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医游记

前两天L觉得身体不适,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当即在线预约挂了鼓楼医院的专家号,请了半天假陪她去看诊。
第一次去鼓楼医院本部,鼓楼站1号口出来便是,轨道交通相当方便。天上飘下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皮肤上都没什么感觉,阳光完全被灰蒙蒙的云层遮掩住,看样子一时半会也不会放晴了,人也跟着打不起精神来。
高耸笔挺,线条坚硬的建筑主体,像一座不容撼动的巨大方形堡垒,听说这座闹市中的“疗养花园”由Lemanarc SA瑞士联盟设计建成,考虑到病患们需要一个安静且半封闭式的空间,这样的外型自然也无可厚非,无论采用乳白色磨砂玻璃将阳光过滤得更为柔和的外墙,还是针对南京地区夏季闷热气候设置立面侧向通风,降低能耗的设计语言都可圈可点。旁边一些上了年纪的古旧建筑一经比较,顿时便显得黯淡无光了。
医院各大门入口处都做了封闭式的安检管理,不仅需要双码还得核验才能通过。安检人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态度像扭蛋机那样随机,完全看人群的智能机操作水平,L第二天自己独自去做彩超的时候正好碰见工作人员对着一位笨拙操作着智能机的老太破口大骂。
两点钟各诊室陆陆续续开始营业,候诊区早已经座无虚席,各式各样的人群因为等待了太久像期末没考及格,刚领完成绩报告单的小学生那样无精打采地坐着,有的手机大声外放刷着抖音;有的佝偻着背,快速在屏幕上搓动手指打游戏;有的依偎在爱人的肩上昏昏欲睡,小声窃谈着什么;也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干,干巴巴地坐着,像一具铜像,眼神游离注视着一片虚无。可怜的人们只能通过苦苦等待的方式来换取那几分钟的看诊时间,无论身体欠恙成什么样子,在冰冷的叫号系统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他们大多焦虑不安,或抖动着双腿,或交替地翘着二郎腿,不断地在那方不大的椅面上更换着自己坐姿,哪怕只是将屁股微微挪动一点,整个人看上去也舒坦了许多。
年轻尽职的医生往往来得比较早,提早十分钟便开始看诊,大牌的专家像电影中的英雄角色那样姗姗来迟,普通号的医生一次顶多看两人,专家却能连叫7个号。
“不愧是专家奥,照这么叫应该很快!”我抬了抬下巴兴冲冲地对L说。
看了一眼挂号单上的“98”,起初我们不以为意,只是没想到之后在等候区足足等了将近4个多小时,而真正轮到去看诊的时候,3分钟不到就给专家“撵”了出来。
“你这没啥毛病啊,彩超做了吗,没做开个单子给你,去做个彩照回头再来。”话音未落专家便已经转过头去面向下一位患者,一幅不必也不会再跟你搭话的样子。
以上这一段是我想象的,不让进诊室。但通过L的描述我大致能想象那副画面。
“那岂不是明天还得来?还得挂号?还得等?”因为等候了太久的缘故,在诊室外踱来踱去的我逐渐失去了耐心。要知道在医院,最痛苦的往往不是看诊,而是这座高加索山上一点一点啄食着普罗米修斯肝脏,磨人心力的嗜血之鹰-----等待。
那个时候已经五点过半,很多科室都相继准备下班,我们只能拿着专家刚开出的还冒着热气的单子火急火燎地赶在彩超室下班前,绕着中庭的绿地小跑半圈再上一层楼。
预约台里坐着一披头散发戴着口罩的姑娘,戴着一次性医用手套,翘着二郎腿刷着iPhone13,俨然一幅随时准备下班的模样,伸手将单子递给她转头又被递了回来:“没缴费去旁边缴好费用再来。”短促而冷漠,嘴中吐落的字眼一一坠地,得靠我们亲自俯下身去捡起来才能听见。
“明天下午1:30过来可以吧?”我们示意没有问题,“那就给你们约1:30的,别迟到。”
预约完我们又跑回二楼科室前台,询问专家明日看不看诊的情况,聊得正酣被我们打断的工作人员不太耐烦的样子:“XXX医生只有周三周四上班。”
“他妈的看个球的专家,挂个普号不比这个专家靠谱多了,”我转身闷闷不乐地跟L吐槽道“哦对了,那个彩超多久出结果啊,当天不出你都不好预约挂这边诊室的号嘛。”
我们面面相觑,只好又陪个僵硬的笑脸转头求助:“不好意思,我想再问一下这个彩超多久出结果你们知道吗?”
那头甩过来一句:“不清楚,你们自己去问做彩超的。”
真想给自己来一拳,当初在3楼问了多好,这帮工作人员像是第一天来报道似的,一问三不知,现在只能重新再跑一趟。
“这个,一做就出结果。”就为了这句话,又跑了一圈。
“你说我们今天微信步数会不会过万。”L打趣的调侃道。我们就像医院里的过街老鼠,被两个科的前台工作人员打发来打发去,而我俩这幅熊样,只是医院百态中最不值一提的常态罢了。肉眼可见的,依旧是一堆被支来吼去、手里拿了一堆单据,拎着袋子上下奔走问这问那的弱势群体,其中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但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即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作为一名基本没啥经验的“取经者”,来趟医院的糗状我估摸大都大同小异。
前卫的建筑设计、方便的上下楼电扶梯、更为充裕的座椅配置、700万元安抚病人的钢琴、随处可见的自助挂号缴费机、自助区的工作人员、每个科室前独立设置的咨询台、等候区的超声叫号系统、2元/半小时垄断整个鼓楼医院的怪兽充电宝,似乎是让心目中旧医院的形象焕然一新,但没有让医院变得更好,没有让“医院”与“患者”间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好。
回想前一段时间刷豆瓣书评的时候看到一本村上龙的《永远不要说你老了》书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迫于生计的因藤带着腰伤每天挤地铁去很远的施工现场做道路疏通的工作,在工地现场,呼吸道总是不好。
「他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确认一旁没人,将痰吐在面纸里包了起来。早上喉咙的情况总是不好。年轻时,他不会这么在意痰。小时候,看到喉咙发出哗啊——一声吐痰的大人,他会感到不悦,总觉得那是一种旁若无人的象征。」
年轻就是这样残酷啊,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变成一个控制不住大小便,嗓子里总卡着一口痰的中老年人。这么一想我突然发现年轻的好处就是维持体面的成本很低。你可以熬夜、可以吃路边摊、可以穿着廉价的 T 恤短裤,依然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姣好的体态。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不用麻烦任何人地活下去。但事实上人人会老,老就代表着,维持体面的成本很高。今日无意识地嫌弃他人的我们,是不是有天醒来,即将面对着他人的嫌弃呢?”
走出医院大门的时候飞一般冲进来一辆救护车,鸣笛还没来得及关便推下来一位老人,插着管吸着纯氧一动不动地躺着,家人焦急地跳下车,转眼的功夫就被推走了。转过身久久注视这围墙内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美丽建筑,回想起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医闹事件,不禁重重打了一个寒颤,我们在网络恶言痛斥,嫉恶如仇的那一伙人,也许和我们长着一般的面孔。
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