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说《问镜》的体系
目前看过的玄幻小说而言,是《问镜》的体系。
作为一位能把小说写成说明文的作者,减肥专家不仅把修炼体系写得巨细靡遗,且相对于一般小说更多出理论上的探究和尝试,形成了一个相对自洽且细节丰富的较完整体系。
纵向来看,自下而上,分为凡俗三关、登天三步、长生三难;自上而下,又以天人九法为基本,天地法则如枝叶蔓生相接相合,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横向来看,有儒释玄巫剑魔并各旁门,对各主流体系,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区别和特点;大的修炼方向上,又有神主、地仙之分。
此外,对世界的构建和刻画,以及历史填充,都做得相对不错,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可信的幻想世界。也因此,要详细说明就要花更多的功夫。下面我就尝试概括一下《问镜》的体系。
一、故事梗概
《问镜》讲述的是无尽星空之中、一个名为真界的世界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最终以真界脱钩,踏上伟大航路(大雾),在无尽星空中漂流告终。
二、星、界之别
星者,天地宇宙自然之法所成者也,即是由天人九法中的天之三法所自然生成,有恒星、行星之分,体积、重量到了一定阶段,自成圆珠弹丸之状。
界者,万物灵长智慧通达之辈所成者,即是由大能自虚无之中造出,外形不拘为圆,体积可以比星大出许多。
譬如真界,便是巫神为了参悟终极妙诣,排布日月、接引星辰所形成的世界。在此过程中,其修为有九次大的突破,每次突破,真界都相应地离圆满更近一步,惜乎其第九变功亏一篑,只能求助于佛祖、道尊,才最终成功。也因此,佛、道两家也在真界传下道统。
三、真界历史
巫神借佛祖道尊之助,从铸造真界中得悟“终极”之秘,却也因借助外力而遭到反噬。在最初,真界以巫门为最胜。巫门讲究血统出身,以血脉传承为法,真界的所有修士都受此制约。
然而人类之中英才辈出,许多人不甘受此钳制,而尤以勇猛精进、斩破天地的剑修为甚。终于,在九劫之前,无劫剑仙曲无劫率众剑修击败巫神,斩开血脉之枷锁,进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新时代。巫门由此衰退至极,剑道进入极盛。
五劫以前,佛门酝酿数十劫的十法界将成,意欲囊括真界、消灭外道,将所有不愿皈依之人打入其中,永无超脱之日。这触碰到剑修的逆鳞,曲无劫遂率领八千剑修西征佛国,最终剑修惨败、佛门惨胜,十法界被击碎,数十古佛涅槃,十九名剑仙也有大半被挪移至永沦之地,再无音讯,剑道精华近乎一扫而空,曲无劫和原道仅以身免。剑道从此衰退,巫门由是恢复了一些势力。
剑修西征之后,剑宗祖庭论剑轩锐气尽失、固步自封,东海之上,罗刹鬼王趁虚而入,建立罗刹教,雄霸东海,且在暗中进行自己的宏伟计划。
上一劫末,元始魔宗引来魔劫,消灭上清宗,自己也元气大伤,又被五劫以来第一人、东华真君陆沉打上门去,内部矛盾爆发,四分五裂。
主角余慈自小身处邪教,凭借早熟和胆气逃出,还顺走了一块镜子,开始四处流浪。那时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短短六七十年之后,他就将直面真界千古未有之变局,直撄真界内外最强修者之锋。
四、真界地理
真界广阔无边,以亿里记,东西南北四极均有天柱支撑。其与无尽星空之间以碧落天域相隔,可以阻挡无尽星空之中的域外天魔。
以落日谷为界,其西为佛门领地,其东为其余诸教领地。其中魔门多集中在北地,洗玉盟在其南面,盟中门派众多。洗玉盟以南,真界中南部百门千派,却都身处南天巨擘八景宫的阴影之下。
向东,罗刹教镇压东海,海滨以论剑轩为最。
五、名词解释
劫:三千六百年为一劫,又称四九重劫,是真界生成后自然形成,为平衡天道之用。此外,如天地法则体系被折腾得太厉害,劫数便会随之到来。
神主:类似宗教领袖。不同的是,他们真的可以赐下神通,帮助教众修炼。相应的,他们对天地法则体系的影响很大,可以用来协助调理天地法则。真界之中共有五位神主,除去佛祖、道尊两位已然超脱的之外,魔主境界最高,不理尘事,巫神其次,但已被击败,形神受重创,藏身湖底。最活跃的便是第五位神主罗刹鬼王。
天人九法:分为天之三法、人之三法、天人三法。天之三法为天地宇宙自然之法,分动静、太虚、造化;人之三法为生灵智慧存续之法,分生死、灵昧、道德;天人三法为天人交感互通之法,分真幻、超拔、阴阳。
六、修炼境界
啰嗦了这么多,终于进入正题,实在是我以为必要的背景还是不能不说。
前文已有提及,境界共分为九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凡俗三关、登天三步、长生三难。
凡俗三关,顾名思义,在此一级的修士还是凡胎肉体;登天三步则是超凡脱俗的过程,登天之后,可得长生,却不可永生,其间难处,便在长生三难。
气动、长息、明窍为凡俗三关,通神、还丹、步虚为登天三步,真人、劫法、地仙为长生三难。
气动者,打熬身体、吐纳导引,内外用功、生出气感;
长息者,气感充沛,形成内息真气,呼吸之间便有神力迸发。若能气贯全身,促成肉胎蜕变,便可延寿一甲子;
明窍者,真气滋养神魂,渐通灵窍,具备灵应。修为若是到了,可借朱砂、桃木等灵引,用符、术、巫等法门施展法术;
通神者,跃出藩篱,已可被称为修士,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可引气成符,不再需要外物引导。在此阶段,修士明确神魂结构、洗炼神魂性质,提升神魂层次,达到出窍神游之能;
还丹者,修士神魂、元气相抱相融、定鼎枢机,形神合一,九还七返,最终结成金丹。到了这一步,形神已淬炼到人类极限,可得三百年寿命。在此阶段,有些出色的修者会觉醒天赋神通,使用神通会消耗先天元气,减损寿命;
步虚者,羽化形蜕之始,可以不借外物、驭气飞行。修士在这个阶段,需要远赴外域,接引天地间至清至纯的玄真之英,增加寿命,养成“真形”,神魂由阴神转向阳神;
真人者,真形、阳神已成,生死难限,寿元漫长,可称之为长生,神通的使用再无限制。然其夺天地造化、盗自然生机,必然招致天劫;
劫法者,只要是度过一次天劫的真人,便可称之。劫数共有六种,分为饥馑、刀兵、疫病小三灾,火灾、水灾、风灾大三灾。道基完满者,只需过大三灾,否则需要过足六灾。劫法又分大小劫法,大劫大神通,小劫小神通,等到了大劫法宗师境界,已是常见的最高级别修者,距离地仙仅一步之遥;
地仙者,已是修炼之顶点,非真界所能尽限,然而由于生在真界,难以摆脱最根本的、由巫神所施加的桎梏。到了这一境界,已是天地法则难承之重,地仙到处,天地都要让出一头地,举手投足间都能影响半个真界,但他们仍然渴求着真正的真实。
暂时写到这儿,后续逐渐更新各流派细节以及作者剩下的设定,这都是我感觉非常有意思的部分,也算是为这本我非常喜欢的小说和我的阅读做个总结。
二更,对前文有些缺失进行了补充。
七、核心修行理念
说到修行理念,自然是各派不同,但究其根本,“修行”本身便意味着一种理念:天人相搏。
在境界低时,修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一般要到了步虚后期乃至真人境界,才会开始对天地法则有自己的认识,逐步加深、逐步掌握,乃至最后认识到天地之间的九道根本法则,即天人九法。
登入长生后,修者与天地法则的冲突就回变得明显且激烈,有些类似癌细胞和免疫系统,因此会有劫数。天要灭人,人要精进,势不两立,是谓“天人相搏”。
等过了大小三灾,成就大劫法宗师,已经可以达到天人之间的动态平衡,天地法则意志承认自己没有办法,但每三千六百年的四九重劫仍然是大关口,届时大劫席卷整个真界,内外魔劫并起,往往难以捱过。
只有到了地仙之境,真正在天人相搏的道路上踏出了最重要一步,能够势压天地一头,所到之处天地法则自然退让,甚至可以借助自己对天地法则的掌握“化我心为天心”,造就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
世间的大劫法宗师中,不乏短时间内可以压过天地一头,暂时发挥出地仙战力的,但这最后一步难之又难,要将短时间变成无穷大,因此有不少宗师都是过了好几次四九重劫,仍然不得寸进。
我对这种说法非常喜欢。修者本身就是夺天地之造化,因此会遇到劫数,许多小说都是这样。但《问镜》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为了增强细节甚至在有些地方近似说明文,毫无疑问会破坏一部分连贯性和投入感,但正和我胃口。
八、各流派简介
这部分内容会非常多,一次可能说不完,不过我尽量尽快。
佛门:作为远在西方的佛门,不像道门一般门派众多,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出场不多,介绍也不多。但他们还是继承了许多小说里的佛门特性,那就是轴,以及对度化外道亘古不灭、永不褪色的激情与狂热。对于佛门的修炼体系,作者并没有详细写,只说天人九法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佛道对其阐释不尽相同。佛门特有的一项能力叫做“愿力”,许愿、应愿、还愿皆有所本,严丝合缝。
道门:由于主角就出身道门,因此其无疑是整本书中出场最多、展示最完整的修炼体系。大体而言,本书中的道门与其他小说中的道门具有相似的特征,召劾妖鬼、感应星辰、祭炼法宝、御剑飞行。在修行上,追求惟精惟一、专气致柔,稳扎稳打、消除杂念。不过,作者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条“存思神明”。
道尊杳不知其所踪,“天地生后不得见,只有神位在人前”。如今百门千派、大行其道的道门,更多还是历代先贤披荆斩棘,研习阐发道经所成。“诸天神明”也并非真实之存在,而是道理之所在,修者在修行中有所思、有所感,灵机一动所领悟的。进一步深研,便可将其具现化,形成神明形象,自具神威。由此建立体系,上至至高天帝、下至基层力士,各安其位,便可发挥无上威能——便如上清宗之镇宗至宝太霄神庭。
与神明相似的还有三十六天,道门合议之时,两大股东八景宫和上清宗各执一词,始终无法就设计细节达成一致,最终分道扬镳,各搞各的。
在当前时间点,道门的鳌首自然是八景宫,二十余位地仙盖压真界。其次是清虚道德宗与清妙宗,再次是四明宗与离尘宗。
真人、小劫法、大劫法、地仙等不同境界的修者,道门分别称真人、真君、天君、天尊。少数强人会将主动将某个称呼据为己有,比如东华真君陆沉,其实早已是地仙中的顶级人物。
魔门:高妙无上统天大化元始天魔王注视着你。作为五位神主中仅次于佛祖道尊的存在,元始魔主虽还未臻至绝顶超脱之境,但也已经“玄德不失”,等闲不会过问尘事,一心向上向远处看,思考如何跨出最后一步。
天魔天生便缺少天人九法中的灵昧法则,要想进步全靠“他化”——即夺他人之灵昧而化之,换句话说就是坏人修行、引人入魔,抢夺他人灵昧以精进。
好在真界内的众“人魔”,也就是人类魔门修士,总算是自具灵昧,不至于如此苦逼,可“他化”仍然是修炼和取悦魔主之捷径。相应的,由于领袖的缺陷,他们的灵昧修持普遍拉胯。
此外,佛祖道尊这样的超脱之存在,与门下弟子是契约关系,合则来不合则去。后三位神主则不同,其中元始魔主与门人是主奴关系,所有魔门修士,生死都在元始魔主一念之间,一念以成、一念以毁。因此,地位越高的魔门中人,越想背叛他,以获得真正的自在。
元始魔宗分裂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门派,较大的有冰雪魔宫、东阳正教、魔门东支等,此外还有魔门西支、阴山派、光魔宗等。不过真界魔门之根本典籍《太元天魔根本经》和花名册《圣典》则保存在无量地火魔宫中。虽然名字很拉风,不过无量地火魔宫是真的菜。
魔门的真人和劫法修士被称为六欲天魔,地仙则被称为自在天魔。
剑修:勇猛精进、宁折不弯,是剑修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不重身外之物,只求自在与剑道。
与还丹相似,剑修会凝结剑胎。他们修行,不论是煊赫无比、剑虹横天的虹化剑道,还是精细入微、如云似雾的雾化剑道,都只取一个“纯”字。
在应劫时,他人可曰抵御,剑修却是斩破,其锋锐可见一斑。论及对天地法则的破坏和摧毁,无出剑修之右者。
到达地仙境界后,其他流派的地仙身周会形成独特的界域,这是他们扭曲异化规则为己用所致;而剑仙,他们的身外只是一片空白,天地法则都躲得远远的。
剑修到了巅峰,可称万劫不加身,斩雷辟劫剑意可辟易天劫。
剑修门派主要是论剑轩和半山岛。此外,这里还有个彩蛋:很久之前,有一位名叫辛弃疾的剑修,留下了不朽的词作“举头西北浮云”。
巫门:时代的眼泪。作为创世神传下的道统,巫门与自然最是相合,在天地法则体系中传播距离最长、损耗最少。
巫门中人在还丹境界,即可借助媒介达成亿万里之遥的咒法攻击。此外,其对生灵、地脉等都有更加卓著的影响力。
相较于剑术符法,巫咒的最大特点是“秘”,可以做到“不知而知,不明而明,不觉而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类似于对着一个黑箱操作。
巫门主要有飞魂城和千山教。
儒门:儒门也是提及较少的流派,与其他较为不同,分为士儒贤哲圣,圣对应地仙。
书中的儒门有浩然宗和儒道并重的四明宗。
九、天人九法简介
天之三法:动静、太虚、造化;
人之三法:生死、灵昧、道德;
天人三法:真幻、超拔、阴阳。
万物本源,莫不出于太虚,然后有动静之态,有造化之规。动静、造化到了一定程度,“灵”便由此而生。
居于其中则生而灵之,逾越其限则死而昧之,无数劫来,轮回刻印、灵光汇聚,成一法则,便是道德。
生灵源于太虚,是谓天人合一,灵性一成,又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悖逆太虚源流,可谓天人相离。离合之间,冲和阴阳之法由此而成;天人各一中心,位置有不同,立意有高下,观察与见解自然有误差错谬,故真幻存焉;人人又有趋于圆满之心、改谬归正之意、超脱桎梏之愿,则超拔之法成也。
简单来说,太虚是万物之源,造化负责聚合元气成物,动静则是生物的限度和自由。
生死为人所独有,人只能在限度之内生活,逾越限度则难免一死。灵昧为人之意志、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并与他人相区分的最核心要素。道德则是岁月流转、社会发展间形成的人类风俗习俗价值观,反过来又成为约束人的规则。
阴阳是人与天道和合与背离所形成的,天人角度立场不同,人在解析天地法则时难免遇到错误,真幻便存在于其中。人人都希望能够圆满,能够超脱,能够长生不老,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心情和情绪便是超拔。
由此可见,天人相搏的实质便是太虚与灵昧相搏,祭炼法宝的本质则是灵昧与造化相媾合,在器物上烙下私人烙印。而所谓修者,就是凭借超拔之心,趋离生死、明了真幻、掌握阴阳、感悟道德,提升灵昧之强度,拓宽动静造化之边界,最终从太虚手中抢夺地盘。
因此,魔门虽然是化他人之灵昧,同时还必须追求出众的超拔之心,才能更好的补益自身。
下方剧透警告
十、神主、地仙之别
神主并非某个特定的修行境界,而是走不同修炼道路的地仙。总括来说,神主、地仙,便是天地法则难承之重,万物因果照映之身,由于人心已胜过天心,因此只要进入真界,天地法则立时扭曲塌陷。
区别在于,神主可以凭借广大信众分担压力与因果,相应的,也就很难脱离真界,否则信众便有反噬之苦,其神通威仪也会大受损害。而地仙则不然,其身处真界,无法宣泄压力,故而因果加身,受限较大,可自身不受约束,随时可以离开真界、进入无尽星空,届时一身神通法力便可自由发挥。
神主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巫神。在剑巫之战中,以曲无劫为首的众剑修破灭天地法则,割裂了其与信众的联系,激发了反噬之力,进而一举重创巫神,迫其长眠。
不过巫神主要还是修为不够,前三位神主便不受此约束,尤其佛祖道尊,已然抵达物、理混融之境,将自己的法理打入整个世界之中,囊括万事万物,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信众、香火之类。
地仙这边的例子,则是两大门阀围攻陆沉,七位地仙在真界毫无顾忌地出手,天地法则损坏严重,立成四九重劫。
十一、地仙的困扰与野望
地仙者,虽然已经是修者的最高等级,然而生于斯长于斯,从根本上便受巫神在真界天地万物中的烙印所影响。
前文已说,巫神铸造真界,并非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自家修行。因此,真界中的天人九法,是经过其理解后重新阐发的天人九法,而非天地本源。真界中的地仙们修行愈精深,便愈会受到限制,难以穷极天地本源。
可以理解为,在真界的参照系中,实力有一个极限在,那就是巫神,所有人都只能无限趋近巫神而无法达到。可在巫神之外,还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因此,真界中的英才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精进剑意以求斩破的,有意图掌握天地法则体系徐徐图之的,有攀登天人九法巅峰以抗击真界的,有拉拢外援获取帮助的,也有希望让真界漂流起来、与其他世界碰撞交流,提高样本量,通过多组天人九法之异同互相参照,拉高极限、趋近本源的......
除此之外,无尽星空中,却还有不惜放弃一切、只为在真界转生的,原因嘛,自然是有远比巫神更强的存在逼迫所致。
多方合力,阴差阳错,最终导致真界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十二、胎迷与转世
这一部分内容不多,不过我觉得作者的描写很有意思。
转世投胎时,天地之间的破灭之力会把整个人“洗”一遍,原有的灵昧随天地法则流转散落再重新聚合,已经完全是一个新的人了,这便是所谓的“胎迷”。
作者在这里没有细说,不过参照天人九法,大约就是人死后,元气离散,太虚法则接管,将整个人按照动静造化之法度流转并重新聚合,前世宿慧便再也不存。
修者们,自然,希望追求破除胎迷,在死后能成功转世,保留人格和经验、知识,重头再来。
凡人和一部分修者可能以为,修为越高,灵昧越强,则转世投胎时突破胎迷的可能性越高。
不过作者给出了很有趣的,也是我很喜欢的论述:修为越高,固然灵昧越强,可同时与天地法则的勾连也就越深。一旦身亡,天地法则更要找着你去轮回。譬如惧水将溺,却偏往水中寻,水越多死的越快。
因此,破除胎迷的关键不在灵昧的强度,而在于灵昧的特性。七情越是“鲜明”,特质越是与他人不同,既不过于混同俗流,也不过于清高叛逆,就越容易破除胎迷。这便涉及到天人九法中的“道德”。
当然,还是作者一以贯之的理念,天地法则体系有其极限,只要越过了这个极限,自然就可无视此规则。这个极限,就是超出天地法则体系,抵达“真实之域”。
剧透越来越严重警告
十三、门派、功法、神通介绍
作为修真小说,各色各样的门派、功法和神通自然是不能少的。效果如何先不说,名字一定要拉风要上流,不然就太煞风景了。
上清宗:曾经的北地第一道门,真界第二道门,是抗衡魔门的擎天柱,不过上一劫末被魔劫灭门。但作为主角所传承功法的门派,高光时刻非常多。门中有存神、符箓两脉,彼此矛盾深重,也是魔劫的内因。
天垣本命金符:本书中最强也是最难的结丹方法,需要将诸天飞星中的三十六道法术都修炼圆满,才能结丹成功。不过成功后自然便生成神通,且能够籍此掌握天人九法之生死法则,长生有望。缺点是过于难,而且使用神通会消耗寿命,很可能用着一时爽,很快火葬场。
天垣,我国古代将天空分为三垣四象;本命,形容其对修者是生死存亡之重;金符,就是以符法结金丹。
冲妙一气真符:在旁白中出现,也是一种结丹方法,未具体描述。从名字可以看出,“冲”是令狐冲的冲,妙是形容其精妙,“一气”大约指其惟精惟一,一气冲霄。
北斗劾魂注死术:一道非常高光的法术。威力加强版释放时,北斗七星尽染赤色,斗柄移转,群星参照,周天如轮。
原本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四时顺序,生杀轮转,掌生注死,自有法度。可随着七星染赤、凶意横空,一应法理,尽成杀劫。
北斗与四时的关系在古代确有描述,《汉书·天文志》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紫微帝御:存思神明所成的太霄神庭中的四位天帝之一,居于中心,负责掌控中枢,排布诸天神明,故而又有“太霄真宰”之称。在本书中仅有的一次发动,声势相当浩大:
便在雷音之中,天穹星光列布,角芒勾勒,疏密不等,又有无数光线、波晕交错,仿佛是突起一层薄雾,而转瞬间风吹雾散,却有一具威严法相,自星空中跨出。
帝星是其冕,辅弼为其裳,左擎太乙,右持天钩,北斗者,乘骥立戈,车走天河,斗柄所指,气机汇聚,星海奔流。
紫微帝御法相高踞中天,群星绕行,如宫阁列布,如车辇相随,而其“座下”北斗,锋芒所向,直指东北。
整个真界都能看到紫微帝御法相,由是惊掉了一地眼珠子。
紫微垣为三垣之一,乃天子居所,帝星即紫微星;辅弼乃北斗旁之两星,上古也有北斗九星的说法,即七星加辅弼;太乙也是紫微垣的一颗星,天钩则是东方角宿的一颗星,名字叫“尾”,其形弯且锐利,故曰天钩。北斗便是帝车,所以有骥有戈,车走天河。
万古云霄:“道化天真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乃是上清宗葛道人自冥冥之中接引道尊玄通威仪所成,堪称道门第一神通。
发动时,天地凝定,唯有一片羽毛翩翩飘落,三清道境随即铺展,又有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讲授义理,是本书中战绩最辉煌的神通,连地仙也难以抵挡。
万古云霄一羽毛是形容道尊之威能深不可测,葛道人所领悟的只不过是鸾凤一羽。不过究其根本,这句诗来自亮亮的忠实粉丝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联系创出此神通的人姓葛,显然是有致敬在里面。
八景宫:真界四大门阀之一,甚至很可能是之首,位于真界南部,对其内部着墨较少。作为南天霸主,每次四九重劫来临时,梳理天地体系的“堪天定元”都由其主持。
一气冲霄,三十六天:来自八景宫辛天君。
浊、非浊、非清、清……依次而上,一层就是一个新天地。一道朴初之光,便在此过程中,纯之又纯,阴阳开合化生,似有亿兆生灵,演化其间。
辛乙忽地纵声长啸,啸音里,那无尽胜境之中,四方朗清,玉光垂流,仙人往来,列兮如麻,极上处,又有一道无尽天寰笼盖,诸方世界,莫不包容其中,而其根基,毫无疑问就在辛乙身上。
“大罗祖炁生玄白、元黄、始青三气,化为三天三境三宝天尊,为世间所见之极也。三道尊化生在三境天宫之中,显化其一,便是仙业永享,如今天宫未分明,那辛乙还是大劫法的境界没错。”
翟雀儿吁出一口气:“也幸好如此,否则哪一位道尊显化,万里天地,立刻划入三十六天,随其心意升举黜落,我们就死定了。”
前文说过,八景宫与上清宗对三十六天的设计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各干各的。上清宗建立了太霄神庭,八景宫的便是辛乙所展示的,在其范围内,所有人的修为都随其心意而动,升举黜落、生死成毁,都在其一念之间。
天梯:八景宫独门运输方式。
利用天域梭高速飞遁积蓄的力量,强行在碧落天域“凿开”一条下行甬道,也有说是形成相对短距离“虚空挪移”的。
总之,就是以特殊的手段,无限压缩从“云外清虚之天”到目的地之间的运输时间。
因为这种方式会在碧落天域形成一道清晰的云道轨迹,故被此界修士称为“下天梯”,后来就抹去了“下”字,直接以“天梯”命名。
真界广大,除非精通虚空挪移,否则就是地仙赶路,也需要一定时间。但八景宫通过特殊方法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战略投送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整个真界都在其打击半径之内,只能说是有美军内味儿了。
抱朴藏真:八景宫的秘法,使用后外表朴实无华,过眼即忘,能够尽可能减轻对天地法则体系的压迫,使得地仙可以常驻真界。
论剑轩:剑宗祖庭,真界一切剑术之本。位于东海之滨的灵纲山脉,共有十峰,均奇崛仰止、矫矫如龙,似有剑意蕴含其中。灵纲之名,似乎也对应了剑修以灵为纲的修行方法。门内有纯化、造化两脉,彼此虽然看不顺眼,但也没有多大矛盾。
上真九霄飞仙剑经:论剑轩根本典籍,也是剑修的无上剑典,是论剑轩历代千百剑仙的成道根基,述尽剑道堂奥。剑修之法,针对天之三法衍化,剑光所至,无物不破,亦是无法不破,是所谓“一剑抵天,非抵天也,实天已非天是也。”
十二玉楼天外音:《上真九霄飞仙剑经》中最顶级的两种剑意之一,号称“七转司命,九转破劫”。
一缕清音,倏乎间已转高亢,但无论它拔升多少个音阶,其音色总是明澈透亮,不散不燥,不带半点儿烟火气。
作为论剑轩入微剑意的极致,十二玉楼天外音动辙八九转,十余转,某种时候,直觉上会觉得有些累赘。
可实际上,当剑意发动之际,声音传递的法则,已经在第一时间扭曲崩溃,惯常的概念,早已经失去了意义。
便如此刻,十音连发,成一长音,偏偏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常人只觉得不合常理,只有真正对天地法则有着深入了解之辈,才能见出,在这缥缈清音之中,所蕴剑意的辽远宏阔,所控方寸的极致精微,浑然一体,也形成了专门针对天地法则体系的无匹锋芒。
所过之处,千百种相关法则撕裂,无可抵御。
发动之时,但闻清音一缕,缈然盘转,愈来愈高,剑意随之直上云霄。受此清音感染,修为不足的可能头脑空白,等反应过来时,剑气已加身矣。
“十二玉楼”显然是化用了李白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对清音的描写许是参考了《老残游记》。
斩雷辟劫:《上真九霄飞仙剑经》中最顶级的两种剑意之一,无具体描述,是剑仙辟易劫数的剑道神通。在此基础上,论剑轩研制出了斩雷辟劫令,持有人可凭此辟天劫一次。
断水:一种极为高妙的剑道技法,在书中仅出场一次,曲无劫用此法截取了时间长河的一瞬,留存三十二股不同剑仙的剑意,历经万年仍旧鲜活明晰。
入鞘法:曲无劫创立,用于收敛锋芒,减轻对天地法则体系的压力,避免剑仙们仅仅因为身处真界就把它弄坏了。
离尘宗:地处真界中北部,勉强列于真界大宗之林,叨陪末座。虽然是主角的山门,却又闹掰了,不过还是有香火情在。门内有道德、学理、戒律、实证四部,各有理念。在此,只介绍一部离尘宗的典籍,便是主角所修炼的《玄元根本气法》。
玄元根本气法:由外表貌不惊人的超级天才解良发明,别出心裁、不落窠臼,从存神之法出发,以符箓为法,以全面认识自己、把握物象为基,描摹心象。物象繁杂万端,又常有隐晦难明之存在,但在心象之中,都变为具体而有代表性的形象,一目了然。
看了说明之后,不知道你们想到了什么,反正我是想到了yyds傅里叶。
半山岛:由出走论剑轩的老牌剑仙叶半山创立,其孙女叶缤是现任门主,也是主角的梦中情人。主打精英教育,弟子有“少而精,精而绝,绝而无畏”的名称。
半山蜃楼:由叶缤创立,乃是雾化剑意中入微入化之极致,又有真幻变化之能,即“蜃楼”之谓也。
地火魔宫: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门三本宗之一,最为正统,保存着《太元天魔根本经》和《圣典》,但固步自封,少与外界交流,高层又忙着暗搓搓地搞事情,因此逐渐为人所轻。出场的时候十有八九是作为陆沉的背景板,到最后又被剑仙踹了一脚,实在是有点惨。
自在天魔摄魂经:魔门最强法门,由元始魔主和其助手无量虚空神主共同研发。魔门修行以他化为要,这一本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在他化方面无出其右。
东阳正教: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门三本宗之一,地点不详,门内状况不详,只知道有三位大劫法宗师,名盖北地。
无量虚空搜魂化魔大.法:借助神主之力发动的阵法,相当于一颗观察范围无比巨大,分辨率又非常高的卫星。
冰雪魔宫: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门三本宗之一(猜测),远在极北之地。
鬼音寒狱:合击之术,发动时音波夹杂冰雪扑面而来,可谓“风刀霜剑严相逼(物理)”。
冻寂魔国:横跨炼体、魔念、魔主的旷世之作,能够形成独特界域,封禁敌方。内中又有天魔组成魔国,增益威力。
魔门东支:位于东海之上,生命不息,搞事不止。主要展现的法门也是自在天魔摄魂经。
罗刹教:罗刹鬼王在真界所立的道统,位于东海之上,修行重心放在真幻变化和七情六欲上。
蕊珠宫:位于南国,都是女修,宫主为太玄魔母。
太玄封禁:太玄魔母所创立的神通,以动静之法为根基,可冰封万物乃至天地法则。书中有表现的是太玄截星锁和太玄镇星印。
东华宫:也是在南国,由陆沉创建,其所修炼功法名为《太初东华玉书》,又与其夫人合著《东华玉书真解》。
三元锤:定元、混元、灭元三锤,是陆沉毕生修为之核心体现。
定元锤:
定者,万象之终;元者,一元之始。此拳意是将纷繁复杂的天地生机元气,完全纳入掌控,既有毁杀万物之威煞,又能开启流变之源头,可说是掌控局面的不二法门。
混元锤:
这就是混元锤。
世间传言,此雷化消阴阳,生就先天雷火,一念生,可震动万物,萌发生机;一念死,可碎天裂土,湮灭魂灵。
其实余慈已经看出来了,所谓的“化阴阳,先天雷”,分明就是将外力攻伐所涉及的天地法则变动彻底扭曲,再以“先天雷”的方式重新化育、生发,贯彻自家的意志。
灭元锤:
“灭尽诸法一元生”,一拳击出,法则混沌,万物崩解。
灭元锤一出,拳劲范围内,全部、至少是绝大多数的底层法则即刻崩解,山石的坚硬、火焰的燃烧、空气的流动,乃至于人身的结构整体,其存在所依靠的根据,在此刻都荡然无存!
连虚空都能打崩的拳法,敌我不分,出拳后要想办法再把自己拼回来。
修行上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一讲人物。首先就从全书中从未出场、却被作者侧写得血肉丰满的两位真界战力标杆开始吧。
剧透愈加严重警告
曲无劫:剑神?剑神!
古龙曾说,小说中固然有许多剑仙,可以御剑飞行、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可在他看来,却都算不得剑神。
他以为,剑神必须要有一股气,一股傲气,他们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视剑如道,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剑道,只追求挥剑那一刻的尊荣与荣耀,为此,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一切。
接着他问,在武侠小说中,有几个人能被称为剑神呢?
接着他答,我并不敢妄自菲薄,西门吹雪应当算一个。
西门吹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古龙说,孤独、寂寞、冷。他紧接着又说,如果你认为这五个字不够,必须要十三个字,那么除了这五个字之外,可以再加上八个字。
骄傲、骄傲、无情、无情。
自然,我们都知道,西门吹雪并非真的无情,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女人固然会影响他拔剑的速度,可对待唯一的朋友陆小鸡,他还是会施以援手。他甚至可以为了一个陌生人奔波千里,与绝顶高手争生死于一瞬。
这大概就是古龙定义中的剑神:他们极情于剑,势必孤寒彻骨,注定与家庭无缘,也很难拥有朋友。可一旦成为他们的朋友,你总是能把后背交给他们,因为在他们心中,总有不能更易之信念和不可打破之准则,便如剑脊之直、剑光之明。
按照此定义,在《问镜》中,道门、魔门等旁修剑道的,大约是剑仙,御剑而飞、千里斩人。而专修剑道的剑修们,差不离都是剑神一道。不同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冷那么无情,反而更多是慷慨悲歌的豪侠风范。不过最关键的一点上,他们与西门吹雪别无二致,那就是骄傲。
要述及真界历史,曲无劫是怎么都绕不开的一位人物。九劫之前,他率领众剑修击败巫神,斩开血脉之枷锁,使得此界亿万众生从“血脉”的局限里挣扎出来,真正进入了凭借道统传承超拨精进、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剑道也因此大行于世,论剑轩声势无二,鲜花着锦。
五劫以前,他又率领八千剑修自东海出发,溯沧江而上,过云中山,穿断界山,跨天裂谷,西征无边佛国,只为避免佛门囊括真界的打算。
这次他失败了。
八千同道死伤惨重、十不存一,十九位剑仙除了他和原道都被挪移至永沦之地,生死不知音讯全无。佛门也难言胜利,十三位古佛涅槃,六道轮回毁坏,一统真界、度化外道的梦想也彻底破灭。
在回程中,他们这些幸存者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在离尘宗附近隐居。
时移世易,幸存者们逐渐因为伤势和精神压力溘然长逝,连两位剑仙也不能幸免。
一座剑园,沉埋豪情、蚀销傲骨、封绝仙踪。他们的执念化作鬼灵,茫茫然不肯安息,他们的道统与宝物成为后来人的机缘。
在那些头角峥嵘的青年才俊中,有许多人都看不上他们。他们渴求着他们的馈赠,希望凭借那些无上剑法和剑器高歌猛进,自信不会如他们一样失败且失魂。他们还太年轻,不知道世事险恶、人心鬼蜮,更不知道真界的土地之下埋葬了多少英豪。
曲无劫不是一个甘于认输的人。他是无劫剑仙。
无劫剑仙,就是万劫加身却不死不灭的绝顶剑仙,是剑道止境、剑之终极。
在剑园中,伤痛时时啃噬他的心脏,他决意要将战友们从永沦之地救回来。偏偏此时,原道遭受魔染,殒身魔劫,连随身剑器都中了招儿。
回想起西征中的细节,他逐渐发觉,这一切的背后似乎有双看不见的手,隐晦但确实地不断推动,以至于局势糜烂至此。现在,他发现了。以直报怨、以血还血,他一定要对方付出代价。
于是他割裂影子、自污剑种、占据神位、沉沦魔道,并暗中留下布置,以求接引同道归来。
然而世事常有意料之外的变化,他的布置阴差阳错地引发了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所幸总没有失败。
所有的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在那一道开天辟地的耿耿剑虹之下,都获得了报偿。天地大变已定,而无尽星空中的漫长征战,才刚刚开始。
陆沉:大丈夫当如是!
如果说曲无劫类似西门吹雪,那么作为五劫以来第一人的东华真君陆沉,则可与乔峰作比。
纵观本书,陆沉从未正面出场,都是在他人的对话中这里一丝、那里一片地拼凑起来,比之曲无劫都还不如,其形象却相当丰满鲜活。
陆沉第一次出场是经人之口介绍,“历经三四次四九重劫而不倒、世间最顶尖儿的地仙之一”,随手将身为大劫法宗师的情敌轰成重伤。
此时作者对他的称呼是老魔或魔君,不过从后文来看,陆沉修炼的乃是玄门正宗,或因其性格不类俗流,故而有“魔”之称。
第二次出场,仍是在他人口中,以一记混元锤打得方圆百里地陷成湖,身为真界四大门阀之一的元始魔宗死伤惨重、自此分裂。
第三次出场,在两位老者的回忆中,自己难以抵挡的魔君,在定元锤下身化齑粉。
第四次出场,以“拳开天地”的大神通镇压天魔王,引起多位长生修者的惊叹;第五次,以定元锤击破缘觉法界,重伤佛陀;第六次,以其女反衬其父,给出“英姿豪迈”之评语。
个人认为陆沉与曲无劫可并称双璧,大约就是真界地仙之极了。从作者的描述中也能看出:五劫之前,言必称曲无劫;五劫以来,第一人不作他想。
从上文可以看出,陆沉固然强横无边,却失之刚硬,战绩和名头无可置疑,仇家却也不少。或许正是因此,他选择与魔门天才黄泉夫人结为夫妻,借助其多谋善断建立门派,与各方协调关系。
只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黄泉更非贤内助。陆沉与黄泉讨论推演,决意将天人九法运化至极致,抗击一界,强行挣脱天地之限,可谓堂皇大气、难之又难;黄泉却别出心裁,意欲改换真界面目,借法则变易之机金蝉脱壳,为此多方验证,外道、虚空、奴仆乃至骨肉,尽成她手中玩偶,任其摆弄。
最终,她将目光看向了自己的丈夫。然而由于陆沉已经达到真界天人九法之巅峰,无处下手,她竟重新礼敬元始魔主,习其法而用之,使得陆沉为元始魔主魔染。
陆沉的决绝在此表现出来,他自知不敌,便在尚清醒之时横渡无尽星空,寻得元始魔主本体,拼得五劫修为与其死战,将其玄德打落,根本动摇!
而真界之中,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论剑轩与魔门派出六位地仙阻击,陆沉以重伤垂死之身以一敌六,七人毫无顾忌之下,半个真界都受到波及,立成四九重劫。陆沉也在此战中战殁,死前口占一诗,作为自己一生的注脚:
星摇斗落壮士死,刍狗圣人我自知。
借得真宰天寰内,脱却万劫不二时。
便是趁人之危痛下杀手的对手,也要感叹“陆沉匹夫,壮哉!壮哉!”。
此等壮举,用书中一章节名字再合适不过,那就是“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而其本人,可称“由道返气,吞吐大荒”、“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至于其神通,则可称“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正如作者所描述:
“呜!”
风啸声平空而起,近在咫尺的余慈,霎那间仿佛是落入了无边无际的莽苍山脉深处,风过山林,松涛阵阵;恍惚中又似来到浩缈大洋之上,观海雨天风,身如孤舟,茫然不知方向。
山海之变,雄浑壮丽,尽在其中了。
照理说见识过无边无垠的域外星空,所谓“山海壮丽”可以休矣。
然而万物大小,惟相对可言。
便如画师,同样技法,立意不同,勾勒方式不同,便能有千姿百态、天壤之别。
陆沉毫无疑问是最高明的画师,其拳意所及,同样的“天人九法”技法,在他拳下已入化境,无论是攻是守、是封是禁,都具备着不可思议、难以模仿的大手笔、大气魄。
余慈不由自主拿出自己的“作品”相比较,似是而非也还罢了,“相形见绌”才真让人伤感……
即使到了本书结局,陆沉早已身死,面对天外来犯之大敌,余慈也是凭借其绝学三元锤才正面击退敌人,作者也借此给陆沉的战绩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最后一笔,并盖章定论:“真界内外,以近身战力论,陆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