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十四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3-12-17 23:47 作者:Girl-Mistress  | 我要投稿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1)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①时间:明朝中期
②原因:新航路开辟
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必修二)
③品种:玉米、甘薯
(2)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生产区域化

2.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工场出现自由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①时间:明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等少数行业
③常见词:手工工场(注意:没有租地农场),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代表人物:李扁担、李东阳
④性质: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
⑤影响:A.积极影响,冲击了自然经济,为明清文化发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B.消极影响,仅限于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发展缓慢,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
(2)手工业类型
A.家庭手工业
古代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纺织业为主,在家庭手工作坊进行生产,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田庄手工业→庄园
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汉代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不仅生产农产品,也生产手工业产品,供自己需要
C.官营手工业(重要)
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规模大;产品精美、技艺高超;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几乎不流通于市场;明以前长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D.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兴起的由民间私人经营,在民间手工作坊进行生产,主要供民间消费的产品。长期受官营手工业压制,至明中后期超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   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的表现
①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会馆出现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
⑤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占优势地位

补充: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积极: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造成资源紧张

(二)明清经济的局限(非选择题重要考点)

1.   政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   经济: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   文化: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

4.   外交:实行“闭关锁国”(当时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

(三)思想领域的变化

1.   陆王心学
(1)产生背景
①南宋时,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
②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②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2)王阳明
①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就是理
②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③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3)特点: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4)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相同: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②都强调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③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
※不同: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把握“理”的方法: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2.   李贽的思想观点
①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盲从孔子
②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进步性:超越封建桎梏;局限性: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不能被接受)
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人正当的私欲
④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   李贽的著作:《焚书》《藏书》

4.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是谁?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2)共同点:
①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
②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都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④局限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5.   明清儒家思想特点(明清进步思想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批判性)
②反封建专制,具有早期启蒙色彩
③提倡“经世致用”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四)小说与戏曲

  1.    代表作


  2.   历史上文学作品的发展



3.   变化
①变在体裁:小说和戏曲
②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

(五)科技

1.   总结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
宋应星《天工开物》(手工业)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地理学)

2.   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3.   西学东渐: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

4.  变化:变在内容,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小论文考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危机



小论文考点:历史解释明清社会和世界的联系

1.   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人我国,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
(2)外交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3)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明清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1)中国传统科技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过渡。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火药传入欧洲为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战争与扩张提供了武器;印刷术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市民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东学西渐,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第十四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