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博导第一书记”扶贫记 ——记青海大学派驻大通县台其庄村第一书记何涛

2021-09-29 14:24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赵秋玲


        何涛,一名来自青海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2015年10月,他匆匆放下手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到了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一个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回族村庄。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何涛的心情十分复杂。说真的,当农民,对何涛来说还是第一次,当带领农民致富的书记更是第一次。在单位,何涛是博导,教学和科研是何涛的强项;但在农村这所大学校,何涛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新兵。万事开头难,怎么扶贫?从什么地方入手?何涛很困惑,好几个晚上他都失眠了……

        第一次到台其庄村时,村支书由于忙,让何涛自己在村子里转一转。不经意间,他转到了村子的后山上,抬眼望去,公路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上百座蔬菜温棚,它们在太阳光的反射下闪闪发光,十分壮观。当时何涛就想,这些温棚是台其庄村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台其庄村还是重点贫困村?

        带着这一疑问,何涛开始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在村中进行走访调查。

        在走访调查中何涛发现,尽管台其庄村有240座温室大棚,但大部分温棚设施陈旧,墙体薄,有的墙体出现开裂,保温用的还是草帘;蔬菜种植结构单一,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农民种植温棚的收入并不高。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改造温棚的想法也渐渐在何涛心中成熟起来,从2015年11月开始,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利用省农牧局和国家产业扶贫项目,先后对18户贫困户的温棚进行了墙体改造,给78栋温棚更换棚膜,给176栋温棚添加了保温被和卷帘机。同时,将通往温棚的土路进行了硬化,铺设道路5.2公里,并实现了通电。

        温棚设施改造后,棚内温度升高,原本3月份才能种植的黄瓜,1月份就可以种植了。2016年的第一茬菜,每个温棚就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村民们都十分兴奋。

        温棚改造完了之后,何涛又将扶贫的思路和重点放在了种植上。有一次,何涛回青海大学汇报扶贫工作,学校的花卉专家问他,台其庄那儿能不能种鲜切花?当时何涛心想:是啊,台其庄村有温棚,青海大学有花卉中心,各方条件都已具备,但这个产业究竟行不行?何涛顾不上休息,立即深入到西宁市的花卉市场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台其庄村温棚的实际情况以及花卉市场行情,何涛再次请教青海大学的种植专家,最终确定种植康乃馨。2016年6月,台其庄村种植的康乃馨陆续上市,销往西宁的各大花店。前期辛苦的调查工作,为后期的花卉销售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当他听到花店老板说“青海也能种出这么好的康乃馨”时,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但农民送了几天花,就与花店的店主发生了矛盾,事先谈好的价格,花店那边不认了。这时何涛不得不再次出面与店主交涉,寻求解决途径,最终花店认了何涛这个送货员。为了不让村民吃亏,何涛用自己的车往城里送花,那段时间他集运输、销售工作于一身,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村民们一边数着卖康乃馨的钱,一边感激地说:“这钱是何书记帮我们苦出来的……”

       花卉在台其庄的种植成功,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我们鲜切花都能种,那么其他的蔬菜是不是也可以种呢!此时,何涛准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下一部种植蔬菜的品种。

       其实,何涛早就发现了台其庄温棚种植品种单一这个问题,在青海大学“智库”的支持下,何涛带领农民将台其庄村蔬菜品种由现有的2—3种调整增加到6—10种,并在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实现规范、科学种植。同时,专家们还帮助并督促种植户,让他们做好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的反季节蔬菜的种植。

       在村里种植的几种蔬菜中,“新庄黄瓜”是台其庄村的主要农产品。2015年,“新庄黄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了牌子,但没有知名度,为了在节省开支的前提下打响这一品牌,他亲自设计了“新庄黄瓜”的商标、宣传海报,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新庄黄瓜”进行立体宣传。

       2016年5月,在青海省工商联的帮助下,“新庄黄瓜”正式进入惠客家超市,完成“农超”对接。何涛利用周末去超市做宣传,并在超市亮出了“新庄黄瓜”的宣传海报。他不厌其烦地告诉顾客,这是我们大通产的黄瓜,属于有机绿色蔬菜,已经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了。何涛觉得自己这一天说的话比以往一个月都多,虽然口干舌燥,但每来一个顾客,他还是会兴奋地走上前去讲解。只要是何涛碰到的顾客,都买了新庄黄瓜……为了台其庄的村民们,何涛什么都愿意做。

       台其庄村扶贫工作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何涛有条不紊地一个接着一个去解决。村南头有6户新建人家,由于离村子较远(700米左右),一直未通自来水,日常吃水主要靠拖拉机到村子里的其他农户家去拉,十分不便,对其他农户影响也大。这一问题连续两届村委都没有解决。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何涛从青海大学筹措资金,又找来工程队谈条件,他们必须用村里的贫困户当小工。就这样,铺设管道引水的工程终于开工了。工程于2017年3月16日动工,3月21 日通水。当村民马富贵看到自家院中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时,激动地说:“青海大学为我们解决了生活大事,以后再也不用去拉水了。”有的家庭主妇,看到自家水管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激动得一边擦泪一边说:“这下衣服可以淘净了……”2017年4月6日,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村民们专程来到青海大学,送来“吃水不忘挖井人”字样的锦旗,以表达台其庄村民的感激之情。

        在何涛的带领下,台其庄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文化体育广场设施齐全,公路两旁人行道宽敞便利,太阳能路灯交相辉映,小游园风景怡人,一排排温室大棚错落有致,贫困户的土坯房焕然一新……

        2016年底,台其庄村顺利通过了省、市、县三级评估验收,也通过了国家扶贫考核组的抽查,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的重点贫困村。

作者单位:西宁晚报社

摘自《党旗在我心中——青海百名共产党员的故事》

青海人民出版社




“博导第一书记”扶贫记 ——记青海大学派驻大通县台其庄村第一书记何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