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
抠搜的我终于为中国电影界的崛起贡献了今年第一张电影票。对,没错,就是近期很火的《人生大事》。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穿着那印着一整个花园的衬衫和大裤衩在武汉老区小巷晃悠的形象完美的诠释了我对街边二溜子的刻板印象,没有人会质疑这部电影里演员的演技,不满更多地体现在对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硬塞”的剧情上。和其他吐槽这部电影后三十分钟剧情的观影者一样,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亲妈会突然出现,为什么三妹不与任何人商量就把睡着的小文送走,为什么要出现雨夜穿着拖鞋在大街上追出租车这样的情节设置。在我想像其他观影者一样说剧情的后三十分钟是狗尾续貂时,我突然想起以前听人说过的一句话,人家专业做这个的会比你这个平平无奇的小脑袋瓜想的少吗?可能是你还没有看清楚真相罢了。
于是,我尝试去理解剧情设置亲妈突然的出现的原因,但是我发现我平平无奇的小脑袋瓜理解不了...。亲妈出现与否都不会影响三妹从最开始对从事殡仪行业的厌恶到最终接纳并寻找到这个行业的意义这条故事主线的叙述,反而是亲妈出现后那经典流水线般的剧情使得观影者的体验打了折扣。抛开亲妈的出现不说,我又尝试去理解三妹在不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就偷摸把睡着的小文送给她亲妈背后的原因。我尝试把自己代入三妹的角色,去理解他的行为,发现也不是不能理解。三妹素来不是个爱与人商量的性子,颇有种啥事都自己扛的风格。许是知道将小文亲妈要接小文走的情况告知他们也不会获得同意反而会大闹一场,许是三妹心中认定血缘关系比因缘交错形成的情谊要牢靠得多,反正最后都是要把小文交还给她亲妈的,在小文睡着时由亲妈接走比在她清醒时说清楚情况再接走要简单得多,而三妹让小文多次背诵上天堂的信息也是为了预防小文以后在亲妈那过得不好给小文和三妹自己留下的后路。虽然为三妹的行为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说得通的解释,但是雨夜追车真的有点被尬到。可能我是一个习惯站在原地送别的人,所以对于情感浓度表现得这么强烈和戏剧的故事情节难以接受。看到三妹在大雨中狂奔的身影总让我不自觉的联想起以前陪奶奶一起看的一部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里面王宝钏穿着绣花鞋在坎坷的小路上追送骑着马车走的薛平贵的场景,现在回想依旧尴尬得我脚趾抠地。我能理解那种情谊深厚的两人不舍分离的浓烈情感需要通过某种外放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但是除了两脚开马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不得不说三妹与小文的情感故事线让我的眼睛出了不少水。人间可能就是这么奇妙,会遇到一个和你一样浑身充满棱角,但又像齿轮那样契合的人,虽然相处的过程会有不少摩擦但运转得依旧流畅。我想小文和三妹就是这样的一对齿轮。毫无疑问三妹与小文的父女情是一场双向救赎,但二人是为了救赎才出现,还是彼此的出现成了救赎,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这世间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只能是小文的三妹,和只能是三妹的小文。
最后说一说影片中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吧。一个是三妹将自己父亲的骨灰放进烟花桶燃放的片段。而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一片段呢,就不得不提到老父亲给三妹的遗书,老父亲在遗书中要求:不要传统的处理骨灰的方式,你要是想不到处理我骨灰的好办法我就呆在这盒里头不出去。姐姐随口一句,父亲要求不能埋在土里,难不成还能送上天啊。于是三妹给老父亲送上了天。老父亲给三妹出的难题就这样被三妹给解决了,有点脱离俗常,有点顺理成章。当看到三妹父亲的骨灰伴随着烟花在夜幕中绽开的那刻,我脑海中出现了“死如烟花般绚烂”这几个字(PS:很抱歉改动了泰戈尔的著名诗句),甚至感觉到了一种美。我为什么又会觉得这个场景是美的?是单纯的看到烟花绽放很好看么?还是其它,我不知道。但当老人的骨灰伴着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时刻我联想到了小孩涂画星星的场景,前者寂灭,后者永恒,但都殊途同归。可能人对于blingbling的东西有种莫名的好感,比如夜空的星星,和绽放的烟花,于是通过告诉小孩人死了变成天上的星星或者就像燃烧后又寂灭的烟花来弱化人对死亡的恐惧。
另一个场景是影片结束时小文、三妹及其两位朋友兼合伙人和小文的亲妈五人啃着桃子仰望星空的画面。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一场景是美的,大概是因为这一幕象征着某种圆满。三妹实现了从对从事殡葬行业的厌恶到接纳并找到这一行业的意义的转变,故事的叙述主线形成了闭环,五人在上天堂的门前仰望星空则象征着故事闭环的圆满结束,而我又是一个喜欢大圆满结局的人,所以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受到某种美感也不觉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