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一章 草根刘寄奴

2022-06-20 10:25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说明:

一直想写一个白话的历史故事,就选择南北朝的刘宋这一段开始写吧。以下的文字自己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希望能在暑假全部发出来。


正文:

第一章 草根刘寄奴

大家看到题目“刘宋风云”,想必也就知道了这是讲述刘宋历史的一篇故事。自然而然地,我们先从刘宋的建立者刘裕讲起。

讲刘裕的故事,先要看看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刘裕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这个时代的全称,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氐、羯、羌、鲜卑五个民族占据淮河以北,轮番进行角逐。而南方呢?南渡之后的东晋偏安于江南,死死地苟在长江之尾的建康(今江苏南京)不动。

四世纪六十年代,北方的两个政权表现靓眼:一个是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首领叫苻坚,是中国人所熟知的苻天王;而另一个政权前燕则相对较为陌生,我可以告诉你,这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首领是慕容氏家族的人。

除此之外呢,还有代国、前凉等小国。这些国家你用不着去记,我可以向你保证:在接下来的七八章里,你绝对不会因为搞不懂这些国家统治者姓甚名谁而头疼。原因很简单,马上,前秦就要开始准备一统北方了。

南方那边,出了个雄心勃勃的人,叫桓温。桓温进行了几次北伐,失败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公元363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毫无光彩的一年。可是,一个人的降生,让这个年份,甚至往后,都出彩了起来。

就在这一年里,江南丹徒县中的一户刘姓人家诞下了一个儿子,名唤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

刘裕出生时,他家家道已经中落了,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或说是大的名声。所以说,刘裕不是生在所谓的富贵之家,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然而从记录他幼年生活的各种正史野史来看,刘裕的身上频频出一些非自然事件。传说啊,刘裕出生的时候,屋子里像安了一个几千瓦的大灯泡一样明亮,同时从四面八方都飘来了香气。他的父亲刘翘感到惊讶,就仔细地端详这个儿子,结果就这么的看出来了一副“帝王之相”。

可不幸的是,在生下了刘裕之后,母亲赵氏却是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归天了。刘父不久之后再婚,刘裕就有了继母萧氏。刘翘在做完丧事之后心中一直觉得,刘裕这孩子是个祸胎,若不是因为他,他的原配赵氏又怎么会死。

刘父决定,抛弃这个儿子。

但是一双手却拉住了他。萧氏坚决制止刘父抛弃刘裕的决定,把这个孩子抱养了下来。萧氏虽然知道刘裕并非己出,但仍然还是对他呵护有加。

渐渐地,刘裕长大了。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了也担负起了家中的重担,帮助父母干起了家中的农活。可是那几年闹饥荒,粮食的收成并不好,刘裕只得省下自己的一份,让母亲吃得多一点。

于是就有很多人夸赞他孝顺。这也就成为了刘裕日后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理论依据之一。一个人孝敬父母,此后定能够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但是,在干活之余,刘裕又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痞无赖。

刘裕长大之后,渐渐地到外边去闯荡,而他的各种传说也便产生于这一时期。无怪,刘裕是汉高帝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后,是汉室末胄,骨子里流的就是老刘家的血。当年刘邦、刘秀的经历有多么离谱,他的经历也正经不到哪里去。

传说(注意是传说)刘裕少年出游,到了京口的竹林寺参观。结果他累了就直接在那边躺下了。佛门圣地怎容此等人撒野?僧人们虽然不知道鲁智深,但还是按规章制度去把他赶走。

然而当他们踏入房子里时,傻眼了:禅院中间伏着一条五色的巨龙正在打盹。和尚们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惊恐,尖叫起来。这一叫,就把刘裕叫醒了。和尚们再一次睁眼一看时,却发现哪里有什么巨龙,只不过是一个人罢了。

这个故事槽点很多,也与其他故事很雷同。龙作为古代帝王钦定的自己的“化身”,自古以来就起着抬高地位的作用,刘裕借用一下也不足为奇。

后面一个故事同样与龙有关:说是刘裕一个晚上睡觉,梦见自己乘龙上了天。他直下看山河,啊,美丽的大地,奔腾的河流,好一副胜景……可惜到了一条浊浪滚滚的黄色大河面前时,有一团黑雾正挡住了自己的去向。这时候,刘裕坐下的龙突然不安分地摇动起来,刘裕又是一惊,梦醒了,旅途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个梦是不是可以与前面一个故事联动一下?)

后来还有人一本正经地解释说,那条浊浪滚滚的河流便是黄河,而黑雾则是指占据北方的北魏(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权)。这个梦的意思,便是指刘裕的功绩最多可以达到黄河以南,与北方的北魏政权南北对立。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传说大多,或说一定都是假的。正如刘邦斩蛇起义一样,都是后来刘裕登上皇位之后给自己美化的文字。刘裕这样干并不稀奇,对他也无可厚非。

 

回归到现实来说,刘裕应该是他们那一辈青年中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一分子。如此精力过剩的人,家里自然是留不住他的。那么去干什么呢?去参军。鉴于当时从文攀升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参军是对刘裕这样的草根最好的选择。

他到冠军将军孙无终的手下,做了一个司马(官职)。

参军的日子平淡而无聊,如果像平时一样,刘裕应该会平平无奇地度过他的壮年,然后衰颓、老去……可就在刘裕36岁的时候,东晋的东边出了一点“小变动”——有个叫孙恩的人造反了。

造反的起因是一位叫做司马元显的王爷。当时呢,司马元显在朝中掌控大权,可是他这个人吧,治国的能力也只是属于垃圾中的垃圾一类。就在这一年,他下了一条命令:扬州(今浙江)五郡的居民,但凡之前出身为奴隶的,全部得到建康去报到当兵。

消息一出,大家都哗然了。

老百姓不高兴,本来吧,自己已经摆脱了“奴户”的身份,好歹也是一个“客户”,现在你要想让我去当兵,这不是苦日子没有尽头了吗?地主豪强也不高兴,本来这些人里头有好多都是给自己打工干活的,你现在没有问过我们的意见,就把他们叫去当兵,我们不愿意啊!

一时间,浙东五郡民心骚动,大家都对于朝廷口出怨言。

孙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了大富大贵的机会。

他本来是一个海贼,但这个海贼又不平常——他是以宗教为载体的,有着自己信奉的教仰:天师道。天师道是道教的一支,孙恩就打着宗教的幌子,一边给老百姓发发符箓,施法治病,顺便在他们心里攒攒威望,拉拢一些人来加入自己的团队。

孙恩经过几年的发展,团队已经初具规模,他决定赌一把,趁着这么一个天下大乱的时候造反。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造反。孙恩从舟山群岛登陆,掠过鄮县,杀死了上虞令,对会稽(今浙江绍兴)发动过猛攻。会稽的守将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的表现很是耐人寻味:他既不出兵讨伐,也不设防戒备,只是每天去道堂上磕头念咒。

道理也很简单:王凝之也信奉天师道。

王凝之以为孙恩这次还是来施法的,作为道友的他也就没有多加阻拦。后来他觉得不对了,这哪有带着几万人来搞道教仪式的啊,这会不会是造反啊?这么一想,王凝之慌了一下子,但也仅仅是一下子,他很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借来了鬼兵把守各个险要关卡,每个地方都有好几万鬼兵,盗贼说实话不值得担忧。”

然而事实是,孙恩的叛军已经接近了会稽城下。

王凝之这才如梦初醒,发兵抵抗叛军。可是已经晚了,孙恩的叛军一拥而上,毫无防备的会稽城瞬间沦陷。王凝之慌乱之中逃出城去,结果被叛军抓住,当场杀掉。

会稽一经陷落,孙恩的队伍在浙东一呼百应:临海、会稽、吴郡、吴兴、义兴、永嘉、东阳、新安等共八个郡县的百姓,同时在地方组织起了队伍,杀掉本地官员来响应孙恩。

 

孙恩进犯图


消息传来,朝廷震动!

当时东晋的格局,不能说是团结统一吧,只能说是四分五裂——大致有这么几股势力:首先江州(今福建、江西)是一块;荆州(今湖南、湖北)是一块;豫州(淮河南北地区)是一块;朝廷的扬州(江苏南部及浙江)一带是一块;最后朝廷管不到的部分成一块。

所以说,自从南渡以来,朝廷一直把浙东地区作为自己的后花园。

现在倒好了。本来对于其他地方的掌控能力就弱(注意,是掌控能力弱,并非独立),现在自己的后花园起火了,朝廷还想住哪去?所以,朝廷非常重视这次叛乱,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出征,务必要把孙恩剿灭。

谢琰就不必介绍了,刘牢之却是我们需要着眼的一个人。刘牢之,字道坚,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刘牢之生长于一个尚武的家庭,最初参加北府兵,任参军。淝水之战时,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敌军,刘牢之也因功晋升龙骧将军。此后,他又平定了多处叛乱。在东晋内斗,大臣王恭第二次起兵反叛时,刘牢之靠着出卖王恭而投靠权势日炽的司马元显(晋宗室)而起家,事成之后,被授以重任。

所以说,虽然刘牢之人品不咋地(他靠的是出卖老上级),但应该打仗还是比较在行的。

这样一件事,与刘裕有什么关系呢?刘裕参军的地方,恰巧也是北府兵这支军队。刘牢之作为北府兵的领导人,听闻刘牢之作战勇猛,就请他来到自己的麾下协助平叛。谁都知道剿灭孙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但刘裕想了想,同意了。毕竟前进一步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刘裕还是乐意去尝试新的东西的。

好在孙恩这个时候也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得意了。他看见自己已经打下来了浙江的这么大一块地方,便不思进取了。他骄傲地对手下人说:“我就算打不下来扬州,至少也还可以在这边当个越王来快乐一辈子。”

听闻朝廷前来平叛,他便做足了准备等他们过来。

这一年的十二月,这场战争打响了。

且不说其余的将领取得怎么样的成果,单单看一下刘裕在这一场战争中的表现。刘裕在刘牢之手下的任务便是去探查敌情,报告清楚孙恩叛军的方向。

刘裕带着几十个人就出发了,可是路上走到一半,叛军就从前面涌了过来。刘裕愣是不关心敌我实力对比,直接往对方的阵容里面冲。虽说这无疑是送死,但刘裕不慌,他与身边的人配合作战,杀退了不少敌军。

刘裕是幸运的,在战斗了一会儿之后,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见刘裕久去不返,担心会有什么变故,就带着后继的人前来增援。一番战斗之后,孙恩的叛军丢下几千具尸体,仓皇败退。

这是刘裕有记载以来第一次作战,还是可圈可点的。

刘牢之在此之后乘胜攻克山阴,把孙恩给赶到了海上当海贼。孙恩大致盘踞在今舟山群岛一带,窥伺着有无可乘之机。

刘牢之平定孙恩之后就回兵了。可未曾想到,孙恩出其不意地杀了一个回马枪,再度从浙东上岸。一战杀掉了留守三吴的卫将军谢琰。朝廷听闻孙恩再度杀来,再让刘劳之东征。

孙恩这次学乖了。刘牢之的晋军还走在路上,孙恩便开始撤退了。刘牢之攻克上虞之后坐镇于此,让刘裕守卫句章(今属宁波)把孙恩的海贼余部给清理干净。

刘裕所坐镇的句章城,城又小,人又不多,只有几百人。贼军见句章城小,以为好打,又蜂拥而上,攻击句章城。刘裕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只得自己披坚执锐,亲自上阵,与贼军作战。贼军不料小小的句章城居然如此难打,只得撤退。

刘裕率领军队追击,将贼军追到浃口(今甬江入海口)才回来。

这么一番打下来,刘裕可谓是有了一定的经验,打起贼军来可谓是更加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当时向东平叛的官军大多治军无方,所到之处纵兵大掠,实际上与贼军没有什么两样,这也是孙恩之所以可以反复席卷归来的原因。但刘裕就不一样了,他的军队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都竭诚欢迎。

这也为刘裕在三吴百姓的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隆安五年(401),孙恩席卷重来,把攻击目标放在了海盐县。刘裕因为之前的良好表现,又被委以重任,保卫海盐县。

海盐县的情况,不能说是城高池深,其实也就是一片残垣断壁。想必刘裕上任之后一定会对天长啸:“老天啊老天,你怎么就把我安排到这个地方了呢?这还守得住吗?”

不过好在有总比没有要好,海盐县那片残破的墙壁也聊胜于无。刘裕上任之后便加紧抢修海盐县城,等到城大概修完了,海贼也来了。贼军对于海盐县发动了持续而猛烈的攻击,虽说这伙贼并不是什么攻城专业户,但是这人海战术一上来,刘裕也开始支持不住。

回顾四周,在自己的身边也不过千人之众。倘若再这样打下去,自己也得光荣殉国了。刘裕思考的一番认为:要是想要保命,必须先得打消贼军嚣张的气焰。

他决定要搏一把。

刘裕在城中亲自挑选了敢死队百人,让他们卸下沉重的甲胄,手持兵器,一边喊杀,一边冲出了海盐城门。城外贼军见到门忽然打开,出于本能就往后退了几步,后来看到一群不怕死的人冲出来左右乱杀,杀掉了自己好几十个弟兄们,心中更慌了几分,开始向后退去。

这一退便不可收拾,贼军开始了集体性的后退。刘裕乘机领军向前冲击贼军阵营。贼军不可挡,大将姚盛被当场斩杀。

这么一仗打下来,贼军的气焰如同是遇到了冷水,熄灭了。但刘裕也知道,如今这一战,只不过是让贼军的前军稍稍退却了而已,倘若他们修整好了,又会重新来攻城。所以,应当趁着现在取得了战果,把贼军从海盐县旁边给轰走。

因此,刘裕自己再次上前充当诱饵。他让自己的部队隐藏旗帜,走路仓皇,急匆匆地向海盐城那边赶。等到第二天清晨就让几个负伤的人先爬上城墙。

这一幕恰好被贼军的巡逻所看见。巡逻问那些在爬墙(或是等待爬墙)的人:“你们是什么人?你们可知道刘裕这人他在何处?”

刘裕让人大喊:“我们是败兵!刘将军他已经逃走了,我们正准备回去收拾财物一起跑路呢!”巡逻如获至宝,立马上报。贼军的高层一致认定:刘裕已经逃走了,海盐县必可一击而下,走,快去!

于是贼军蜂拥上前,再次攻打海盐县城。临近城边的时候,却看见有一群更加亢奋的人沿着反方向冲了过来。贼军昨日奋战一日,今日还没有休息好,迎头又撞见了,刘裕所带的这支敢死队,很快阵型大乱,被阵斩了几千人。

这一战,在贼军的心中牢牢地烙下了“刘裕”这个名字,孙恩听闻海盐战事不利,放弃攻打海盐县,转向沪渎县。

 

刘裕随即追击,在半路上追上了赶往沪渎县的贼军。刘裕提前在山间小道上做好埋伏。刘裕的兵不过几千人,但是他却在山间大大小小设立了数百个埋伏点,每处不过几人。官军在山间隐藏好旌旗大鼓,等待贼军前来。

翌日,贼军万余人经过此段山路,等到大部分人过去之后,刘裕让官兵在山间摇旗打鼓,作出人很多的样子。孙恩四处观察,认为周围应当埋伏了不少人,便下令严加看防,迅速撤退。此时令刘裕倍感振奋的是,海盐县令鲍陋派自己的儿子鲍嗣之带着一千人前来助阵。刘裕将这些人纳入自己营中,用来反击孙恩。鲍嗣之见贼军向后退却,不禁大喜,他信心十足地对刘裕说:“我请求以自己为前锋,去追击敌军!”

刘裕坚决反对了鲍嗣之:“贼军尚还有数万之众,三吴之地的人未经战乱,不能与贼军相抗衡。如果你失利了必然会连累我等后续部队,我看你可以在后军给我们声援。”

鲍嗣之自然不高兴,他认为,贼君既然已经向后撤退,那么追击有何不可!看来这位公子哥是没有熟读过《左传》。齐鲁长勺之战的时候,曹刿就指出,要“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乃逐之”。现在孙恩是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和战败的军队是没有可比性的。

果然不出刘裕所料,鲍嗣之一出战,马上被贼军给全歼。更可怕的还在后边,孙恩仿佛明白了之前的摇旗示威纯属虚张声势,更加有恃无恐,下令掉头回去,再和刘裕打一架。

被连累到的刘裕没有办法,只好且战且退,退了两三里地之后,不退了。

刘裕突然调转方向,与孙恩的军队激战了一小会儿,在稍稍取得了一点优势之后,他停下来了。停下来的目的,无非是部队需要休整,一路上边打边退,刘裕的军中也死了不少人。倘若孙恩看破了自己的真相,发起全面进攻的话,自己就要死于此地了。

刘裕的心中紧张起来。

孙恩到前军,看见刘裕突然停下。事出反常必有妖,鉴于上次被刘裕坑过一次,孙恩认为这次肯定也有诈,且先退去,换一条路再走!

贼军退了。

刘裕保住了自己的军队,却没有保住沪渎县。五月,孙恩攻破沪渎,杀掉了其中的四千平民。接着,孙恩气焰越发嚣张,向丹徒县进攻。丹徒县距离建康仅仅几十里路程,孙恩这一下子可算是紧紧掐住了东晋的咽喉。

如果你没有忘记的话,丹徒县也是刘裕的家乡。刘裕听闻老家被围困,日夜兼程从沪渎驰援丹徒。此时刘牢之尚在山阴,人还没有回来,朝廷能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刘裕的军队了。

刘裕到丹徒之后,马上着手布置防务。不过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孙恩带着万余人从江边上岸,直接向丹徒县奔袭了过来。刘裕的心一紧,自己的身后是自己的家乡,倘若出击,那是战死;倘若不出击,自己要白白地看着丹徒县的人民像沪渎那边一样接受杀戮吗?

豁出去了,我刘裕反正也不怕死了!

刘裕率所部出击,孙恩海贼措不及防,被击败,稍稍有些退却。刘裕再次攻击,敌军前锋大溃,开始出现了逃跑践踏的现象。孙恩所部毕竟还是海贼,作战不如官兵,在刘裕这样不要命的冲锋之下,败了。

孙恩叹气,又是刘裕这块硬骨头!行行行,我不来打你总行了吧。孙恩干脆直接放过丹徒,向建康攻击。孙恩的目标很明显:拿下晋王朝的中枢,剩下的一切好办。

可惜此时孙恩早已失去了机会。刘牢之在此期间火速回援在建康,组织防御。孙恩楼船高大,又迎面遇上大风,孙恩顿感流年不利,只得向后撤退。

建康之围解了。可以说,正是刘裕的舍命攻击,让刘牢之有了时间回援建康,保住了江南百万生灵的性命。刘裕也因为战功成为了建武将军,开始了人生上升的路途。

孙恩另一边却是越混越差了,在攻打建康不利之后,孙恩屡受挫败。和他造反的原先有十余万人,到了那一年的十一月份,却只剩下了不到三成。孙恩越打越招架不住,心灰意冷,担心自己兵败之后会被官军抓住遭受酷刑,终于在次年跳海身亡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循被推举为首领,继续与东晋对着干。

然而,这时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卢循,因为一场更大的内乱爆发了。


刘宋风云 第一章 草根刘寄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