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于旧时代末,匿于新时代初——欧文蜥科小传,

2020-10-18 21:26 作者:酸色黑樱桃  | 我要投稿

  在二叠纪晚期的吴家坪期,欧文蜥科作为前棱蜥超科大家族的其中一个演化支登上了舞台,它们体型很小,最大个体的最大头骨长度也不过才5厘米,演化出来的物种多样性也远远不如另一个前棱蜥科,但是它们仍坚守着自己的生态位,直到。。。那场旷世的大灭绝。

欧文蜥科(a)的演化物种,黑色方框表示存活时间(各阶层分界线已过时,请自行忽略)

    不难看出,二叠纪大灭绝及其造成的一系列后续影响让欧文蜥科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剩下的前朝遗老也只得夹缝中求生存。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乐观的一面,反过来说,欧文蜥科最后几只独苗面对天翻地覆的变化仍然活了下来并一直坚持到了卡尼期早期(一说拉丁期晚期)最终灭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欧文蜥科活到中三叠纪的种类只有两种,但是在副爬如残烛般摇曳的中晚三叠纪,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不容易了。

 欧文蜥科体型小,但身体粗壮,肱骨没有内上踝孔,后额骨大,使眶后骨和顶骨不相互接触;上颞骨大,使得头部宽广。这些共同特征将他们独立一科。

  在欧文蜥科里,体型最大的当属坎德拉里蜥(Candelaria),标本UFSM 11076正是up主上文中提到的5厘米头骨,而最小的个体头骨也有3.9厘米。在坎德拉里蜥面前,2.5厘米头骨的鲁胡胡蜥(Ruhuhuaria),3.4厘米头骨的鲁比奇欧文蜥(Owenetta rubidgei)就都稍显逊色了。

坎德拉里蜥头骨重建图,比例尺为1厘米

  坎德拉里蜥的前颌骨有五颗锥形牙齿,这些牙齿比上颌骨最前方的绝大多数牙齿要长,上颌牙21—23颗,与二叠纪的副爬行动物(锯齿龙类除外)相比要少;外鼻向后扩张占鼻长的一半,这个特征在欧文蜥科的巴拉龙(Barasaurus)和欧文蜥上也能看到。

 坎德拉里蜥的下颌骨还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因为所有标本的下颌骨都与头骨紧紧相连在一起,下颌牙齿的数量应该与上缘齿列数量相当。

  坎德拉里蜥的发现将欧文蜥科的生存时间扩大到了晚三叠纪,同时也将将欧文蜥科的生存范围扩展到了巴西(坎德拉里蜥发现于巴西的圣玛利亚组地层)。而up个人认为,坎德拉里蜥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欧文蜥属的两个种:鲁比奇欧文蜥和金戈伦欧文蜥(O.kitchingorun)。

  鲁比奇欧文蜥生活在晚二叠纪的吴家坪期到二叠纪大灭绝前后,金戈伦欧文蜥生活在早三叠纪的印度期—奥伦尼克期。根据科学家对欧文蜥科成员的系统发育分析,金戈伦欧文蜥在分类上比鲁比奇欧文蜥更接近坎德拉里蜥;在结构上,金戈伦欧文蜥的后顶骨更小,上颌骨牙齿更少,一般不超过20颗且一部分牙齿呈犬齿型。

鲁比奇欧文蜥的头骨,该标本重建后顶骨较模糊
金戈伦欧文蜥的头骨可以清楚的看到后顶骨(pp)

    对于欧文蜥属两个种的问题,科学家们也是持不同的意见,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现在的欧文蜥属是多系群,金戈伦欧文蜥应该单独成属,一个演化关系更接近坎德拉里蜥的属。

  总体来说,欧文蜥属与其他欧文蜥科的差距在于上颞骨的后端有凹陷,顶骨环绕松果体的部分也有凹陷。欧文蜥也曾经被划入夜守龙科,但是最终并留在了前棱蜥超科并与其它近亲建立欧文蜥科。

  鲁胡胡蜥(Ruhuhuaria)是除坎德拉里蜥外第二个存活到中三叠纪的欧文蜥科成员,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曼达组,中三叠纪安尼期,正模CAMZM T997是一个不完整且破碎不堪的头骨。这个头骨自从1933年被发现后就一直躺在博物馆的抽屉里吃灰。。。直到2008年被工作人员发现,然后五年后的2013年,它终于得到了命名和描述论文(鲁胡胡蜥内心话:“等的👴花都谢了。”)。

鲁胡胡蜥的保留化石四视图(从上到下:背侧 腹侧,右侧,左侧)

  基于前棱蜥超科在二叠纪和三叠纪极其广泛的分布,鲁胡胡蜥出现在坦桑尼亚并不意外,而根据研究,曼达组可能还会出土其它许多的副爬行动物化石。 

  巴拉龙(Barasaurus)生存于晚二叠纪到早三叠纪的马达加斯加,正模标本MNHN P1是一具相当完整的骨骼,除此之外巴拉龙还有很多其它个体。

巴拉龙的前肢化石(来自PUMNH GX.99)

  巴拉龙的胫骨与腓骨长度大致相似,它也是唯二拥有第五远端跗骨的副爬行动物(另一个是米勒古蜥科的布鲁姆蜥Broomia),指骨比例为2:3:4:5:5。融合的距骨表明:它是前棱蜥超科的成员。

 啮齿蜥(Saurodectes)与鲁比奇欧文蜥一样,发现于南非的水龙兽组合带,它生存于早三叠纪的奥伦尼克期,正模标本BP/1/6025是一部分头骨和破碎的部分颅后。

啮齿蜥的骨骼保留部分

  啮齿蜥颈椎的椎弓将它与金戈伦欧文蜥区别开来(鲁比奇欧文蜥无颅后部分保留),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演化关系来看它与鲁比奇欧文蜥和下面要讲到的巴拉龙(Barasaurus)关系最为密切,这也是科学家认为金戈伦欧文蜥应该建立新属的原因之一,而且它很有可能是活过了二叠纪大灭绝的物种,所以科学家们也推测啮齿蜥的鲁比奇欧文蜥和巴拉龙的姊妹演化支。除此之外,啮齿蜥的建属论文里也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二叠纪大灭绝对前棱蜥超科的影响极其小,不少的物种安全的活过了大灭绝并且来到了三叠纪。

 欧文蜥科庄丽的生存史诗似乎告诉我们:它们虽然是旧时代的“老人” ,但是他们的老骨头还没有老到完全失去生存的资格:鲁胡胡蜥匿形于曼达组主龙的地盘,坎德拉里蜥在圣玛利亚的大地上寻食以果腹,金戈伦欧文蜥于水龙兽组合带艰难生存......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是一部雄伟壮丽的史诗,就算它们早已烟消云散,后来者也会接替他们继续生存。这些前朝遗老穿越了漫长的岁月, 来到了现代,给科学家带来一个又一个关于进化的故事。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攀缘的井蛙,学术论文

生于旧时代末,匿于新时代初——欧文蜥科小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