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八舰队计划·五〉纪伊级战列舰与第八号巡洋战舰(B65)

2022-01-09 19:28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最后六舰的幻想

在完成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计划后,马上开始新战列舰的设计是上策。所以,舰政本部很快开始次级战列舰的设计。

大概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得到了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BB-49)的情报。

造船方面得到这份情报之后,进行过相关计算。计算的结果是,在43000吨左右实现如此强大的防护是绝无可能的。但用兵方面对此并不放心,除非有确凿的情报将其否定。所以,用兵方面希望新战列舰拥有与之对抗的能力。

这份情报也给技术本部的人员造成了很大冲击。直到接近20年后设计大和之时,平贺让依旧回忆起在自己设计出比较满意的舰船之后,对岸的美国总能拿出更加强大的设计。

此外,还有关于英国采用三联装15吋炮和双联装18 吋炮,以及美国试制18吋炮并装备于三年造舰计划最后两舰的情报。

在此之后,技术本部便开始考虑如何与美国新战列舰对抗。针对最后6舰的设计,平贺让在1919年提出了《四联装炮塔说》。10月27日,作成13个方案的表格。

在这个时间点,战列舰长门和陆奥都处于建造过程,加贺级尚未开工,3月刚决定天城的方案。这时八八舰队尚有一半的舰船方案没有确定。

计划时的比较表(注:41cm为45倍,46cm为50倍)

方案解析

这13个方案中,A案是标准型,在天城的基础上强化了防护。水线长262.12米,排水量47600吨。主机出力152000马力,航速30节

B案则是4座三联装炮塔,水线长265.18米,排水量48200吨。出力153000马力,航速30节。

C案为3座双联装和2座三联装混装的5炮塔舰,水线长268.22米,排水量50000吨。出力156000马力,航速30节。

D案在A案的基础上增加一座双联装炮塔,总共6座,水线长272.27米,排水量达到了52700吨。出力160000马力,航速30节。

E案为3座四联装炮塔,水线长268.22米,排水量46600吨。出力150000马力,航速30节。

F案为2座双联装和2座四联装的4炮塔舰,水线长262.12米,排水量48400吨。出力154000马力,航速30节。

G案增加一座双联装炮塔,水线长272.27米,排水量58280吨。出力162000马力,航速30节。

H案为1座双联装和3座四联装,与G案同为14炮舰,但排水量减少到50700吨,水线长269.75米。出力158000马力,航速30节。

H案

I案则是补足4座四联装炮塔,但排水量也相应地增加到54000吨,水线长274.32米。出力165000马力,航速30节。

考虑到排水量的问题,J案的防护指标下降到加贺的水平并维持4座四联装炮塔,排水量减小4000吨,为50000吨,。可能是这种牺牲防护来换取火力,而且排水量还不小的设计并不现实,所以从J案开始便没有更详细的参数了。

从K案开始,搭载了火力更强的50倍46cm炮。K案的主炮布置最为经典,是4座双联装46cm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八八舰队最后4艘战巡(第八号舰型)。需要注意的是,K案并非就是八八舰队最后4舰,而是一个对照用的草案。

L案与前面相同,也是增加一座炮塔的产物,排水量56500吨。

M案为唯一的三联装46cm案,4座炮塔,排水量57200吨。

注意一下,这里的方案为平贺让个人关于四联装炮塔提案的附属文件。所以,这些方案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多联装炮塔的优势以及排水量试算,而非真正的正式设计(特别是6座双联装的D案和I案开始的设计,这些都属于对照案,从J案开始甚至没有详细计算)。从已有的史料来说,八八舰队最后2艘战列舰大概率采用的是12炮设计(3座四联装或4座三联装)。

布局图

船体

船体方面,13案沿用天城的平甲板设计。同时,由于采用多联装炮塔,部分方案总炮塔数相比天城有所减少。

同时为了满足高速,从现存的D案和H案配置图可以看出其较大的长宽比。同时,舰艏和舰艉也与天城一致。考虑到后来发现勺型艏凌波性的缺陷,在后续修改中很可能会在舰艏前部增设和赤城、加贺改航或者陆奥修改时类似的突出部分,以强化凌波性。

动力

虽然13案前面的大多数方案有具体的主机出力数值,但动力舱布置并未明确标出。而后面一些方案的动力布置则是完全不明。

目前明确的是,所有方案都追求30节高速。这个系列在火力、防护和航速三方面都有较高追求,足以见其激进性。

舾装

除了传统的七柱桅和三角后桅,现有的D案和H案图纸的烟囱也和天城一样采用后倾直立烟囱。从后来横须贺工厂绘制的天城图纸来看,对舰桥影响较小的合并式烟囱成为主流。如果13案进行详细设计,那么很可能在后续修改中也采用合并式烟囱。

13案均采用外形和天城基本一致的两枚平衡舵。

由于舰体中部空间比较充足,小艇全部布置在二号烟囱周围。

防御

作为战列舰,13案的防护是在加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与天城存在很多差别。

从上面的切断图可以看到,主装的倾斜角度恢复了较大的15°,厚度也增加到了305mm,防护效果大大提升。另外,可以发现主装高度也稍有增加,水平装甲成为平面。

为配合主装防护的提升,炮座也相应地增加到330mm。

水平装甲相比加贺增加0.5吋,达到114mm。

可能是由于宽度的增加,防水纵壁改为垂直设计,厚度增加到89mm。防御层和加贺同为4层。

另外,防御甲板和防水纵壁的连接方式与加贺相同。

兵装

1.主炮

根据平贺让的研究计算,多联装炮塔相比双联装重量更轻。最初,平贺让建议采用三联装炮塔。后来平贺让认为,三联装炮塔的炮数不能平分,必须分为一门和两门交替射击,导致炮战指挥上的混乱;同时,在总炮塔数为奇数时(都是三联装),每轮发射的炮弹总数不等,这在炮战指挥上是不利的;而且,三联装炮塔还将面临炮塔机构详细设计上的问题(由于三联装炮塔供弹机构需要分成三部分,所以迅速的弹药供给装置设计困难)。之后平贺遂支持四联装炮塔。

平贺让支持的四联装41cm炮塔

不过平贺让并非完全排斥三联装炮塔。在炮塔总数为偶数时,平贺让也是接受全三联装设计的(比如在对皇太子的演讲草稿中,平贺让就记录最后2艘战列舰可能采用三联装设计)。另外,考虑到30节高速舰的前部舰宽空间不够布置多联装炮塔的机构,可以考虑和双联装炮塔混装,以合理利用空间(典型代表就是上述部分设计和金刚代舰)。在其他很多国家的舰船上,多联装炮塔大多被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列克星敦早期设计除外),以降低重心。但为了合理利用吨位、缩减排水量与建造费,平贺让采用了与之相反的设计。

这时技术本部设计的四联装炮塔为两炮共鞍式设计。由于四炮可以均分为两部分,故弹药供给的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重量方面,双联装、三联装和四联装炮塔与装甲、弹药、水压筒的总重量分别是1860t、2340t、2780t,除以炮数之后的重量的比值是100:84:75。而代入主装305mm/15°、主水平114mm、航速30节的高速战列舰,6座双联装(D案)排水量为52700吨,4座三联装(B案)排水量为48200吨,3座四联装(E案)排水量为46600吨。可以看到,三联装和四联装舰在炮数相同时,相比双联装舰分别减少了4500吨和6100吨排水量。

但是海军内部依旧以保守势力居多,反对多联装化设计。他们认为,现有水压机能力不足,多联装炮塔两门炮射击之后难以复位,射速未必能长时间维持;而且多联装炮塔被炮弹击中后会一次性损失更多火力,特别是共鞍的四联装炮塔,炮鞍损坏会导致损失2门火力,所以在维持战斗力方面并不合适。

实际上,多联装炮塔在炮数相同的情况下,被弹面积也会显著减小。6座双联装、4座三联装和3座四联装的炮塔面积比值为100:75:61。可以发现,多联装炮塔的面积明显小于双联装,被击中的概率下降,这在弹药库防御上是有利的。

平贺让的结论是,如果要设计12门以上主炮的战列舰,那么四联装炮塔是首选。最终,平贺让作成了1座双联装和3座四联装炮塔的H案配置图,并大力支持这个方案。

直到后来在1924年给皇太子的演讲附图中,平贺让也依旧画出了H案的线图(下图白线的51000吨战列舰),这大概是平贺让最中意的设计。

除此之外,主炮采用方面也有新动向。除了从长门级开始就在使用的45倍41cm炮,技术本部还设计了新式的50倍41cm炮和50倍46cm炮。

另外,后部炮塔总数相比天城减少的方案并非采用长门式的背负布局,而是恢复了和金刚相同的后部弹药库中间布置轮机舱的方式(其实这和天城的三号、四号炮塔类似)。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将集中的弹药库分隔成两部分,减少损失(可以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来形容)。但从美国战列舰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弹药库的蒸汽管会导致弹药库高温,造成不利影响。这种设计风格大致延续到大正末期,于金刚代舰时期消失。

2.副兵装

副炮、高炮和鱼雷发射器方面,13案也维持在天城的水平,即16门14cm单装炮、4门12cm单装高炮和8具八年式水上鱼雷发射器。

鱼雷发射器的布置不明,不过可以推测和天城一致。

重量分配(H案)

舰体、舾装:11000吨/21.7%
防护:18074吨(装甲10432吨,螺栓90吨,背板55吨,防御板材7497吨)/35.6%
兵装:8349吨(火炮7714吨,鱼雷175吨,电器设备460吨)/16.5%
动力:5100吨/10%
燃料:1000吨/2.0%

各类装备:1080吨/2.1%

可以看到,H案的在排水量增加10000吨左右的情况下相比天城级反而减少了1000吨船体重量。节省下来的重量被用来强化防御,装甲占比达到了极高的35.6%。

二、金田私案

在平贺让提出《四联装炮塔说》之后的12月,金田秀太郎提出文件《平賀造船大佐ノ四連装砲塔艦ノ提案ニ就テ》。在这份文件中,金田少将表示同意平贺让的大体思路,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其中私案如下:

12门48cm炮 3座四联装炮塔

20门14cm炮,另有高炮若干

12具61cm鱼雷发射器

水线部装甲305mm

炮塔装甲305mm

主水平装甲127mm

防水纵壁102mm

航速30节

排水量57000吨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是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史料中第一次明确搭载48cm炮。

1927年前完成的设想

很显然,海军内部总体是希望强化新计划舰的。但考虑到日本制造军舰的主炮、装甲和主机的能力,军令部认为如果不统一八八舰队后续设计,可能很难在1927年完成八八舰队计划。如果能够成功统一设计,那么军舰的建造费用将能够持续下降,减小日本的财政负担,而且有机会缩短建造时间。

在1920年2月2日的文件《大正十六年迄ニ製艦ヲ完結セシムル方法ニ付覚》中,提到将来建造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4艘分别采用加贺和天城的大体设计。

在实际建造中,只要稍微增加宽度,线图和现场建造用的工具等就需要重新绘制。所以后续设计如果进行过多修改,会导致工程量的大幅增加。到此为止,加贺级和天城级为日本最先进的主力舰,所以新舰的基础设计也是来自这两级。

同时为了实现建造进度的加快,每艘战列舰约10000吨的材料将从国外订购。

虽说是大体套用原设计,但也有必要通过增大排水量以弥补原本的一些缺陷,实现合理的提升。最终,出现了加贺改型和天城改型两大设计。

一、加贺改型

(括号内为变更)

基本参数:宽31.09米(+0.6米),吃水9.6米(+0.229米),排水量41000吨(+1100吨)

兵装:5座双联装41cm炮,20门14cm单装炮,4门12cm单装高炮(推测)

防御:

垂直装甲:主装279mmVC/15°,高5.49米(水上3.66米,水上+0.0095米),后为12.7~31.8mm装甲,中甲板倾斜部76mm

水平装甲:露天甲板12.7~15.9mm,主水平121mm(+19mm),弹药库中甲板51mm(-12.7mm),轮机舱38.1mm,锅炉舱25.4mm(-12.7mm)

水下防护:4层防水纵壁,第二层防水纵壁厚76mm,第三层厚19mm(上部12.7mm),突出部顶部51mm(-15.9mm)

动力:航速26.25~26.5节

如果说天城的主装面对三年式穿甲弹的41cm炮防护效果和长门的主装差不多,那么加贺的主装防护效果则是远远超过长门的主装了(倾斜主装对大落角易碎的穿甲弹有奇效)。因此,加贺改型延续了11吋/15°主装,并适当将主水平装甲强化到121mm。由于水平装甲的增加,装甲重量大大增加。为了减小吃水的增加,宽度增加了0.6米;此外,部分装甲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削减(具体如上列举)。

吃水增加后,为了维持防护效果,采取了侧舷装甲上移的修改。与加贺相同,改型的侧舷装甲也是水下延伸1.83米。细致的读者应该发现了,加贺切断图的水平装甲是曲面的。加贺改型的主装向上增加0.0095米,补足了水上12英尺的高度,水平装甲也因此成为真正的平面。

加贺改型的其他方面不太明确,航速大致设定在26.25~26.5节。为了维持或者接近原设计的航速,主机出力也会适当增加。

此外,还有考虑加贺改型换装50倍41cm炮的计划。根据计算,换装10门50倍炮时排水量增加1000吨(也就是42000吨了),航速下降4节左右(疑似?原文件书写十分潦草)。如此一来,加贺改型便成为了低速战列舰,即使面对21节低速的战列舰也无法满足4节航速优势。

二、天城改型

对于已完成的天城级,平贺让对其防护相当满意。在面对大落角时易碎的穿甲弹时,天城级防护足以与长门为伍,加上更厚的水平装甲和大高度倾斜主装(长门还拥有一段9吋垂直上装,其效果和天城的10吋/12°主装差距很大),实际防护效果要优于长门。在拥有不错的防护的同时,天城级拥有30节的高航速。敏锐的平贺造船官很快就意识到了天城的重要价值,并准备将其战列舰化。这就是后来的纪伊级战列舰。

纪伊级(B64改/B65)

基本参数:水线长250.12米,垂线间长234.88米,公试水线宽31.06米,最大宽度32.49米,公试前后部吃水9.75米,常备排水量42600吨

兵装:5座双联装41cm炮,16门14cm单装炮,4门12cm单装高炮,8具61cm水上鱼雷发射器(搭载24枚八年式鱼雷),10座探照灯

航空:1架十式舰战(四号炮塔顶部滑行起飞)

小艇:12艘(包括2艘搭载45.7cm鱼雷的水雷艇)

动力:19座吕号舰本式锅炉(11座重油专烧,8座混烧),蒸汽温度饱和,压力19.3kg/cm²

4座技本式减速蒸汽轮机,出力131000马力,航速29.75节

4轴推动,每分钟210转,三叶推进器直径4.572米

搭载2500吨煤炭,3900吨重油,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舵:2枚平衡舵

发电机:3座300kW涡轮发电机,1座150kW柴油发电机

发电能力:1050kW/225V直流电

防御:

292mmVC/12°主装(高5.64米,水线下1.83米),117mm主水平装甲

横向防御隔壁:前部中甲板292mmVC,下甲板267mmVC;后部中甲板229mmVC,下甲板203~229mmVC

艉部次装甲带229mmVC/12°,次水平装甲102mm

舰艏水平装甲51-115mm

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70mm,水平部22~48mmHT。弹药库防护甲板倾斜部70mm,水平部51mm,垂直部38mm,底部25mm

司令塔:侧面279~356mm,顶部229mm,底部76mm,通信管51~102mm

水下防护:3层防御层(部分4层),防水纵壁73mm,双层底处51mm,突出部上端48mm

炮塔防护:炮座侧面305mmVC,向前后递减。炮塔装甲推测和加贺一致。

炮廓:38mm炮盾,19mm隔壁

鱼雷室25-38mmHT

操舵室:纵向中央隔壁32mmHT,水平装甲水平部32mm,倾斜部44mm

其它防护:烟道178-216mmVC。

纪伊的船体沿用天城的大部分设计,全面强化了防护,排水量增加1600吨。除了最大宽增加了21cm之外,纪伊的船体大致和天城一致。由于排水量增加,纪伊的吃水增加30.5cm,垂线间长增加17cm,水线宽增加12cm。

纪伊完成想象图

由于纪伊的动力系统和天城一致,所以航速降低了0.25节,但依然维持在比较高的29.75节。

防御方面,纪伊级在天城的基础上整体强化了防护。其中,主装、防御隔壁各增加38mm,炮座、司令塔、烟道装甲增加25mm,水平装甲强化到117mm,锅炉进气口装甲也有若干增加。强化防御之后的纪伊级防御水平达到了与加贺级同级别,甚至更优秀的水平(水平装甲更厚),而航速也维持在比较高的29.75节,成为了强大的高速战列舰。

相较于天城改型,加贺改型整体防护提升的部分并不明显,反而在面对情报中记载的公试24节、满载23节的43000吨战列舰(南达科他级错误情报)并没有足够的4节航速优势,所以推测整个计划也因此在竞争中失利。

主炮研究会

由于后续设计难以产生统一意见,所以海军内部在1920年春紧急召开主炮研究会。主炮研究会由军令部、造船、造兵、用兵方面的代表组成,以安保清种少将为首。

在经过商讨之后,主炮研究会针对几个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主炮研究会上主要商讨的部分方案

1.41cm?46cm?

首先,主炮研究会认为将来的主力舰应该采用至少10门46cm炮。

主炮研究会意识到日本的主力舰数量终究难以和其他列强相当,所以保持单舰对假想敌的优势是造舰上不变的原则。情报显示英国海军有装备18吋炮的意图(注:并非指暴怒),而假想敌美国也在试制18吋炮。所以有采用18吋炮的必要。

从主炮威力上来说,18吋炮对16吋炮有着明显的优势。

五年式50倍46cm炮(括号为50倍41cm炮的数据)

初速:850(850)m/s

弹重:1365(1000)kg

装药量:376(279)kg

最大膛压:30(30)kg/mm²

炮身重量:155(118)t

双联装50倍46cm炮塔
三联装50倍41cm炮塔

从对比表中可以看出,46cm炮的弹重是远高于41cm炮的。由于当时更加看重初速,五年式46cm炮的弹重低于九四式46cm炮(1365对1460),初速又高于大和计划时期的50倍炮(850对820)。另外五年式46cm炮虽然身管长大于九四式,但炮身重量更轻(155对165)。这与炮身设计差别有关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五年式(不考虑炮弹)就优于九四式。考虑到五年式48cm炮试射时暴露的炮尾强度问题,当时的长身管炮的炮身构造强度未必足够。

而且对比技术本部近期设计的50倍41cm和46cm炮,46cm炮的弹道性能也是优于41cm炮的,命中界的优势更大。

但根据试算,20000~25000米之间一个距离时46cm炮无法击穿343mm装甲,而41cm炮在15000米时尚且能够击穿。从当时设想的交战距离来看,41cm炮的穿深完全够用。

但主炮口径增大的代价就是主炮数的减少。为了满足炮战的需要,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炮数。从计算上来说,4座双联装46cm炮舰和三联装41cm炮舰的排水量基本相同。但日本海军认为炮数越多,在炮术方面的优势更大。相较于12炮舰一轮半齐射五六枚炮弹,8炮舰四枚炮弹相对不利。而且考虑到战斗的损害,8炮舰一轮半齐射的炮弹数会进一步减少。主炮研究会认为这种8门主炮的设计应该只能出现在金刚和长门这种过渡舰上,所以炮数应该达到10门及以上。

而且由于装药量的增加,给药上比较困难,46cm炮的射速相对41cm炮会有所下降。

再到制造方面。就每年的制造能力来说,吴海军工厂可以完成7座三联装41cm炮塔,而横须贺海军工厂可以完成2座。如果进行扩建,可以分别增加4座和2座,扩建时间3年。

而日本现有(1920年初)设备只能制造42倍46cm炮,扩建大约需要2年时间,花费80万日元。考虑到排水量和工作量的问题,搭载46cm炮比较困难。

最终,主炮研究会主张搭载12门41cm炮。

2.41cm炮塔布局的选择

对于主炮布局,有一部分人员支持5座双联装。考虑到此前计划舰均采用双联装炮塔,5座双联装舰在建造上是比较有利的。同时,相比三联装炮塔还有供弹的优势。

而主流观点还是多联装化。

先说一下平贺让支持的类似双联装的四联装炮塔。在船体方面,四联装炮塔是最节省排水量的。考虑到四联装炮塔可以均等分为两个部分,所以供弹机构设计比较容易。而且由于左右两炮采用共鞍设计,实际操作也和双联装炮塔类似,可以利用使用双联装炮塔的经验。相对的三联装炮塔供弹机构需要分成三部分,相比两部分的四联装炮塔的供弹设计更加复杂。

虽然三联装炮塔在炮术上有不利的情况,但装备的方位盘指挥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困难。

对于三联装和四联装,显然后者能够节省更多排水量。但考虑到布局问题,相比前1后2的四联装布局,前2后2的三联装布局的前部火力更强。所以从战斗发挥上来说,4座三联装炮塔布局更加合理。

而考虑到四联装炮塔制作上的困难,三联装炮塔相对而言也更加容易制作。

综合以上两条,4座三联装炮塔布局为最优解。

3.身管长?

根据情报,作为第一假想敌的美国已经开始采用50倍16吋炮。为了与之对抗,应当采用50倍炮。

4.防御

同时考虑到一战的经验,目前大多数战列舰对41cm炮的防御并不足够。所以,新舰需要进一步强化防护。

由于对46cm炮的防御需要大幅度增加装甲,所以这时的46cm炮搭载草案的防护指标同样是对41cm炮的

最终结论

在经过接近10次的会议之后,主炮研究会终于于9月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久的将来,海军主力将搭载10门及以上50倍46cm炮。因此,从现在开始应该制定采用46cm炮的方针,需要整备必要的设备。

二、由于目前计划中的新主力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则增加41cm炮的搭载数,最好建造搭载4座三联装炮塔的12门舰。身管长增加到50倍以强化炮力。

舰型决定

在1920年9月的大臣室会议上,第二年开工的2艘战列舰的方案被定为天城改型,即B65。比较特别的是,纪伊、尾张两舰在一个月之后的10月便得到舰名,并于11月9日分别临时编入吴镇守府和横须贺镇守府的舰籍。

根据预算表,最后4艘战列舰的单舰建造费为37248500日元,总计148994000日元。根据现有史料,实际上确定的只有前2艘战列舰的设计,即纪伊级。预算建造费并非实际所需建造费。

根据海军省年报中1920~1923年累计建造费支出的记录,纪伊为4930601日元(造兵935525日元),尾张为6752862日元(造兵2747458日元)。考虑到两舰尚未完工,所以以长门的情况来推测,完工时建造费大约为7000~8000万日元。

1921年10月12日,发布了纪伊、尾张两舰的制造训令。后来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两舰于1924年4月14日停工除籍。

第十一号战列舰

一、正式文件中的记载

与福井静夫4艘纪伊级的说法不同的是,八八舰队最后2艘战列舰的设计实际上是没有确定的。

在1924年演讲的草稿中,平贺让标注第11号舰型的主炮布局是4座三联装或3座四联装。所以如果在日本造船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新战列舰很可能会采用这两种设计之一(当然三联装可能性更大,原因如前文)。

第11号战列舰(50倍41cm炮搭载状态)

这部分可以参考此前关于最后6舰提案中的B案和E案。另外根据当时的研究,推测有可能有以下变更:

主炮

当41cm炮的身管长从45倍增加到50倍时,射程从33000米增加到33700米,初速从780m/s增加到850m/s,穿深大约可以增加一到二成。

同时根据情报,第一假想敌美国的新主力舰也将采用50倍16吋炮。所以第11号舰很有可能会采用新式的50倍41cm炮,而非此前的45倍。

副炮

在1921年,战列舰长门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单装炮廓的炮架和炮盾构造存在问题。而且由于炮廓的俯仰、旋转和装填都依赖人力操作,其射速难以维持,所以副炮用方位盘的装备实际上存在问题。

对此,长门炮术科记录如下:

近期可能会采用双联装副炮,这将是装备方位盘及相关装置的好机会。

这个时期确实有双联装14cm炮的计划,包括用于中甲板和露天甲板的两种设计。其中,当时计划的5600吨中型巡洋舰将采用炮罩的设计。

不过采用双联装副炮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直到提出第八号舰要领时平贺让依旧保持主炮以下的兵装和纪伊级一致。而到了大正末期的第一个条约战列舰方案,也就是将来主力舰时,也没完全确定采用机械化的炮塔式副炮。

最终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第11号舰也没有进行详细设计。

二、平贺让的私案

根据平贺让所作的《军舰设计》中记载八八舰队要目,11号舰如下:

第11号舰(私案)

排水量:48000吨

航速:2?节

兵装:5座双联装46cm炮

这个私案的船体可能和K案差不多,但尝试搭载了主炮研究会希望的10门46cm炮。作为代价,航速会有所下降,具体情况不明。

由于这个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平贺让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计算。

三、建造计划

根据八八舰队预算,第11、12号战列舰的建造费均为372845000日元。但与纪伊、尾张的情况相同,这个数据并非实际的建造费,而是拨款数据。

由于设计尚未完成,所以在签订海军条约之前两舰的建造命令尚未发出,自然也没有确定建造场地。虽然两舰没有正式命名,不过有资料显示其预定舰名可能是骏河、近江。

终极巨舰:第八号巡洋戦艦

除了实际建成的长门级,八八舰队计划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最后4艘巨舰。接下来将结合现有史料对该级进行分析。

一、正式文件中的记述

在决定纪伊级方案不久的9月4日,平贺让便在文件《大正10年度建造二着手予定ノ戦艦型ノ件》中提到八八舰队最后4舰采用18吋炮的计划。

1921年2月11日,数据则具体到排水量47500吨、8门18吋炮、航速30节。

而在6月11日,主要针对节省建造费的夕张级轻巡的文件《新艦型ニ就テ》末尾,平贺让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领:

本型除了搭载8门45倍18吋炮外,其他(指兵装方面)和纪伊级相同

一、航速 29~30节

二、防御力

侧舷防御 战斗距离12000米防御16吋炮弹(不得已15000米)

甲板防御 战斗距离20000米防御16吋炮弹(不得已18000米)

炮塔防御 和侧舷防御相同

水下防御 抵抗200kg装药(鱼雷)

三、续航力 14节-8000海里

四、混烧锅炉出力 以纪伊级为准

船体

船体设计方面,推测和13案基本一致。为了实现这些指标,排水量可能会达到49000吨。考虑到经济性,平贺让可以接受适当降低航速指标,将排水量向47500吨靠近。

同时考虑到建造费问题,平贺让建议建造新式的夕张级轻巡来节省建造费,节省下来的建造费分配给八八舰队主力舰建造。

兵装

在这份文件中,平贺让也意识到了46cm炮开发的困难。但考虑到大口径化的趋势以及41cm炮面对厚重装甲的无力(比如情报中的16吋主装),是有必要克服困难实现搭载46cm炮的。

相较于K案,新要领的主炮身管长度缩短到45倍。考虑到日本现有设备的因素,选择50倍46cm炮显然会花费很长时间来试制和生产。另外为了控制排水量,选用身管稍短的45倍也是有利的(45倍46cm炮的炮身和炮塔重量都要轻于50倍)。

主炮布局方面,考虑到此前13案炮塔中间布置轮机舱的风格,第8号舰也极有可能采用相同的设计。

接下来假设一下日本46cm炮生产情况。

如果从1921年开始扩建生产设备,那么扩建完成之时便是1923年。试制时间大约是4年,在1927年完成。由于各舰将要在1928~29年完成,短时间内生产如此数目的46cm炮将是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搭载重量接近的三联装41cm炮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而原本预定的46cm炮,则由下一期战列舰搭载。

CG作品

由于主炮以下兵装和纪伊一致,所以这里不在叙述。

防御

从现有情报来看,美国新战列舰南达科他级将搭载12门50倍406mm炮。考虑到这个原因,第8号舰的防护能够在交战距离抵抗406mm炮弹即可。

H案切断

由此可以推测防护设计应该和之前提出的13案一致。

动力

从要领来看,第8号舰依旧带有混烧锅炉,而且混烧锅炉布置在2个锅炉室内。此外,动力设计就全然不明了。不过可以推测,第8号舰将搭载8座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4轴推动。

航速设定为29~30节。如果有必要,可以稍微航速来控制排水量。

续航力方面,与纪伊同为14节-8000海里。

二、平贺让的私案

与第11号舰的私案相同,第8号舰的私案同样出自《军舰设计》。

第8号舰(私案)

排水量:46000吨

兵装:3座双联装46cm炮

航速:37节


第11号舰私案追求的是火力,而第8号舰私案则追求的是航速。私案航速达到了惊人的37节,与当时的驱逐舰非常接近。

可以由此推测,这个私案至少需要3~4根直立烟囱排烟。上图为3直立烟囱排烟设计(当然已经合并了前2根烟囱)。

在实现高航速时,火力也削减至6门。这也是当时海军主流所无法接受的。

三、对第8号舰真实情况的分析

一直以来,流传的关于八八舰队最后4艘战巡的信息均来自福井静夫的作品。

福井静夫画作,目前最常见的第8号舰配图

第8号舰(福井静夫推测)

基本参数:公试水线长274.32(或277.37)米,垂线间长259.08米,宽31米,吃水9.75米,常备排水量47500吨

兵装:4座双联装46cm炮,16门14cm单装炮,4门12cm单装高炮

防御:330mm主装,127mm主水平

动力:4座技本式减速蒸汽轮机,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若干,出力150000马力,航速30节

可以看出,福井静夫的推测整体上和现有资料高度吻合(除了防护)。这方面需要给予肯定。

不过福井静夫作为新一代造船人员,显然对老一代的八八舰队末期设计风格不那么熟悉。

首先,以比较接近第8号舰的13案作为基础来分析。当时后部的两座炮塔中间往往会选择布置轮机舱(见H案配置图),这与福井静夫推测的布局不同。然后,福井静夫认为第8号舰会全部采用重油专烧锅炉。实际上考虑到日本燃料来源有限,造船方面还是会选择以煤炭作为一部分燃料,以应对开战之后重油匮乏的情况(后来在改造中才进行修改,全部采用专烧锅炉)。另外考虑到多方面问题,其防御指标仅仅是对41cm炮,所以主装甲带厚度应该和13案同为305mm。

根据wiki条目的注释,福井静夫著作集的《世界戦艦物語》上有更加详细的数据,甚至高炮也变成了4座双联装12cm炮。而福井静夫的《日本の軍艦》末尾附表中标注的依旧是单装12cm炮,这说明福井静夫有多个猜想。

不过由于福井静夫当时作出猜想时的史料基础并不充足,所以数据需要谨慎参考。

此外,navweaps上面关于五年式46cm炮的词条认为这款50倍46cm炮是第8号舰的主炮。上文已经提到,K案的主炮确实是50倍炮。但K案仅仅是早期的对照案,而非最终设计。而在属于最终设计的要领中,平贺让已经明确标注采用45倍炮。所以,认定五年式是第8号舰的主炮仅仅是因为平贺让纪念站上有关于这款炮的各种资料,而没有可靠的根据。

而且考虑到日本可能无法完成足量46cm炮的生产,所以采用三联装41cm炮也是有可能的。为了尽可能强化火力,采用50倍炮的可能性更大。

研究者石桥孝夫绘制的线图:

石桥孝夫绘制的第8号舰线图。此图相比福井静夫的图更为接近史实,但舰桥细节上尚有不足。

本人修正之后的图如下: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推测第8号舰设计完成的姿态(部分数据有参考B案)。

基本参数:长265米(或更长),排水量47500~49000吨

兵装:4座45倍双联装46cm炮(或者50倍三联装41cm炮),16门单装14cm炮,4门单装12cm高炮,8具八年式水上鱼雷发射器(搭载八年式鱼雷24枚)

防御:305mm/15°主装,127mm水平装甲,炮座330mm,89mm防水纵壁

动力:4座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专烧和混烧锅炉若干,出力153000马力(或更大),航速29~30节

续航:14节-8000海里

第8号舰?第13号舰?

可能有读者看到标题就已经迷惑了:什么是第8号巡洋戦艦?从我的经历来看,确实有必要理清一下两者的关系。

由于福井静夫将八八舰队最后4艘战巡称为第13号舰型,这个名称也随着其著作的流传而广为人知。福井静夫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最后4艘战巡在八八舰队的16艘主力舰中的排名是13~16号。这在《日本の軍艦》附表中可以确定。

实际上,日本海军官方的暂定名称是「第八号巡洋戦艦」。这个暂定名的排序推测是紧接着暂定为「第三号装甲巡洋舰」的雾岛号(雾岛不是第四号的原因,在于此前的金刚、比叡叫的伊号和卯号装巡,而「第二号装巡」榛名继「第一号装巡」伊吹而来的),到八八舰队最后4艘战巡时为8~11号舰。所以,这才是其正式的名称。

四、建造计划

第8号舰的拨款为每艘37424800日元。根据每吨1800日元来推测,第8号舰完工时的建造费大约为8550万日元。

由于平贺让提出要领之时距离华盛顿会议召开仅有一个月时间,短时间内完全不可能完成新设计。所以在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时第8号舰也处在尚未定案的状态,没有发布建造训令。

在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的1922年2月5日,日本正式向造船厂发布停止建造的命令。根据当时的规定,日本选择天城、赤城两舰改造航母,其余各舰全部解体。至此,八八舰队计划彻底终止,日本主力舰建造暂告一段落。

〈八八舰队计划·五〉纪伊级战列舰与第八号巡洋战舰(B6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