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完《创造安娜》后的隔天我对影集的看法/字多!慎入!】

2022-02-14 18:06 作者:梅鎧炎的WeMedia  | 我要投稿


「这个世上的任何过犹不及,都不是件好事。」-出自我。

 

有!

有!!

有!!!

我曾有想过当记者,就常觉得某些新闻事件,呈现的太表面,明明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因果关系炼,但怎么就停在一个不痛不痒的境界,明明还可以挖下去?

或是…

想知道这个事件中被影响最深的人,后续的故事是什么?

这一切都出自于一股叫作:「为什么会这样?」的趋动力在作崇。

 

【Chapter One:Jessica Pressler】

《创造安娜》第一集/一开始的主戏是落在Anna Chlumsky所饰演的Vivian=现实世界中的Jessica Pressler。

Anna Chlumsky被我看成是:「你/妳在生活周遭一定会遇过的人,有点戏剧性人格,但不讨厌,而且生活不无趣,况且通常在他/她身上的事都很真实。」

所以Shonda Rhimes/制片高明的在她的主戏前头先放了些安娜的入狱概况,让观众先快速的review先进入状况,先吊一下观众的胃口之后,再派出这位“很像你/妳生活上会遇到的人”来带观众进入影集的好位子上,乖乖的坐等看戏。

也就是一个鲁蛇人生的开始…

「我待过冷宫的,所以很了Vivian这角色在想什么。」

这个冷宫没什么不好,是可以干到退休,但就像她这阿拉斯加冰原区一般,几个同事可能都是她2~3倍的年纪的老前辈了,人生的未来就是可以预计的那样。

也就是为何她执意要做到Anna Delvey的新闻,而不愿意做“大家都在做的ME TOO”,这个剧情桥段是她把自己的职场生涯全赌在Anna Delvey这事情上头,她不是没有后顾之忧而要的是“突破瓶颈”。

Vivian她在形态上也是个罪犯,也被标签化了,被贴上“专写假新闻的Vivian”。

《创造安娜》它的特色之一杜撰的成份没那么多,所以真实世界中的Jessica Pressler应该也是惹了点事。

而她还真的把她惹的事,写进了影集里。

只是她透过影集告诉大家,2014年她搞出的那条“一个叫Mohammed Islam的高中生,靠炒股赚了7200万美金,后来被踢爆是假的”,要以自己的视角告诉大家真相为何。

也透过Rachel在她之前率先批露了Anna Delvey而发出的新闻,是反射了“她透过影集来告诉大家事实是什么”也就是高级的自婊。

所以有部份写手会以她透过作品在漂白自己的方向进行撰文,也的确!有那么点嫌疑,但…我相信她了!相信Vivian=现实世界中的Jessica Pressler她所说的事。

非常喜欢…

在第九集(吧),她凭这条新闻拿到了她们公司近5年里最高的浏览率,全球400万次以上,然后她进主管办公室,一边主管天花乱坠的要再趁胜追击一边直属主管保罗的拍马屁,整个飘飘然,然后这些梦呓般的“声音愈来愈小”像狗屁般的根本不重要,也不懂这些人在自HIGH什么,这段很贴近现实。

「至少在那个当下,我没空去记录你/妳们的自我陶醉,我和这事的瓜葛可是我的下半辈子缠上了,它成为我的人生一部份,而且其余的事都变得其次再其次。」

所以这是层次的问题,其他人眼中都是Vivian打了场胜战,刚好我站队Vivian所以我也赢了,但在她的视角中可能没这么好善罢干休了。

Vivian打了场胜战

在屏幕外的你我也是鲁蛇的很,是不是也赢了呢?

如果答案:是。

那恭喜你/妳透过影集得到了慰藉。

 

【Chapter Two:Chase Sikorski?】

我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经历过BBS时期,所以我那时曾待过一间科技公司,老板也才大我一岁,当时的公司像座圣殿一般,在某商办的顶层,总部的挑高就有三层楼高,从整片整片的落地窗可以用上帝视角看着城市下的车和人都一点一点的像相素一般,有趣极了。

由于太过挑高所以任何的声音都会像加了echo,我每天上班都充满了斗志,似乎我的生活从另个层次进入了更高等的层次中,似高人一等…

当时我才不到25岁,后来也才知道这老板,不是标准版的富二代,应该是说家里有钱,但不是做那种很大事业的“标准版富二代”,而是从事中型零售(盘商),让老板去美国读书。

在读书时好玩和同学搞了个类似FB的网站,可要知道那时FB还没生出来呢。

结果老板和同学就把这个网站卖给了硅谷和华尔街,他个人分到了快二十亿新台币,好像没读完毕业,就回台做了LED面版的事业。

OH!对了!老板不是程序出身的,所以我不清楚在和同学合伙中他是什么样的角色和位子,但以结果论…平平是20几岁,人家拿了二十亿,而我在他手下做事…

Chase Sikorski才是真骗子,而且不觉得吗?

这影集也渐渐的更让“TED”成为一种具邪教气息的场域是笑话一场…

「不觉得TED充斥不少上对下般的洗脑,还有那些贩卖高知识“身份”的自我感觉良好,里头多的是诈骗和乱七八糟的思想输出,当然也有不少是的确有用,这不否认。但它的确是有心人仕好利用的管道。」

Anna我不清楚她在公关公司待多久,如果待的够久应该可以看到很多眼界大开的事,所以这两人是注定要相遇的,只是都各怀鬼胎而且不可能“负负得正”,你/妳站在Anna还不知道Chase是假有钱的情况下来看,就算哪天玩够了“Anna Delvey这个人设”,专心做自己的好,至少还有个Chase是有个依归的可靠,但是双方都上错了贼船。

不过Anna透过Chase是更清楚知道“科技和富人圈”是这么容易吸金、圈钱,而且只要经过适当的包装就能去贩卖本梦比,完全是另一个平行宇宙。

所以Chase Sikorski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引她进入了诈欺这个行业中。

或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这两人真的过着幸福而富到出油没烦恼的人生。

 

【Chapter Three:Elizabeth Holmes】

Elizabeth Holmes出现在最后一集,不过只是Vivian的2个主管在自我陶醉时的一个台词里。

 Elizabeth Holmes她的改编故事被Hulu卖下,预计也在今年的3月会上映。

在今年她的罪快被定下来,是4项成立的,而这每1项都是20年以上的牢要坐,所以不久就会由美国的大法官定出她要坐多久的牢,但无论是哪一种她的下半生都要在牢中渡过。

我不确定2022年是不是“诈骗/犯罪题材的元年”,但似乎这些故事都在这年里纷纷上映。

「不过我个人私心是想看“元宇宙+Meta崩盘的故事,题材”。」

聊太远,但是为何把Elizabeth Holmes写进来?

主要是…

Elizabeth Holmes、Chase Sikorski还有Anna Delvey的共同点是…

「没有基础真实的依据。血、梦、6000万欧元信托基金?笑话一场!」

这多少是住在华尔街的老恶魔们所设计的规则导致,太依据本梦比了,就是大胆的先把梦、先将未来规划做出来,然后再去逐一调整,哪怕是买空卖空。

Elizabeth Holmes的血…那台机器真造出来,估计也是一个世纪后的事了,、Chase Sikorski的梦境探测APP,其实FB就已经可以偷窃人们所有个人数据,为何还要多余的“梦境探测APP”?Anna Delvey先把6000万欧元生出来存在她真可以动用的银行账户再说吧!

但别以为这只是故事只是影集中会出现的人,我日常生活、生意场子中还真遇到不少类似的人,而且我怀疑这些人的精神领袖可能是Steve Jobs。

这些人都画错重点,虽然Steve Jobs有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本事,但初期可是…Steve Wozniak帮他造出第一、二代苹果计算机再让Steve Jobs去卖的。

是有个真实的商品再去追逐本梦比,也才能让Steve Jobs任性的化不可能为可能,而且那些关于商品层面修改的不可能,绝大部份是能够改善、做到的。

但这些骗子眼中似乎没有Steve Wozniak的存在,而Steve Jobs似能凭空变出APPLE,那为何我不能?

 

【Chapter Four:Anna Delvey】

Anna Delvey还是Anna Sorokin于《创造安娜》所呈现出来的数据剖析这人设…

1-       她是天生如此,我相信Jessica Pressler追到这段也就知道尽头是碰到了。

2-    Anna她活在自我的价值观中,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她大可以真装疯卖傻或再诓称自己有多重人格,好闪掉一切罪过,但她并没这么做。

3-    要在这个世界活下去还要有竞争力,你/妳必须自己争取还要不断地曝光被看到。

4-    她看过Chicago不论是电影版还是舞台剧版。

5-    Neff的用途不止于她能帮她开出各式VIP大门,而是Neff会是个导演,这对她有利。

6-    Rachel Williams只是她的魔术秀中的免女郎,用来转移焦点之外,还有附加功能就是让她更接近弄假成真,Rachel Williams=photographer=Vanity Fair也能=Anna Delvey。

7-    她病了,但这谁来定义?

 

她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在于她成长期的过往,她活在时尚杂志的世界中,而Anna Delvey的角色在那时已经打了很好的底子,而这个世界算是她能拥有的全部而且偶尔能和现实世界重迭一下下,没有什么逃不逃避现实的问题,而是你/妳们才是活在虚假里。

她看过Chicago,应该每个人都看过吧!只是有罪犯底的会认可,这世界就是一场秀,形象是重于一切的才是真道理。

所以Rachel Williams在现实世界中长得比Anna好看太多,而且又有令人称羡的工作,从她美美的IG来看也是透露这一股美式波西米亚的、好教养的、年轻的、知性的美,这才是Anna想要的。

所以Anna孤注一掷的那趟摩洛哥,用意是或许来个类似Kardashian的实境秀影像,如此这般的骚操作下就能接近她更想要的事物。

《创造安娜》在选角上,都能算上很1:1,但唯独Rachel这角色差异之大,所以在那段台词中安娜说Rachel比我好看自然得到更多的同情+关注时,应该不少观众在想“这什么?”

这或许是制片和Rachel Williams之间的关系和合约之故。

Anna Delvey她病了,只是这病了是由谁定义?

她?

你/妳?

我?

心理医生?

社会?

但重点是她自己不认为她病了,所以能拿她如何?

又或者身败名劣?

得了吧!Kim Kardashian都活得好好的,没多久Anna Delvey还能满血再战,所以哪天在TED上发表演说时,请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都是她努力挣来的,不是?

 


【看完《创造安娜》后的隔天我对影集的看法/字多!慎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