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外科-总论-输血
输血及血液制品
适应症:
失血-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一般要求Hct>30%;
慢性贫血-患者如无症状则无输血指征,择期手术者需提高Hb>100g/L;
凝血异常-最好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输入;
低蛋白-
输入途径:
一般使用静脉,一般患者采用浅静脉,大出血者需深静脉穿刺+加压快速;
输血的并发症:
溶血反应:最严重
常见原因是输入ABO血型不符的血液,输入血液10-20ml后出现症状,可有急性血管内溶血、休克、ARF;发生溶血者血浆呈粉红色、尿呈茶色、含血红蛋白;抗休克(全血、血浆、低右)、保护肾功能(速尿+碱化尿液);
延迟性溶血反应-发生于输血后7-14d,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最多
与输血相关但不能用任何其他原因解释的体温升高1℃或以上;多见于多次输血者或多次妊娠者,与体内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有关;发热出现于输血1h后、持续1-2h;
出现发热者减慢输血或暂停输血+NSAIDs药物,为预防发作可给DEX;
过敏反应:
轻者皮肤瘙痒、蕁麻疹,严重者过敏性休克,预防可用DEX,给抗过敏药;
细菌污染反应:少见但严重
轻者表现为发热、寒颤,重者呈感染性休克,血袋内残余血培养可明确;
循环超负荷:
大量快速输血导致心衰,肺水肿、颈静脉怒张、CVP升高、奔马律;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发生于输血后1-6h内,与其他原因导致的ARDS表现类似(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肺水肿),但及时改善通气2-4d内可好转;注意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
传播疾病:
EBV、CMV、肝炎、HIV;
大量输血:
一次输血>2500ml或24h内输血>5000ml,库存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K离子浓度升高、pH降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破坏、RBC内ATP和2/3 DPG减少;
低体温:
由于大量输入冷藏血液可导致体温过低,损害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并增加Hb对氧的亲和力;
电解质紊乱:
大量输入库血可能导致高钾(实际发生的不多),抗凝剂转化为碳酸氢钠导致碱中毒,Hb对氧的亲和力升高,组织缺氧;
枸橼酸中毒:
大量抗凝剂不能被机体代谢,过多结合Ca离子而导致低钙;
2/3DPG:
储存血RBC内2/3DPG浓度降低,导致Hb和氧亲和力增高,组织缺氧;
凝血异常:
库血的PLT和凝血因子被破坏;
大量输血的准备工作:
预热血液(<40℃)、病人注意保暖,每500-1000ml血液给10%葡萄糖酸钙20ml以防止枸橼酸中毒;
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
收集创伤后的体腔内积血(外伤导致脾破裂、异位妊娠腹腔积血)、手术失血,经抗凝、过滤后回输;
使用cell saver去除血浆和有害物质,得到浓缩红细胞再回输;
预存式自体输血:
择期手术患者估计出血量大需输血者,Hct>30%且无感染者可采用此方法,从一个月前开始每次300-400ml、每3-4d一次,直到手术前3d;
稀释性自体输血:
手术当日早晨,一侧静脉采血、另一侧输入采血量3-4倍的晶体和胶体;采血量以Hct>25%、Hb>100g/L、Alb>30g/L为限;手术失血>300ml时开始输入自体血液,最后采的先输;
血液制品:
血细胞成分:
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1u含有200ml全血中的所有红细胞,Hct 70-80%;
洗涤红细胞-去除了肝炎病毒和抗AB抗体,有少量血浆、无功能的WBC、PLT;
冰冻红细胞-低温下可保存3y,用于稀有血型的保存;
白细胞:
浓缩粒细胞用于粒缺患者,出现感染征象但对抗生素无反应者,使粒细胞>1000/ul或感染得到控制;
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要求>300×109,按照血容量5L计算,输入1u血小板至少提高60×109/L;(正常100-300);
血浆成分:
新鲜冰冻血浆-用于肝功能衰竭、血友病等导致的凝血因子不足,含有纤维蛋白原400mg、所有凝血因子,可提高凝血因子3%(>30%可维持正常止血功能),可用PT+A监测;保存一年后变为普通冰冻血浆,其中一些凝血因子失效;
冷沉淀-含有5、8、13、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
白蛋白-20%,提高ALB、扩充血容量、利尿;
其他-纤维蛋白原;
血液生物制品:
EPO、TPO、G-CSF;
血液代用品:
Hb代用品:
全氟化碳-活化剂乳化后iv,为输血争取时间;
Hb-重组人Hb;
血浆代用品:人工合成的胶体物质可用于扩容
右旋糖酐-蔗糖经细菌分解得到的多糖,有中分子和低分子2种,1g中分子可扩容15ml(维持6-12h),低分子扩容较差,但有渗透性利尿作用、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24h<1500ml,防止引起凝血障碍;
羟乙基淀粉-玉米盐酸水解而成,用于扩容,24h<1500ml,防止干扰凝血;
明胶-胶原的降解产物,可大量输入,有抗休克和改善微循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