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徐熙的“落墨法”作品《雪竹图》赏析

2023-04-08 11:20 作者:翰墨南朝国画  | 我要投稿

徐熙《雪竹图》

徐熙的“落墨法”,在当时的花鸟画中别具一格,和自唐以来流行的晕淡傅色的方法是有大不同的。虽然他生前有很大影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就很喜欢他的画,常把他的画挂在宫廷的墙上欣赏,可还是比不过黄筌家族的声势,因为黄筌的画是宫廷画的标准。徐熙的孙子本来是跟着老祖宗走的,后来就改画黄筌那一路的风格了,因为这样有更多的销路。 可见人们还是更喜欢那种笔法工细、色彩鲜明的画。这也是一般人的审美倾向。

那么徐熙的画好在哪里呢?宋人对他与黄氏家族的评价是“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的“落墨法”指的是不用双勾画出轮廓,画时以粗墨为主,然后简单地傅之以颜色。 画时该粗的租,该细的细,是很随意的。和黄筌相较,写意的成分更多,也叉租放自由。 这种野逸的品格,显然是更接近文人画“逸品”标准的。虽然黄筌也堪称花鸟画的大师,可与徐熙一比,就有些拘泥了,应该说在格调上略逊一筹。在后世文人眼中,徐熙有很高的地位。宋人评论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 神妙俱完,舍熙无矣。”

徐熙被称为“江南处士”,所谓处士,就是没有当过官的士大夫。因为他一生不仕,也不被画院束缚,就一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悠游于山光水色之间,对汀上的花,水里的鱼,林中的鸟,房舍外的竹林都有细致的观察。 也许,没有这种体察物理的功夫,他的落墨法也就无处落墨了。可见,任何一种高超的技法,都离不开自然那勃勃生机的激发,在这点上,艺术与自然相互表里。 没有这种情绪上和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细节的互相渗透,徐熙手中所握的也就不会是“江南绝笔”了。

《雪竹图》被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定为徐熙墨迹,是徐熙留传下来的绝品.

徐熙《雪竹图》

此画用水墨完成,完全没有傅色,也不见双勾的痕迹,类似后世的没骨法。

雪后的一天,天依然是暗的,犹如夜的来临。 也许是某个院落的深处,也许是野外的一个角落,积雪是静的,看不到风的痕迹。 而在那个大雪弥漫的时刻,风已经刮过,从很远的地方吹来,迎风的竹林发出呼啸,犹如天籁的鸣响。现在一切都静悄悄的,几茎竹子挺立于积雪之上,旁边是几块挂满了雪的石头和一截加深了天色的枯木。 那几茎竹子经风历雪,经历了从清晨到夜晚的洗礼,时光在枝叶间缓慢地流逝,既短暂又无穷无尽。这时光里的竹子,雪中的影子相互交错,和那石头那枯树一道,在暮色中静静地反射着雪的微光,不言不语,却留下中空挺拔的身影,犹如经历了无量劫数的灵魂本身,宣示着存在那至深的真意。

徐熙的这幅画,以精微又随意的笔法,刻画了雪竹的形貌。密处一枝一叶的交错都不零乱,交集的叶片很容易画死,可他却处理得疏落有致,可见他观察的功夫和下笔的感觉。 不光如此,他在整体的把握上更是没有一星半点的松懈,比如那块石头,既画出了坚硬的质感,又画出了雪的莹洁。 那棵树的画法也是很高超的,简洁而意味深长,弯曲的力量,枯萎的诗意都不缺少。这些细节最终都汇入整体的表现力中,最后给出了荒寒中生命的活力,这活力已经超出了纸素所给定的尺幅,散发着经久的精神魅力。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价值了,画的左上角写着“此画值百两黄金”几个字,而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无穷意蕴的无价之宝,这个估价过于小心了。


徐熙的“落墨法”作品《雪竹图》赏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