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铁十字的利剑: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

2022-09-29 13:01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只要机枪在响,一切目标都能够达到!”——这是德国士兵在二战中的名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在战争中的一切战术都是围绕其机枪组所展开的。也反映出其单兵武器对二战德军的战术起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配合德军的“闪电战”战术和战争的要求,德国开始研发了如MP38/40冲锋枪、Stg44突击步枪、而MG34/40和反坦克武器“铁拳”、“坦克杀手”更是超过了盟国的最高水平,给其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机枪是德军步兵和装甲掷弹兵部队战术的中心。所有步枪兵都要围绕着机枪进行布置,只要机枪还在响,任何战术目的都有可能完成。



(1)毛瑟98K步枪

毛瑟1898式步枪是二十世纪初大多数步枪的原型,包括美国的SPRINGFIELD1903式步枪。它使用的7.92mm毛瑟弹从1888年开始生产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该枪性能优越、工作非常可靠,它和它的变形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被德军广泛使用。KARABINER98型卡宾枪比标准的98式短6英寸,在二战中,装备了大多数德军部队。步枪手,一个基数,60发,每5发一组用金属卡条连在一起,毛瑟98k一次正好5发一次压进弹仓。另外在背包里还有30-60发散装的,用油纸包好的,是为队伍中的机枪手背的,战斗间隙可以给机枪手补充弹药。



毛瑟式枪机是一种简单而又坚固的整体式枪机,可以说是一种天才的设计。枪机有两个闭锁齿,都位于枪机顶部。据毛瑟声称,这种系统有助于使步枪获得更好的精确度。人们往往将位于枪机后部的一个凸笋误认为是第三个闭锁装置,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保险凸笋,却并不接触机匣上的闭锁台肩。枪机拉柄与枪机本身连接,在早期型号的98式步枪上,它是直的,在枪机合上时与地面保持平行。在98k卡宾枪上这个拉柄被改成了弯曲形。这种设计使枪机的动作更舒适,更方便。例如在安装了枪瞄镜的98式步枪上,如果采用直形拉柄会触及枪瞄镜架,而弯曲拉柄则不会。但英国《轻武器教材》(1909)则认为,水平拉机柄在瞄准时易于用手操作,有利于命中目标,且便于从底部抛壳。在枪机上设计有一个排气孔,用来排去炽热的火药气体以防止伤及射手的面部。98式枪机的另一个著名特点是它的退壳装置。当子弹离开弹仓后,长而不旋转的抽壳钩能够立即抓住弹壳底缘,牢牢控制住枪弹,直到弹壳抛出为止。这在安全性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毛瑟系列步枪的军旅生涯要从1898年德军采用其为陆军的制式装备开始算起。这以后,7.9mm的毛瑟步枪装备了德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1914年一战爆发,毛瑟98式步枪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在这期间装备的毛瑟枪有很大数量是98a型。战后,尽管国防军想要一种更为短小轻便的步枪,新型的98b卡宾枪(虽然卡宾的意思是短)的长度与98式一样,并且只进行了一些细小的改动。到德军入侵波兰时,98B的长度终于有了一点缩减。这种缩短了140毫米,并且在其他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的步枪是基于一种名为“标准机型”的毛瑟商业设计,被军队采用后以毛瑟98k卡宾枪命名之。尽管它已经缩短了,但是其长度对于卡宾枪来说还是过长了。98k于1935年正式投产,并且作为德国军队的标准装备在整个二战期间服役。在战争中,工厂制造出了极为大量的98k步枪,据统计一共有一千四百万支之多。它们以实际效果证明,98k绝对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武器。



每一个在二战中为第三帝国效命的德军士兵都被训练使用这种步枪。事实上,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在整个战争中使用过的唯一一种武器。随着战争的进行,毛瑟步枪被赋予更广泛的用途。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K98k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对有经验的狙击手来说,使用配有4倍瞄准镜的毛瑟Kar98K狙击枪可射杀400处的目标,若选择6倍瞄准镜则可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战争期间,共有129468支毛瑟K98k狙击枪装备部队。活跃在前线的德军狙击手给盟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时,在枪口加装榴弹发射装置后98K步枪还可以发射高爆榴弹与穿甲榴弹。这一工作由步枪班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完成。



德军士兵经常称赞他们的98k步枪十分精确。整个98式步枪系列都靠一种简单的运作来保证其精确性,尽管以牺牲射击速度为代价。


98k的V型照门能够瞄准100至2000米的范围。二战开始时,参战的德国国防军就已经使用了二百七十六万九千五百三十三支98k步枪。此后直到战争结束,又有七百五十四万零五十八支交付军队(包括了十二万支狙击型)。空军获得了九十二万五千九百八十四支而海军则用去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支。臭名昭著的党卫军也使用了六万二千六百支(他们自己也制造了二十三万五千支毛瑟型步枪)。平均每支步枪需要70德国马克。而平均一分钟就有十五次射击。在为德国国防军效力的日子中,98k的表现十分之好。


(2)MP40冲锋枪

MP40是MP38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经改进后它更利于批量生产,战争期间产量超过了一百万支。可折叠的金属枪托使其更紧凑、更便于携带。它有令人吃惊的持续开火能力。该枪也得到了盟军士兵的赏识,把它称作“SCHMEISSER”,而SCHMEISSER是1918年BERGMANNMP18重机枪的设计者,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MP38或MP40的设计。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波兰士兵的顽强抵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3)鲁格手槍
鲁格P08是一战,二战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它作为德国军人的一种荣耀,影响着那一个特殊的年代。鲁格P08是乔治.鲁格在1900年研制的博尔夏特手槍的改进型。实验品于1899年研制成功。1900年开始投入改良品的生产。其后,有不断进行改革。1908年被选为德军的制式手槍。最初由DWM一家公司生产,从1911年开始德国的兵工厂也开始生产。一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禁止生产鲁格P08,但后来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产,1933年大部分生产转到毛瑟公司直到1945年。


(4)MG34机枪

MG34是1930年代德军步兵的主要机枪,亦是其坦克及车辆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34可用弹链直接供弹,亦可用50发弹链装入的单室弹鼓或75发非弹链的双室弹鼓挂于机匣左面作供弹,但改装成75发双室弹鼓后无法直接改回弹链供弹。MG34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只需将机匣与枪管套间的固定锁打开,再将整个机匣旋转即可取出枪管套内的枪管。MG34的扳机设计独特,扳机护环内有一个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印有“D”字)。



(5)MP44突击步枪

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德国陆军设计师开始研究利用短药筒的全自动步枪。实验证明普通的步枪弹藥对自动步枪来说威力过大,使其在连发射击时难以控制。此后,自动步枪一直使用短药筒彈藥,并且开始取代普通步枪、轻机枪。设计的原型枪MP43非常成功。1944年,该枪定名为MP44型,一年后改称突击步枪。该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联很快就生产出了他们自己的MP44——闻名世界的AK47突击步枪。



早期,军方的有识之士自然比元首更了解STG44的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放弃苦心研究近十年的成果,他们仍然把STG44大量生产并且投入实战。出于不违背元首命令的考虑,他们狡猾的以MP43(冲锋枪的编号)的名称,通过了元首的批准。果然MP43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突出,不但轻松压制了苏军的波波沙和莫欣纳甘,连苏联的DP28轻机枪也不是它的对手。士兵军官都对其赞不绝口,一致要求加大MP43的装备数量。


在实战中,MKb42(H)(STG44原型)步枪发挥了非常不错的战斗作用,深受“维京”师里身经百战的老兵的赞赏,不过战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通通都报告到黑内尔公司。黑内尔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对MKb42(H)式步枪进行了改进,并且命名为MP43式。随即开始装备部队,其在之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各级军官士兵的赞赏。



在会战以后,MP43的出色性能终于被元首的所认可,他甚至兴致勃勃的亲自将其改名为"突击步枪STG44 既然元首都认可,STG44随即大量生产。德国军方曾计划1944年开始用该枪取代步兵班的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但终究因为德军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和最终的投降而中止。


从1943年到1945年德国战败,在德国饱受轰炸和原料缺乏的情况下,一共生产了40多万支,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该枪主要装备东线和西线的德军精锐步兵,比如死守卡昂的青年师就大量装备该武器,在卡昂的血战中重创了进攻的英国人和加拿大人。



在柏林战役,死守国会大厦的精锐党卫军士兵也是装备清一色的STG44。整个柏林战役中,大部分党卫军都装备了这款武器,他们誓死抵抗苏军的进攻,造成了苏军30万左右的巨大伤亡。


(6)铁拳
德军的“铁拳”反坦克发射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在战争期间,生产了一系列的型号,从PANAERFAUST1到PANZERFAUST100。所有的型号都由一个装有发射药的铁筒组成。与美军反坦克火箭等不同,发射药靠冲击点火,从筒内点燃44mm的反坦克榴弹。榴弹离开发射筒后,钢制的弹簧尾翼展开,稳定其飞行。早期的型号需要较靠近坦克——大约30米左右,以后逐渐提高到80米,最后到了150米。盟军的坦克手常常到到他们的坦克被击中时才知道“铁拳”战斗小组的存在。



铁拳30型射程30m,破甲深度140mm

铁拳60型射程60m,破甲深度200mm

铁拳100型射程100m,破甲深度220mm

铁拳150型射程150m,未完成

铁拳250型射程250m,未完成


(7)反坦克枪

德军主要使用两种本国生产的7.92mm反坦克枪,38型反坦克枪由(Rheinmetall-Borsig)莱茵金属公司制.造(7.92mmPanzerbüchsePzB)和39型反坦克枪由(GustloffWerke)古斯特罗夫制.造.在1939-1940年仅有1600支PzB39反坦克枪被制.造出来(二战步兵武器为1408支-译注),这种武器复杂、昂贵而且射击时噪音非常的大。轻型的PzB39被大量制.造(大约制.造了39232支),在前线也被非常普遍的使用。这两种武器使用专用的钢心弹头子弹,从1940年开始钨心弹头子弹。



计划是每个步兵师装备81支反坦克枪,但实际上每一个单位都不相同。PzB38型反坦克枪主要应用于战争早期,PzB39型反坦克枪则一直使用到43、44年。多数的PzB39反坦克枪被改造用于作为榴弹发射器,称为(GranatbUchseModel39)GrB39榴弹发射器,GrB39榴弹发射器就是用标准的枪口附加榴弹发射器(Schiessbecher)改造而成,发射反坦克或人员杀伤榴弹。


(8)MG42轻机枪

MG42是世界上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它的变形枪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为很具威胁的武器;那些面对过它冰雹般打来的子弹的人,都会对那“撕裂油布”一样的声音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枪管可快速更换;枪身使用冲压铸件,利于批量生产。该枪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广泛,可以配备两脚支架、三脚支架等,并大量取代应用广泛的MG34轻机枪。但由于它的方形枪管,使它不适于作为坦克的辅助武器。该枪的突击型配有75发的圆形弹鼓。由于原型枪的设计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现它的改进型。



(9)M24手榴弹

24型柄状手榴弹(德语:Stielhandgranate 24)为德国陆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所使用之手榴弹。它非常独特的外表使它被称作“柄状榴弹”,或是英国陆军俚语中的“马铃薯捣碎器”,且为20世纪步兵武器中最易辨识者之一。


(10)G43步枪

G43步枪(全名:Gewehr 43,简称:Gew43或G43),是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一型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德国开始研制。



G43步枪采用的导气系统是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可以说在设计上G43步枪完全不输给美国的M1式步枪,由于当时德国战时的生产能力低下和原料稀缺,造成G43产量较低;且至后期德国本土作战时,面对材料的紧张,生产商不断的削减枪身配件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的G43的作战能力。


(11)FG42伞兵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空降作战中,特别是1941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后,德国空降部队认为装备的轻武器不能满足空降作战的要求,德国伞兵一直装备与步兵单位一样轻武器。空降作战经验表明,其武器都不适合空降作战的特殊要求。德国空军希望增强单兵火力,要求为伞兵设计一种可携带、可选择连发射击模式并且方便空降携带的步枪,兼顾半自动步枪与轻机枪两种角色。



(12)钢盔

德军一战期间大量生产的制式钢盔在《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下被迫销毁。德军装备的钢盔使用年限久远,内衬磨损需要及时维修和更换,所以开发新型钢盔是德国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1934年11月,德国陆军供应局采购舒伯特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全新内胆(M1931衬里)来替换掉原有老旧的M1916/17/18型钢盔内衬。


M35型钢盔与M1916型相比帽檐的边缘被往里收敛了一点,钢盔使用碳钼钢材料和冲压工艺制成,它的自身重量更轻。钢盔后部和两侧通风孔都是由单个铆钉制成,都是用来固定内部衬里和帽带。冲压孔只用于通风,不再像一战时期安装单独的防弹挡板。钢盔平均厚度约为1-1.5MM,合金材质能够承受最大220kg/cm²压力,还能防御弹片和手枪近距离攻击。


德军二战期间装备的M35型钢盔主要分为四个型号(M35,M40,M42、伞兵头盔)。德军制式钢盔基本上根据一战期间装备的M16/M17/M18三种钢盔基础衍生发展而来。它基本与一战德军装备的M17型钢盔外形类似,自身重量更加轻便,防护功能也更加强大。另外M35采用了新式LINER(内盔)减少士兵佩戴时头部的疲劳。事实证明,M35新型内盔设计比一战德军钢盔佩戴更加舒适。



德国M35型钢盔在1935年定型并投入生产,主要满足德军一线部队需要,用来替代落后的一战钢盔。当时德国陆军和空军满怀热情地期望大批量装备,但是德军并没有拿到第一批出厂的M1935型钢盔,德国陆军和空军在1936年才开始逐渐正式装备。


德军M1935型钢盔装备德军一线部队后,德军高层就提出改进优化意见。原有使用钼钢材料制成的钢盔坚硬但非常易碎。1938年钢盔后续生产成本增加,美国和南美地区出产90%的钼钢资源受限,德国军工生产效率也受到了限制。


1938年10月开始,德军装备部授权工程师埃里希·基桑进行了M1935型钢盔改进,钢盔的改进重点是在相同防护性能下提高佩戴舒适性,减轻自身重量。通风孔直接采用冲压制成,整体冲压盔体圆润紧凑,内盔悬挂也进行了明显改进。制造材料用硅酸锰硬化钢制成,不再采用昂贵的钼钢。钢盔厚度约11到13MM,自身重量在1.3公斤左右。德军改进后的钢盔被命名为M1940型。


结语

在德军的作战手册中,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状态,班组里的机枪小组都要处于其核心地位。步枪手的作用是配合机枪完成击杀,或者是进攻任务,机枪小组大多数时候都是位于班组进攻队伍的后面,利用其高射速和火力持续性高的特性为步枪手提供支援。而班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仅可以为班组再贡献出一份自动火力,同时也要指挥机枪,引导机枪手射击,为机枪手选定射击方向和射击目标。在机枪压制了敌军后,再由步枪手冲上前去投掷手榴弹或者用步枪火力完成精确狙杀。这样一来德军的班组战术就确立了下来,德军一直沿用这种班组直到在1943年被迫转为国土防御作战。



德军以机枪为核心的战术实际上在其他国家步兵班组里也存在,因为二战大多数国家的步兵班组在初期都是步枪加机枪这样的配置。但由于德军士兵训练更加精良,机枪性能更好,因此在二战中德军一直都是碾压同等班组配置的其他国家士兵,因此取得了大量的成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铁十字的利剑: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