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主调性与复调性分析

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概念,然而主调音乐跟复调音乐的区分并不完全表现在作品织体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作品体裁上。比如我们传统认为赋格曲、卡农曲、创意曲等等体裁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那么对于作品的织体而言,主调音乐跟复调音乐这个相对的概念也就转换成了音乐的主调性与复调性。与前者两个概念不同的是,音乐的主调性与复调性是对立统一的概念。也就是说,复调化的织体具有相对主要的旋律进行,而主调化的织体亦隐伏着不同层次的复调旋律。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使在同一作品中,也可能同时出现两者分别占优势的情况,例如在混声合唱作品《雨后彩虹》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分别占优势的情况:


在中部A段中,作者运用音层式写作手法,女高音与女低音声部在同样的和声背景上,以完全相同的节奏型演唱。在合唱作品中,音层式写法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突出作品的主调性。而在同样作品结构的结束段中,出现了相隔两拍的抑扬格动机的卡农模仿(严格模仿),由女高音与女低音声部分声部演唱,同时在分声部内部采用了两个声部的音层式写法,第二声部作为主旋律下方三度的附加声部。由此可见,在实际作品中,作品的主调性与复调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以主调性为主的织体中可以看到隐藏或说附加在主旋律之外的音层,而在以复调性为主的织体中,也可看到相对主要的旋律声部(如上例中的女高音I+女中音I声部)。
那么,学术上存不存在一个标准,可以准确的量化音乐织体的主调性和复调性呢?答案是未置可否的。不同于临床诊断的一些确切指标对于不同疾病分期分型的量化,对于音乐织体主调性及复调性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一种相对主观且模糊的状态,然而这这种主观且模糊所带来多样化的分析观点,正是音乐分析与创作的魅力所在。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到我们对音乐织体主调性和复调性的判断呢?或者如问题所述,一个声部构不构成旋律的主要判据是什么,即某个织体层的独立性(复调性)如何判断?下面我将试图从节拍与和声以及两者的交互上进行讨论。
1. 节拍的异质性
节拍是重音之间律动数量的测定。对于一些我们认为具有复调性的旋律,与主旋律往往会有节拍上的差异,我们称为节拍的异质性。节拍的异质性越大,旋律的复调性往往越强。以无伴奏男声合唱《等你到天明》为例,这里我们采用一种节拍的量化方式,选取最小单位八分音符作为量化单位,比较四个声部间在同一节拍位点上的差异性:



在《等你到天明》B段第二句中,作者采用了模仿式复调的写作手法,主旋律声部位于男高音和男低音声部,而在B段第一句中,作者采用的是支声性复调手法,主旋律位于女高音声部。通过比较节拍的异质性我们可以很明显发现,第二句的节拍异质性很明显大于第一句,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复调性明显强于第一句,在实际演唱上面,也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前者不同声部的节拍差异。而这两种差异的来源是不同的复调写作手法,相对于支声性复调手法而言,模仿性复调手法更能突出不同声部的相对独立性,也即是更具有“复调性”,这种特征跟我们通过节拍异质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2. 和声的独立性:
从织体学上讲,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且只有一个处于绝对领导位置的旋律(主旋律)。那么反映在和声上就是,是否具有一致的和声背景。在中世纪到早期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音乐,往往存在多个调式和声背景的旋律,而随着调性和声体系的建立,多声部音乐逐渐向具有同和声背景及主旋律的主流过渡,并延续至今。因此从和声独立性的角度来分析,具有不同和声背景的旋律往往更具有复调性。以无伴奏女声合唱《壮乡摇篮曲》为例:


在《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中部第三段中,作者同样采用了对比式复调的写作手法(及局部模仿手法),但是从复调性上看,虽然这个片段仍然是以复调性为主,但是因为与主旋律声部处于相同的和声背景下,其复调性并不如上一例。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在作品中其他声部在相同的和声背景下对主旋律声部进行支持以及衬托,无论是琶音性的衬托声部还是节奏型的衬托声部,其旋律的独立性均较前两例更低,也即是复调性更弱。以无伴奏混声合唱《云飞天不动》为例:

在《云飞天不动》中部第二段中,主旋律声部位于女低音声部,由两个音层式声部构成,而其余声部则是在和声背景下对主旋律声部进行衬托,作品表达的是行舟于江上的场景,因此作者选用船歌的节奏型和声层写法,将男高音与男低音声部作为低音与和声层,衬托主旋律。按照之前我们谈到的节拍异质性观点,这种情况下两个声部之间虽也具有相当的节拍异质性,但是因为其写作手法,作为主旋律和声背景的衬托,和声的独立性较弱,作品的复调性也相对于前两个例子而言更弱。
3. 交互与综合分析:
从节拍和和声的观点出发,我们发现复调性越强的织体,其在节拍上的异质性越强,其在和声的独立性越强。但是通过对上面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发现,节奏与和声上存在交互,即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彼此强弱出现差异的情况。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节拍异质性与和声独立性均较强的织体复调性较强,节拍异质性与和声独立性均较弱的织体复调性较弱。那么两者出现一强一弱的情况下,织体的复调性应该怎么比较呢?至此对这个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查阅相关文献及谱例,我们发现:(1)从复调最朴素的定义来讲,复调指的是多个“旋律”同时进行,而对于“旋律”最朴素的定义,则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相当个性的声部进行;(2)从复调音乐时期的作品上看,无论作品是否处于相同的和声背景,其节拍的异质性相对于主调音乐时期的作品而言往往是较大的;(3)后调性时期的作品,以巴托克为代表的多调性作品多以强节拍异质性为主,而以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多调性作品则存在不少相对较弱的节拍异质性织体,如下面两例所示。综上所述,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节拍的异质性更重要于和声的独立性。



4. 总结:
虽然我们从节拍和和声的角度出发对织体的主调性和复调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两者的具体判断仍旧是相对主观的问题,主调性与复调性的问题分析是一个复杂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我们设计了一个极其简要的节拍异质性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对于例如《瞬间幻想》的例子来说,其计算方式却缺乏说服力(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主调性节奏型织体),而更加科学的对于节拍异质性分析的模型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粗略的讨论下,我们得出的结论如下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