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疗法内卷之战

“内卷化”是近几年来非常流行一个词,一般我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形成了过度的竞争,并进入一个互相消耗的状态。
现在这个词也被大家频繁地用到细胞疗法领域。
特別是在个别细胞疗法领域,“同质化竞争”、“商业化前景堪忧”“上市路径不明确”等质疑声不断,可谓是卷到骨头里。

在展开本文前,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内卷。不是所有竞争激烈的领域都叫内卷,譬如奥运冠军、电影明星,这些领域竞争也是非常激烈,但是没有人说内卷。只有对一些固定模式的重复,没有能跳出模式的创造,譬如高考,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内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细胞疗法领域有哪些类似“高考”一样的低水平重复内卷呢?以及共同来探讨有何办法摆脱内卷!
01免疫细胞疗法内卷
免疫细胞最内卷的领域,不得不提到CD19靶点的CAR-T产品。
自从2017年8月30日,全球第一个CAR-T药品,Novartis公司的Kymriah(CTL019)在 美国上市以来。

来源:Cell杂志
美国已经审批通过了6个CAR-T产品上市,包括CD19和BCMA靶点,定价范围37.3-47.5万美元。
2021年,国内NMPA也批准2款CAR-T上市,靶点均为CD19,定价分别为120万和129万人民币。不过因为受限于狭窄的治疗疾病谱,仅在血液瘤中应用,以及上百万一剂如此高昂的价格,让已上市的两款产品表现惨淡。
与此同时,更惨的还在后面,那些还未上市但是在做临床申报和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CD19 CAR-T产品还有31个。已上市产品的表现,以及大家对接下来审批的不看好(业界普遍认为,除非临床效果特别优异,否则中国药监局不会再过多审批通过CD19靶点的CAR-T产品上市),这就让一众跟跑的CD19 CAR-T项目还未见光就已被判了死刑。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企业已经主动把CD19 CAR-T临床试验叫停了,前期的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与此类似的,BCMA靶点的CAR-T也面临这个情况,今年有望至少通过一个BCMA靶点的CAR-T细胞上市,不过总计审批也不会超过2个BCMA靶点的CAR-T产品,那些研发进度落后的该靶点细胞产品无疑面临血亏的可能。
这样的趋势正在蔓延到通用性细胞疗法上,未来不排除NK细胞、TIL细胞、CTL细胞等细胞疗法都有面临内卷的可能。
02干细胞疗法内卷
干细胞疗法的竞争较之免疫细胞更加惨烈,特别是以脐带为首的间充质干细胞领域,这点体现在无论是双备案临床研究项目上还是药品申报路径上,可谓一片红海。
按照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截止目前完成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共111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相关项目约占所有干细胞项目的2/3,来源为自体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牙髓等,仅仅就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一项来看,就占了所有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的45.2%。难怪有人说别叫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了,直接叫“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备案”可能更加贴切些。
而在药品申报领域,截止2023年1月31日,我国已经有47个干细胞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占了39个,直接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名称申报的就有22个,也是占了干细胞药品临床试验的半壁江山。
(点击查看大图⬇⬇⬇)

来源:药品审评中心
比免疫细胞领域更糟糕的是,以上所有的干细胞产品还没有一个成功实现上市,甚至连进入三期临床的都没有。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虽然各家都有差异,但是均不存在自有的专利门槛保护,一旦有一家企业将产品做到三期甚至上市,其他的未上市产品也依然可能对此进行替代。
未来商业通路的不明确性,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无疑让通用性间充质干细胞领域接下来的路更加艰难。
03解决内卷的办法
谁都想要在细胞治疗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在内卷中消亡。
我们认为应该把握8个字:“上求通路,下启创新”!
上求通路,就是抢在别家之前完成相关的临床批件,在这块,传统大药企和资金雄厚的创新药企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能同等的竞争情况下,一些细胞企业如果能和评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紧密的沟通,就有可能在临门一脚上成就成功和失败。
下启创新,是尽量做自己的特色研发,构建专利门槛,仅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而言,必须从细胞赋能、生物支架等领域取得独特的优势和专利门槛,从而规避掉内卷区域,否则前途无望。
总的来说,当前我们看到了细胞领域众多的内卷情况,也提醒了身处其中的企业能尽早规避掉内卷带来的风险。同时我们也应该坚信这些都是发展中的烦恼,我们希望细胞领域越来越繁荣,就避免不了竞争,我们呼吁高质量的竞争,而非低水平的重复,为人类生命健康带来质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