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限制性信念侵蚀,请守住最后的界限
和A出去玩,真的让我觉得负担远比快乐多,A有各种限制性信念: “我做事必须要有规划” “我必须要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吃健康的食物,多运动” “我要控制自己不焦虑,控制自己的睡眠” “大口吃东西不雅,边走边吃东西不雅”等等,自己把自己圈禁起来 这是她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怎么过都和我无关,我也不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涉对方。我虽然想去纠正她,但也严守住自己的边界,尽量不去干涉别人的人生。除非她主动提出要我帮忙。 但是总爱控制自己的人,要想不去控制别人,真的要有所觉察才行。有很多限制性信念且没有觉察的人,对给别人添的麻烦丝毫不问,充耳不闻。因为她并非是在关系里活着,而是演一个人的独角戏。 比如和A一起去公园散步,途中她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不停地叨叨各种植物的名字、功效、相关诗句等各种知识。因为她脑海中的信念是“学习知识很好”,而对我表达自己有点烦、想清静一下的感受毫不关心。并试图用头脑中的知识告诉我“这样可以陶冶情操(这是对的)”。但这是两个层面:道德层面和感受层面。明明道理是为了维护感受而生的,现在却反客为主,脑子里塞了大量别人的知识,却没有自己的体验。有些人可能头脑中认同对方的正确性,但因为感觉不舒服而想逃离。
一
请问你能否忆起童年的时候,自己专注地看一朵花、一片叶子的情形?那时候是否是心澄明净,只是静静地看,不加如何评判,没有任何想法? 而你现在如果再看它们,是否不由自主浮现:这株植物叫什么名字等等的相关知识?你和事物之间的联结被知识所隔断。去体验,而不是透过大量的文字认识它们。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不能使用工具,不能学习知识。只是要经由自己的体验,这样才是灵活自主的,才是良智。如果随着你学习的知识越多,反而越干扰生活,那真的需要深思。
二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当我看到桌子上有垃圾,我没有任何想法,想丢的时候顺手丢一下。而不是我脑海中首先出现:收拾桌子是对的(我们要勤劳、我们要爱干净、我们要爱护环境等等),然后才去做。当桌子上有垃圾别人却不丢,我就觉得对方素质真低。当自己看到有垃圾却不丢,就会担心别人是不是觉得我素质低。 这就是被恐惧所驱策,而非出自和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心。我们用人为代替了自然。
三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自己允许的。
A对自己的各方面控制居多,也忍不住侵犯别人的界限,但能说此事我丝毫责任都没有吗?我是一个很难守住自己边界的人,只能一次次压抑自己的不满,直到不满累积到了极点,我才会断然放手,不给双方任何机会。而我难以守住边界的特性,也自然就勾引出对方想侵犯边界的那一面。就像一个总压抑愤怒的人,他的能量场很容易触发别人的愤怒,而自己只能抱怨:为什么冲突总发生在我身上。 四
这件事的后续是A发信息找我,而我痛苦于不知如何面对此等困局,所以没回她。但想想还是坦白:我正纠结于该如何面对我们之间的问题。 她的答复是:你说说问题吧,我乐意分析。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皆大欢喜,既然对方配合,那挺好的啊。 可我却因为她的态度,更感前途渺茫。因为她回应得太干脆、太轻松了。 举个例子:来访者告诉精神分析师,自己感觉很焦虑。分析师告诉来访者自己的猜测,可能是对性的压抑。 一部分来访者听到这个解释,会看似态度很好地赞同:对,你说得有道理。这样的人只是听了个解释,实际上并没有进入他的心里。但他本人可能觉得很无辜,我确实相信你的说法啊。 另一部分来访者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我焦虑和性有什么关系?太扯了吧!反应越大,说明对他产生的影响越大。意识上越否认,潜意识里越认同。 而我和A说,我们之间出现了矛盾时,她就让我感受到了第一种情况。在面对我说的友谊问题时,A似乎没有自己任何的担忧、任何的纠结犹豫,只剩自己理性的头脑。像局外人一样告诉我:我乐意分析。这样的人反而难以走进其心中,因为她的心门是紧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