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旧瓶装新酒,久违的佳作
注:本影评对剧情的探讨都在影片大纲层面和预告片已放出的内容范围之内,不涉及对影片细节的剧透,请放心食用。
观前印象
在华纳刚发布影片的先导预告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本片可能是一部喜剧风格的IP衍生作品。但是在细看了预告内容和片方的卡司阵容后,我又不自觉的拉高了对影片的预期——“这片子大概率不会这么简单,应该是想整点‘新活’”。
随着后续的预告片相继发出,影片的设定和剧情结构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主创团队是要在喜剧电影之上再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的。
剧情
影片的剧情不算复杂,即使对芭比这个IP了解不多的路人观众(比如我),也能很容易的看明白。本片的剧情主要围绕几个核心人物展开,通过“芭比”和“肯”两位主角的个人成长作为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一个好莱坞电影经典的“Do yourself”的故事。但是电影的主创们想要通过这种经典的剧情结构讲述一个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并对当下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探讨,我愿称之为“旧瓶装新酒”。
影片设定和节奏
我对本片的基本定位是——“奇幻风格喜剧”。这种风格对我这种大龄青年来说非常亲切,此类型的影片在二三十年前的好莱坞曾非常受欢迎,这也是“旧瓶装新酒”的另一种体现。
本片的节奏感把控的非常优秀,给人的观影体验非常舒适,仅这一点就足见主创团队的扎实功底。从前期的交代背景、设定;到中期的人物成长,故事转折、过度;再到后期的人物觉醒,升华主体,篇幅安排都恰到好处,衔接自然流畅。
演员表现
玛格特·罗比
我对于玛格特·罗比的第一印象是DC的《自杀小队》系列中的哈莉奎茵。想把这种癫狂,但又颇具魅力的角色驾驭好绝非易事。而罗比不论是从外形,姿态,腔调,都将那种邪魅气息拿捏的恰到好处,可谓艳惊四座,广受好评,甚至吸引了不少非DC粉丝的目光。
本片由她主演芭比,外在扮相和内在表演风格、形式融合度都非常优秀,仿佛真的是从盒子里走出的洋娃娃。
瑞恩·高斯林
我本人对高斯林的印象相比前者要略淡一些,只看过《银翼杀手2049》。
作为片中除芭比之外的二号人物——“肯”的表演难度不亚于芭比。主创在他身上浓缩了很多男性的符号性特征作为他的外在体现,而同时他的内在又恰恰反应现实生活中女性大多依附于男性的情况(肯是芭比的衍生玩具,是为芭比而存在的,从这种角度来看,芭比乐园像是一个颠倒的现实世界)。
这种角色设定导致“肯”这个角色如果驾驭不好,会油腻过分,从而溢出屏幕,惹观众生厌。进而使观众忽视“肯”背后和芭比平行的成长线。而高斯林将那种油腻感把控的恰到好处,让人讨厌不起来。
音乐
本片的音乐是一大亮点,剧中人物唱歌的频率堪比迪士尼电影,而且我认为主创对音乐的把控能力不输于迪士尼的许多经典作品。片中的音乐很好的作为剧中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外延,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可以帮助观众更自然的体会角色的情绪和剧情的转变。
遗憾的是我对欧美流行乐的了解比较浅薄,所以不像很多其它对此比较了解的观众,在一首首金曲响起时会有“如数家珍”的感觉。
影片主旨
本片看似是一个“Do yourself”的老套的,讲述主角自我觉醒的故事。但是结合当下社会诸多尖锐的性别议题,使得这个旧瓶子里面盛出的新酒别有一番滋味。如果将本片简单理解一部“女权电影”,感觉格局有点小了。影片通过喜剧的表现形式对两性的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解构,并在影片结尾给出了主创们的思考。
总评
8分,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诚意佳作,即使当做纯粹的轻喜剧看看也是诚意十足,体验极佳。本片的说教味几乎没有,我注意到有些影评人说本片的主旨还不够深入,还可以向上挖掘,但本片的基本基调是奇幻喜剧,不是严肃的文艺片。过于追求高深的立意,反而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题外话
在我发出本影评之前,想看下网上有没有大佬做比较有深度的评论,结果令人失望的是,相当一部分影视自媒体通过诸如“直男看后破防,被气离场”的标题和论调博人眼球,借此吸引流量。如果是几万粉丝以下的小媒体搞搞这种龌龊把戏也就罢了,不少几十上百万的大博主也搞这种低级玩意,我对此深表鄙视。
影片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压根不需要炒作话题来吸引观众,它本身足够优秀。
我认为,作为一个影评人,不论你的水平高低,观点离题或贴切,都应该立足影片内容本身,向上探索,向深发掘,帮助群众提升观影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不是流量至上,混淆黑白,从一句台词,一小段设定大做文章,一叶障目,假借给影片抱不平的幌子,为自己捞取流量。
市场表现
在影片未上映时,我就认为本片的基本受众应该是对“芭比”这个IP感兴趣,抱有亲切感的女生。而我在实际线下观影时(四线小县城),发现本片的上座率不错,影院坐着的十有八九是年轻女性。
本片如果想在票房上要有所突破,接下来就主要看它的口碑能否支持其破圈,像片中的芭比那样打破这个IP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的路人群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