佛还要用上十八般功力。想必无数年轻家长、学校老师只能大呼:“我太难了!”

02
“多动症”对儿童的影响
由于对ADHD的认知不足,很多家长把儿童的“多动”表现被当作不良行为、坏习惯,觉得长大成人就会好。其实,ADHD的后果比很多家长认为的更严重。
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注意缺陷,活动过多,行为冲动。症状一般在上学之前出现,但在九岁时最为突出。多动症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学业、行为、情绪和社交。
| 行为冲动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
| 活动过多
在年幼儿童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几乎总是一起出现。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的特征是不能静坐或不能约束行为。
多动和冲动症状通常到儿童4岁时已可观察到,在7-14岁,多动症状表现严重;到青春期后,多动症状显著减少,并逐渐消失。但患者仍可能会感到坐立不安或者无法平静下来。
| 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能力下降以及认知处理与反应速度降低。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儿童经常会被描述为认知速度缓慢和似乎频繁处于白日梦或“开小差”的状态。典型的主诉集中于认知和学业问题。
注意缺陷的症状通常直到8-9岁时才变得明显。相比多动/冲动为主型患儿,注意缺陷为主型患儿的病情更隐匿,容易被忽视,注意缺陷症状通常终身伴随。
大部分注意力缺陷障碍患儿会因出现上课容易走神,甚至在课堂上走动,难以遵守学校纪律等异常行为而被重视,进而求医确诊。但却仍还有部分患儿因为没有表现“多动行为”而被忽略了他们容易分心的苦恼,错过了尽早干预的最佳治疗时间。

03
不幸的“魔丸”,幸运的哪吒
哪吒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命运最终由他不由天,主要是受益于他的师傅和父母。
1. 师傅助力降“魔”镇“动”
如果说哪吒是“多动症”患儿,那么“魔丸”就是“多动症”,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就是医生。太乙真人在哪吒刚出生时发现他身上充满破坏力,就用乾坤圈把他镇住,把他的破坏力降到最低水平。
这个“乾坤圈”像是治疗ADHD的药物,虽然不能消除所有症状,但可以稳定大局。
2. 李靖夫妇的爱与包容
电影里的哪吒,并不是一个天生正义感爆棚的好孩子,魔丸转世的他有点痞、有点坏,更有点叛逆。但李靖夫妇充分地给予了哪吒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并恰当地运用了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正面管教和有效的心理支持,这正是哪吒的幸运。
但现实中的患儿往往没有哪吒那么幸运。没有像李靖夫妇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直接无视,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更残酷的真相是,不少ADHD患儿的父母也是ADHD患者却不自知。

04
ADHD需要及时治疗
在医学昌明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儿童“多动症”还是成人“多动症”,都有先进的医学手段进行干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类似症状,应及早寻求正规的儿科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和他们一起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行为治疗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先尝试行为治疗,并将父母的行为管理培训作为治疗的第一线。有效的行为治疗包括正性强化、消退及惩罚等方式,提倡多种方式综合应用。
正性强化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使儿童良好的行为得以持续;对某些会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撤除,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后就会减少或消失;惩罚则是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儿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多动症症状,并帮助他们控制导致与家人,朋友和学校相处困难的行为。对于6岁及以上的ADHD儿童,AAP建议将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应根据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达到最佳剂量并维持治疗。
这些治疗既可以消除多动症患者身上的“魔丸”,同时又能保持住其“灵珠”。

患儿亲属还要学着相信。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相信循证医学的力量,最终帮“小哪吒”们建立起信心。
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是魔是仙,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