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昆曲探骊后附数则杂谈
三五年前,江苏戏校高慰伯老师曾来宿舍,问我:汤义仍《世丹亭·寻梦》折【尹令】中有“哈哈生生抱有去眼”一句,这“哈哈”两字究竟是笑声还是曲文?如果是笑声,如何“哈哈生生”联在一起,也是个不好解释的累句?当时无书可查。事后,我买到钱南扬先生校点的《玉茗四梦注释本》。根据注释云,同时有六个本子,有一个本子注明“哈哈”或作“恰恰”。然而“恰恰生生”连在一起,也还是费解的。几十年来,热爱汤若士《牡丹亭》却不知道在演出《寻梦·【尹令】》末句“哈哈生生抱咱去眠”时,是怎样处理这个笑声的? 细按【尹令】全文云: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只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生就个书生,哈哈生生抱咱去眠。 后来查《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仙吕宫正曲共收《太平图》、《拜月亭》及《牡丹亭》三例。末句俱是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用韵和板眼亦俱同。其中《牡丹亭》“哈哈生生抱咱去眠”一句内的“咱”字是衬字,不是曲内正文。“哈哈”两字的谱法,俱属阳入声或上声的谱法,并占有板位,则是七字句的正文,而不是衬字。是亦明·凌漾初《谭曲杂劄》所谓“才足以逞,而律实未谙”也欤?近人歌此曲,多以名人名著,不敢妄议,亦姑妄歌之、姑且听之而已。 根据曲牌,这里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个七字句,其中“咱”是衬字,不在数内。而且句首这个字,还应该是阳声字,方合原谱。就是说“哈哈”与“恰恰”都不合用,需要别事一个阳声字来叠用才是。因此就只有换“陌陌生生抱去眠”(仍还它一个衬字)才行。查《辞源》续编,阜部六画云:陌路,道路中不相识之人也。又《康熙字典》戌中六画:陌,莫白切。市口街也。就是说“陌陌生生”本来就是一个成语,四方之人都能懂得。用“陌陌生生”来替代“哈哈生生”或者“恰恰生生”是比较合理的。 又,近闻剧院排演《牡丹亭》后卷《写真》、《玩真》以及《幽媾》等等。此等剧目一演再演,有何意义?徒使人疑虑昆曲只是郎情女爱,载舞载歌。不知犹有雌木兰替父从军,狂鼓吏渔阳三弄。即不然,也还有周遇吉别母乱箭,杨椒山写本斩杨。其中周母的一大篇训话,杨氏祖先的半夜显灵,直使台上台下毛发森然,全场呜咽。又有宗泽交印、岳母刺字,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亦且使老生老旦于此出一头地,有何不可? 尤可怪者,戏校男尤可怪者,戏校男女同学,到校一开始即教练武功,跌打翻滚,样样精通。并不是不用武戏,而且开课第一出,就排演了元人吴昌龄的《孙悟空借芭蕉扇》,直到60年代中期,还不断公演。何以一到剧院,便自撤演?即使上峰无知,何妨毛遂自荐,而且缩头缩脚、畏首畏尾,至于此极。是诚可笑,亦复可怜矣。 昆曲自明迄令,传奇杂剧,何啻数百千种。解放前夕,尚有董康、叶恭绰诸先生以及上海刘家等精印曲本,免费赠人。岂有缺书短本如今日者!岂明兴以来四百余载,文风曲运之合该夭折,如此其不得免乎? (201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宋衡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