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物崇拜和巨兽困境
在地球上,任何物种都在不断向着更加强大进化。由于巨大通常和强大等同,巨型的事物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受众群,如喜好巨型蒸汽机车的铁路迷,喜欢巨型战列舰的“战列舰党”,以及喜欢古代恐龙的恐龙迷等等。不过,“更高,更快,更强”的背后,也有资源耗损日益增加,环境鲁棒性恶化等负面影响。但是,在资源充沛,替代性产品出现之前,动物和人类往往都会沿着既有的进化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断“巨型化”,直到环境的突变,革新的到来时才轰然倒下,这点在自然界和人类科学界也是共通的道理。
但是,由于人天性中的“力量崇拜”,就算明知道一个事物和组织变得过于庞大后的代价高昂,那些科技专家,企业家,政治家也不断力求把自己的产品和组织发展壮大,甚至不惜在“前景美好”时大肆借贷,将自己的事物短期内膨胀过大,最后在灾难面前一夜之间轰然倒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巨兽”们是如何变得庞大,而之后又是如何因为环境改变而轰然倒下的。

生物界:恐龙的巨大化和灭亡
在两亿年前,一种新的羊膜动物——主龙类生物逐渐繁盛起来,占据了广袤的盘古大陆,这就是我们日后所熟知的恐龙。但是,和以往认识的巨大外形的恐龙不一样,最早的主龙类动物其实体积并不大,大小可能也就是如目前人类的尺寸大小;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亿年的发展中,恐龙体积出现了极大的变异,从不足几十公分的鸟形恐龙,到巨大的梁龙类,腕龙类动物,重量高达几十吨。

但是,庞大的恐龙身形背后,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巨大的恐龙不仅发育周期较长,幼崽生长周期延长,而且巨大的身形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饮食,同时巨大的身体也需要更多热量维持生理机能。在温暖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陆地的植物生长茂盛,足以撑得住这些巨型恐龙的生长繁育,但是在白垩纪的大规模灾变后,巨型恐龙一下子就无法适应迅速变冷,植物量大减的新时期,便迅速灭亡了。如今,根据科学家的观点,巨大的恐龙家族,仅有鸟类得以延续至今,但所有的鸟类皆没有当年的巨大尺寸了。

国家政体:罗马帝国

谈到古代西方中央集权文明的代表,自然是著名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从罗马城附近的区域,经过数百年来的战争和发展,先是在布匿战争打败并吞并迦太基,再在著名的领袖凯撒领导下完成了征服高卢、不列颠南部、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伟业,扩张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将地中海变为自己内湖的巨大帝国。但是,古罗马所处的时代,尚没有现代意义的内燃机船舶,电话电报系统,巨大的帝国资源运输仍然依赖桨帆船和马车,信息的传递也只能依赖罗马公路往来的信使和驿站。同时,在历次对外扩张中,大量靠军功起家的军事贵族,已经不把罗马民主传统和中央权威奉若神明,只相信自己的部曲和领地。因此,整个帝国虽然庞大,但仍处于较为严重的“头脑四肢不协调”的状态,经常发生军阀割据,中央剧烈动荡的问题,同时贫富差距剧烈拉大,罗马公民和外来人矛盾不断凸显。为了降低内部动荡,罗马帝国只得一次又一次对外扩张,并扩大公民权,频繁恩赏国内平民,企图靠战争补充资源消耗和降低民众的不满,但这反而导致国家的支出越来越多。最后,罗马帝国终于在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冲击下垮台,一分为二,从此导致了欧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纵观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史,很大的败因就是“大”本身。在缺乏有效沟通领土联系的信息渠道,缺乏有效的资源统筹使用的物流系统和中央经济调控能力,以及缺乏有效的官僚授权和军队权利约束制度下,建立起的大帝国本身就会把这些内部问题骤然放大,一些将领之间的恩怨很容易就扩大为派系内斗,乃至于国家分裂灭亡(如马其顿帝国解体)。

军事科技:战列舰
战列舰,顾名思义是“执行战列线战术的战舰”,英语为“ship-in-line”,后来改成”battleship“,意义就是战船。在风帆战列舰时期,战列舰分为一等至四等,最庞大,最豪华的一等战列舰数目不多,而舰队主力为二等和三等战列舰。到了蒸汽装甲舰时期,战列舰的尺寸和吨位迅速膨胀,在1870年时,就诞生了万吨铁甲舰,如著名的”彼得大帝“号,但是此时的战列舰并未像后世那样成为“舰队的皇后“,而仍然只是战场上的一员猛将,各国都持有大量的战列舰来应对海战。

1916年,世界上无畏舰之间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爆发,在1916年6月1日,双方合计投入高达40多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演了世界最大的海上炮战。但是,随着一战结束,各国财政枯竭,不得不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大幅缩减战列舰的规模,就连昔日拥有数十艘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的英国也不得不把战列舰总量缩减到15艘。但是,野心家们并不会因为裁军而停止争夺世界的野心,在1930年条约失效后,战列舰在战争狂人的促使下,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最巅峰,我们熟知的大和级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衣阿华级战列舰,都是这一时代的翘楚。但是,这一时代的战列舰,在巨大而奢华的体积背后,是其高的吓人的制造成本(按战前对美元汇率折算, 1英镑=4.86美元=12.15帝国马克=20.898日元=25.758苏联卢布=96.228里拉=133.65法国法郎):

1、苏联级战列舰:造价预算11.8亿卢布,折算1939年美元为2.2亿美元;
2、衣阿华级战列舰:造价1.1亿美元;
3、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造价预算1800万英镑,折算1939年美元为8748万美元;
4、俾斯麦级战列舰:造价预算1.96亿德国马克,折算1939年美元为7800万美元;
5、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造价预算7800万美元;
6、黎塞留级战列舰:造价预算12.27亿法郎,折算1939年美元为4400万美元;
7、大和级战列舰:造价预算1.378亿日元,折算1939年美元为3204万美元;
8、维内托级战列舰:预算4.8亿里拉,实际造价约5.8亿里拉,折算1939年美元为2900万美元.
作为对比,一艘德国7型潜艇造价仅有420万马克,折算美元约168万;一艘弗莱彻级驱逐舰造价仅有1000万元(而二战前主流的2000吨以下的驱逐舰更加便宜);而二战产量最大的货轮——自由轮,则仅有200万美元。而对于后世海战的王者——航空母舰来说,此时的成本也是绝对优势:1艘埃塞克斯级航母造价约5600万美元,而一架海军战斗机平均价格也只有5万美元,而航母本身无需像战列舰那样冲入敌方几十公里和对方炮弹对射,只需要隔着数百海里,在天际线外起降飞机即可。就这样,在反战舰能力越来越强,战争尺度从港口门口变成整个大洋,造价昂贵养护昂贵建造费时费力,且沉没后政治成本极高的战列舰就再也不敢像一战及以前的战争那样频繁出动,只敢在有航空保护下炮击对方没有任何防御的设施,而缺乏防空反潜能力的战列舰则极其容易被对方低成本的潜艇和舰载机摧毁。结果,二战虽然是战列舰的最高巅峰,但此后就再也没人建设战列舰了。

结语 不是大的就一定好
纵观历史,世间万物都在变大变强的动机下不断成长。但是,任何一种事物,也符合”极盛而衰“的客观道理。一个物种,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国家,并非是体积越大,越来越华丽就等于越来越好,而是要看其整体的管理效率和费效比是否合理。当一个组织变得极为臃肿,内部行政成本和跑冒滴漏日趋严重时,组织就会变得迟缓而难以变革;当一个武器变得极为巨大而成本高昂,难以成为铺遍战场的主战武器,而只能在其他武器众星捧月下才能出征时,它主宰战场的价值也自然消失无存。因此,人也好,技术也罢,不要盲目存在”大就是好“的错误思想,更不能无视客观规律,盲目吸收借款投资发展,那么最后等待的可能是非常灾难般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