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原乐器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mid=2247490433&idx=1&sn=6e13351475b6c3dce3be5e09137cc441&chksm=e85b5866df2cd1706df3acfcd7679a21e185a3d756701fe36b8d8dc088bbe1dca04621b04c2e&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628392701&clicktime=1628393270&enterid=1628393270#rd
原作者:马列中明
琵琶是外来乐器?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但是唢呐这个大众印象中土得掉渣的乐器也是外来的?对了,还有二胡、京胡这些带着胡字肯定也是外来的了。更甚至也有说筝是百越传来的乐器,因为带着竹字头,而中原不产竹,照此论,那箫、笛、笙、竽也是百越来的了,前面的还好说,这一个本文直接忽略。
还有说法称,一个字的是中原本土乐器,两个字的是外来的。


众所周知,但凡是中原和其它地方都有的,一定是其它地方传到中原的,但凡是中原先有,其它地方后有,一定是各自独立起源。
本文将初步地全面探究中原的乐器。
1、首先,吹奏乐器:
①贾湖骨笛,距今7500-9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有五声、七声音阶。彻底打破了之前西方学者力主的七声音阶是从西边传入中国的说法。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是五声七声都有,从来没断过。即使没有贾湖骨笛的出土,也不应当说七声音阶是西方传来的。
按照单标来看的话,全世界音乐最基础的音阶是由贾湖人(还可能更早)创造的,距今已有7500-9000年的历史了。
当然笔者也知道:斯洛文尼亚的迪维·巴贝发现了距今43000年的疑似熊骨制作的乐器。德国西南部的霍赫勒·菲尔斯发现了距今35000年的骨笛。
本文不对西方伪造问题进行讨论。只是,三万年四万年地出这些文物,今天出个笛子、明天再出个琴,信这些东西那本文也不用看了。



中原的吹奏乐器箫、笛、竽、笙、埙等等应当没有问题,是中原本土的,不说全部也是很多其它地方的吹奏乐器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但是有一个吹奏乐器:唢呐。唢呐说起来就是一种带有簧片、带有喇叭口的笛子。
说是来自于波斯、阿拉伯地区,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这个说法由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和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所提出。依据是唢呐这个名字不是中原的命名方式,是一个音译词,而且发音近似波斯语的Zourna(Zurna苏尔奈)、Surnay(苏尔奈依),意思为有力的笛子。
这个说法在80年代之前是音乐界的共识。伊斯兰教是西元7世纪出现的,那么这个传入中国的时间就在7世纪之后。当然,如果是波斯的话,那么还在伊斯兰之前。
然而1984年,新疆艺术研究者周菁葆发表了论文《唢呐考》,他根据新疆克孜尔石窟(约265-420)第38窟壁画中所谓的唢呐图像,认定唢呐最早产生于新疆地区,并且认为surnay是一个突厥语词汇,唢呐由突厥人向世界各地传播。周先生又根据阿拉伯史书记载的,阿拉伯6世纪的时候在军中常用,但是到了8世纪由于伊斯兰的不提倡而衰落了下去,说新疆比阿拉伯地区早两到三个世纪,所以唢呐起源于新疆地区。
周先生的说法一时间颇为流行,直到1999年12月,龟兹石窟研究所的霍旭初先生在《新疆艺术》上发表《克孜尔“唢呐”的真相》一文。
霍先生根据自己的学术知识,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唢呐新疆起源说,坚持认为克孜尔壁画上的唢呐是筚篥类的乐器,没有那个喇叭口。1985年,霍先生陪同上文提到的日本学者岸边成雄造访克孜尔石窟,仔细研究后发现“乐器的直管部分和喇叭口部分的色彩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那个喇叭口是后来画上去的。且作画的人拥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多方查证后了解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有数批北京、河北、敦煌、新疆等地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学院的学生先后到克孜尔石窟临摹壁画。克孜尔石窟的老人曾介绍有的美术学院的师生不遵守临摹壁画的规矩,有破坏壁画的现象,但是说不出具体的人来”。
一锤定音的证据是1998年10月,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雅尔狄茨访问克孜尔石窟,赠送了一幅1906年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勒柯克等人在克孜尔石窟剥取壁画前的38窟的原状照片。

原图根本没有喇叭。
再来看流行观点,引用百度百科上的词条,写着唢呐是3世纪的时候从波斯传入中国的。

3世纪这个时间点这不是新疆克孜尔壁画的时间点吗?拿一个本身是作为唢呐新疆起源说的依据且早已被证伪了的克孜尔壁画来为唢呐波斯起源说铺设了一个3世纪的传入中国的时间点,这是几个意思呢?

再从名字上来说,笔者试着用谷歌翻译,翻译中文唢呐到波斯语成سونا ,这个发音确实和唢呐谐音,但是笔者试着回翻波斯语的سونا时,中文显示是桑拿,翻成英文也是桑拿(sauna)。那么波斯语的唢呐是不是真是念surnay呢?还是说桑拿和唢呐在波斯语就是写法一样的词呢?还有,سونا这么短的一个音节,以波斯语这种语言能表达出有力的笛子这种意思吗?这些都需要懂波斯语的人士来确证。
另外,从名称发音推断起源被一些人称作是民科的研究方法,可原来这是正儿八经的官科的研究方法啊。
中原乐器不止有一个字的。怎么可能必须得一个字的才是中原本土乐器呢?不说别的,人名、地名是不是都是两个字三个字的,为什么给乐器起名就非得只能一个字呢?
丁宁、錞于、振铎都是两个字的乐器,出自于春秋末期的《国语》一书。

注意,丁宁应当是个通假词,通叮咛,这就和唢呐、喇叭是同样的名称方式了,说明唢呐的构词方式是中原本土固有的,所以日本学者根据名称就下的武断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此理甚至可以倒过来说,波斯音译了中原的唢呐。
而对于中原方面,学者贾衍法1996年发表《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根据济宁市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认为画中已有唢呐出现,当时叫作大笛,到了明代才采用的波斯语音译。也就是说中国吸收的只是唢呐这个名字,这听起来很合理,毕竟唢呐和笛外观有明显区别,大笛的名字肯定比不过唢呐这个名字合适,采用唢呐这一名字合情合理。
不过,中央音乐学院刘勇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中认为从汉画中呈现出的样子难以认定就是唢呐。
但是山东琴石村又有2件吹奏唢呐的陶俑,山东济南省也出土了三人组跪式演奏唢呐的汉代陶俑1人吹奏埙、1人吹奏笙、1人吹奏唢呐。这两组证据笔者暂未找到图片。
说起唢呐,就要讲到喇叭,唢呐是有簧片的喇叭,喇叭是没簧片的唢呐。说起喇叭又要提到号角。喇叭和号角存在渊源关系,甚至说两者是一类的,都是通过一个扩张型的末端结构来扩音。
说到号角,又成了一种外来乐器了。
清代《通俗编》说旧唐书记载了西戎的铜角,大概是如今的喇叭。

而关于号角的起源,如今认为是由兽角做成的。在东汉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百科也记录了这种说法

然而号角至晚在石器时代的中原文化中就出现了,是用陶做的:

一九七九年陵阳河遗址十九号墓出土,该墓主人是氏族首领。其头部置石钺,权力的像徵,手握指挥标志的骨柄,腰挎陶号,号呈牛角形。吹之声音洪亮。它是用于狩猎、生产劳动或战争时召集族人统一行动、发号施令的器具。


而簧这种东西,根据著名的一个字的是中原本土的,两个字的是外来的的说法,那么肯定是本土的了。有个成语叫巧舌如簧。
关于簧片这种乐器部件,公认中原本土的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西洋乐器也是从笙当中学的。

对于以上说法,笔者怀疑更准确来说,笙是世界上最早的簧乐器,是世界上所有簧片乐器的鼻祖。
综合来看,现行波斯起源说的最初从语音上下的判断完全站不住脚;在考古证据方面,存在确凿无疑的臆造或故意歪曲伪造行为。
而如果认为唢呐是中原本土起源的,则可以看到,唢呐在中原有着明确的发展脉络,笛身、簧片、喇叭口,唢呐的结构要素中原本土都具备了;纯从唢呐的名称上来说,其命名方式也是中原固有的方式,或许是音译词但也可以是本土词。从其它事物上来看,将中原的东西说成是外来的,这种现象蔚然成风。
本土证据结合原说法的破产,可以下结论:唢呐是中原本土乐器。
多管乐器,有笙、竽等乐器,而且也公认是由中原传入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苗、瑶、侗族的芦笙。


笙这种乐器还传入西方,形成了手风琴。
双管,双管本身就是这个乐器名,即两个管排在一起。东汉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师》:“管如篴而小,并两而吹之”。

同样是从中原又传到了少民地区,有苗族双管:

长号,长号这个名字可能陌生,但看下面的图片,大家可能会有印象:

长号又叫拉管号、伸缩号。这个长号是不使按孔的,而是通过拉管的伸缩改变内部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在西洋乐器中是唯一的一种这样的乐器。根据通行历史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间正是欧洲人极度向往东方并伪造希腊罗马的时期,另外,根据通行说法,考古证据最早的实物出现于西元前17年。
然而根据管内空气柱长度不同来发出不同音调的乐器同样是中原早就有了。排箫,就是将不同长度的竹管排列在一起构成的乐器。现今最早排箫出土文物是西周初年的骨排箫。

而像长号这种通过推拉来改变一个管的空气柱的长度的乐器中国自古也有。
在苗疆有一种乐器叫树皮拉管,苗语称为巴葛丢冬:

这种是通过两管相套拉伸来改变总体空气柱长度。-
在中原地区,有一种鸟笛也叫摹鸟笛,同样是一种拉管乐器,起源于清朝,捕鸟人用笛声诱鸟的发明,现为上海市非遗项目。


而鸟笛又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到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已有文物出土,是一个鹰的肢骨做成的哨,里面又插有一节小肢骨,推拉就可以吹奏出简单的音乐。

这种是活塞类型的拉管乐器。可以看到拉管乐器也是中原固有的乐器类型。
综合本节,可以看到,在吹奏乐器方面,中原本土的类型十分丰富,没有外来类型,甚至可以认为是中原将相关类型的乐器传入其它地方。
2、打击乐器
这个没什么问题,比如鼓,还有锣、钲、铎,等,还有著名的曾侯乙编钟,中原并不缺。

说起这个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使用了七声音阶;创立了“曾三度生律法”;形成了十二律;确认了古代是以弦定律;拥有十二阶名体系和旋宫转调能力。
从曾侯乙编钟来看,显示出了中原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音乐乐理水平、乐器铸造水平。中原音乐学从贾湖人到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至少数千年内都保持着领先水平,直到近现代全盘西化,在主流中让西洋音乐代替了本土的音乐体系。
3、弦乐器
弦乐器大概分为弹弦、击弦、拉弦三种。笔者先说一个想法,与其说这是三种乐器,不如说是三种不同的弦乐器演奏方式,今天倒是分得清楚,但是发展初期,恐怕界线是比较暧昧的。
①弹弦乐器
一说弹弦乐器,大家一般想起的是两种,一是古筝这样的,二是琵琶、吉他这样的。
说起琵琶,这又是一个被称作是外来的的乐器,又是起源于波斯。
琵琶根据现行说法,最早见于秦朝,称为批把,又叫秦琵琶,还叫秦汉子。琵琶并不是一种专门的乐器,而是一类乐器的总称

本文所说的琵琶就指这种琵琶类乐器,如果是要说阮或我们现在所说的琵琶,笔者会专门说明。
百科上介绍说,琵琶最早叫批把,批是向前拨,把是向后拨。
关于这种琵琶的起源又有本土说和外来说两种说法。外来说是根据东汉晚期的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一书里记载的: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但同样是东汉晚期的应劭编写的《风俗通义》中说道: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
支持本土说的说法是,魏晋时期的傅玄所编著的《琵琶赋·序》中记载:“《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知音者载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
通过描述,可见傅玄所说的琵琶,就是我们认为的琵琶类乐器。而傅玄所提到的《世本》一书成书时间不明,应该是经过了长期性的流传编纂,至少在《汉书》中便已提到了《世本》,有说法就认为是汉代编成的。
傅玄《琵琶赋·序》中又提到与他同时代的杜挚认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唐代虞世南说道:“寻斯乐之唯始,乃弦鼗之遗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
根据这种说法,批把则是弦鼗发展来的。鼗根据出土汉画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波浪鼓那种样子,弦鼗看起来就是在其上加上弦,那这个样子也完全是琵琶了。而现在有说法就是说这种弦鼗就是阮的起源,同时也是三弦的起源。
在汉武帝命人创制说当中,提到了一种乐器,就是箜篌,这叒是一种被说成是外来的乐器,叒是从波斯传入中原,双是根据名字说箜篌本名空侯、坎侯不是中原式的命名方式,双找到了波斯语的对应词汇叫作cank。这次笔者根据谷歌翻译,箜篌是没有对应波斯语词汇的,但翻译空侯则是کنگو,发音可以说是cank,翻译竖琴则是ساز چنگ,没有cank的发音。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有:沈知白、周青葆、新疆学者伊斯拉菲尔·玉素甫和安尼瓦尔·哈斯木。
笔者怀疑这些学者并不懂波斯语,他们也是用的谷歌翻译之类的工具,他们写文章的年代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工具,但至少看起来和谷歌翻译的差不多,而谷歌翻译空侯包括前面的唢呐,只是当成拟声词音译了一个发音。笔者自造了一个词空达,试着翻译了一下,果然有了翻译结果کوندا,念起来谐音空达。需要懂波斯语的人士确证,假若为真,那么,“官科”的研究方法,惊掉人的下巴。
箜篌实际上有卧箜篌和竖箜篌,竖箜篌又叫胡箜篌,卧箜篌和竖箜篌是两种乐器,本不应当都叫箜篌的。卧箜篌据说是朝鲜玄琴的祖先,形似琴筝,竖箜篌则是竖琴,再次反映出了古人对乐器命名的不够讲究。
先来看箜篌这个名字。
《世本·作篇》记载:“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
而关于师延,《史记·乐书》记载:“此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於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这个说法是否为真且不论,但是起码古人认为空侯这个名字取自于空国之侯,并不觉得是外来词汇。
坎侯这个名称见于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孝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可见汉代学者也不觉得坎侯是外来词。
所有根据名称说箜篌是外来乐器的说法全都站不住脚。
《史记·封禅书》(《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太史公记载空侯是由汉武帝征南越的时候开始有的乐器。根据这一记载,学者冯文慈提出箜篌来自南越,汉武帝塞南越的时候南越传来的。日本学者林谦三也持这种说法,并根据箜篌是竹字头,说是和筝、筑同为南方竹胴琴、筝类乐器里分化出来的。筝等竹字头的乐器起源于南越这种说法可算找着头了。有个叫李娜的在她的硕士论文,根据复辅音什么语言学研究,认为空侯不是中原词,说是南越词。

像周青葆和常任侠这些认为箜篌是波斯语词的学者则认为卧箜篌来自于波斯的竖箜篌的传入之后的融合发展
但同样是根据《史记》记载,同样是根据语源,学者牛龙菲则认为空侯一词是源自中原的本土词。并认为汉武帝命人创制的空侯是后世卧箜篌和古琴形制的来源,并用空侯一词来翻译外来的竖箜篌,为加区别,所以有了卧箜篌与竖箜篌名称之分。有柱无徽是坎侯(卧箜篌),有徽无柱是古琴。
笔者赞同牛龙菲的观点,何况应劭的《风俗通义》明确写了是汉武帝命乐人侯调所作。但其观点应当是有不对的地方。首先是关于这段文献,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始作空侯瑟”,一个是“始作空侯琴瑟”。如果是后一种才是原版的话,显然空侯琴瑟不会是一个名字,最起码那个“瑟”是独立于“空侯”的,要知道,瑟是一种更加古老的乐器,绝不是汉武帝时期才有的,那么同样的,这里的空侯也就不能确定是汉武帝时期才有的。
笔者认为太史公的记载应当不是发明这种乐器,而是创制了新的形制标准。自此起的意思应当是汉朝的自此起。
实际上,现在有流行观点认为是卧箜篌在战国时的楚国便已流行,然后发展成了朝鲜的玄琴和日本的百济琴,这一说法也被记录在在线百科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现在所猜想的卧箜篌的结构和古琴没啥两样,只是卧箜篌是有品柱的按品弹弦乐器,古琴是无品柱的按品弹弦乐器,大体上是一回事儿。那么箜篌一词也就是本土词,只是后来也用来命名外来的竖箜篌。
如果你相信古琴的存在,那么卧箜篌的存在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古琴和卧箜篌如下两图所示。


古琴和卧箜篌的区别就是吉他和小提琴按品的区别。吉它上有一个个的琴柱,小提琴没有,只是凭演奏者按位置,古琴则是在小提琴按品方式的基础上在相应的位置做了徽标。
大家看,古琴和卧箜篌与琵琶相比,只不过琴身样式不一样,主要在于古琴和卧箜篌琴身是通体一块板,琵琶琴身是长颈加音箱,但其乐器原理是一样的。容不得人们不联想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认为琵琶乃是中原起源的,如此一来,琵琶弦鼗起源说就可确信了。
然而,到此还不止,琵琶的起源其实更早,笔者经过一番研究认定,琵琶起源于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记载了的筑,同时筑是世界上所有这类长颈+音箱结构的击弦、弹弦、拉弦乐器——即琵琶、吉他、提琴、胡琴——的直系祖先。
筑也是一种失传的乐器,但根据考古出土,已然能够一窥筑的样子。
如下图,马王堆出土的明器筑。


可以看到筑正是长颈+音箱的琴体结构,而且是琴头到琴尾张弦,弦的分布范围是和琵琶、小提琴一样的,长出来的弦缠在那个大钉子上。关键在于其演奏方式,是否如笔者所说的是,集击弦、弹弦、拉弦于一身。
笔者前面就提了一个设想,击弦、弹弦、拉弦与其说是三种弦乐器,不如说是弦乐器的三种演奏方式,且在早期应当是界限模糊的。
从道理上来说,筑首先是可以击弦是没问题,一直以来,说起筑就是击弦。它既然能击弦,那弹的话难道弹不响吗?而拉弦乐器如小提琴,难道弹不响吗?击弦的用拉的拉不响吗?
肯定是能拉响的,现实中就有这种乐器,称为轧筝亦或挫琴。
山东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如图所示:

挫琴正是一种既可击弦又可拉弦的乐器,相比于现在的轧筝,挫琴使用天然的竹木(高粱秆)作琴弓,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风貌。
而挫琴实际上和轧筝是一回事儿,最早见于记载的也是轧筝,想来挫琴是另外发展出的名字。
挫琴据介绍正是起源于筑,学者项阳即是根据挫琴提出筑是击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但他这个结论一是保守了,二是研究中也有错误。
项阳先生在研究中,猜测筑一开始是用排列于弧面的弦,在演奏中因为转动琴体而自然产生擦弦的发现,从而产生拉弦的演奏方法。
这个擦弦是拉弦的来源说得通,但是这个弧面排列与已知事实脱节,出土的筑没有这样的结构的,也未见于任何记载。
要想准确且方便地击弦,有两种方法,一是靠各弦之间间距大,二是靠各弦之间的排列不在一个平面上,比如图像中的挫琴,弦是在一个弧面上排列。
筑就算只是一个击弦的乐器,它要在筑面上这么窄的空间排列五根弦演奏,就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使各弦不处于同一平面才行。好在有汉代砖画出土,让我们了解到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如下面的南阳画砖图像所示:

可以看到筑是加了一个岳山结构,加了这个结构之后,各弦就不在一个平面上了,不在一个平面上,那么拉弦就是可行的了。整个筑的框架结构和小提琴是一致的,只是小提琴另外还融合了弧面的方式,但效果一样。

小提琴图中画红圈的部分正和筑的对应。
筑其实也不是非得靠岳山,马王堆出土了用于筑的高低不同的柱码,可以将弦抬到不同的平面。
本文是修改版,在初稿之后,笔者又找到一篇文章,冯洁轩写的《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筑”考》,此文同样认为筑是拉弦乐器。这篇文章与本文没有太大出入,只是这篇文章在解读南阳汉画砖时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的配文说“筑上置三根弦”是错误的,这幅图是侧面图,只有最上面的一根弦,图像上显示出的下面的两根弦其实是筑前还有三条线的延伸”,看下面的线条画读者更容易看清:

关于这三条线,冯洁轩文章中自己都说参详不出来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实际上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说是三根弦肯定是错误的,与文物不符,就应当是五根弦,而画像是侧面图,有视觉效果上的重合,就是五根弦。而红圈中的三根线虽然是有点儿奇怪,但不应当如冯洁轩所想,而应当因为“想不出来是干什么用的”,从而认定就是长出来的弦,没有什么别的解释了。砖画也没有很高的写实水平。
而且如果真如冯洁轩所想的画像上只有一根弦。一根弦要理解的话就是五根弦水平并排的视觉效果,这样的排列说是拉弦演奏其实也可以,从图像来看,琴弓很短,不是适合击弦的样子,而是适合于拨弦和拉弦。虽然同处一个平面,但如果是如图像上所示的向里插着拉弦,也是可以做到拉弦的。
但是前文说过了,筑的琴面是很窄的,横着排列上五根弦,这个间距太小了吧,难不碰到相邻的弦,演奏起来不能得劲儿。所以笔者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由此,筑是可以做到集击弦、弹弦、拉弦于一体的。之所以总是说击筑,没说别的,想来是因为击是筑的典型用法,而且要说也是说一个,总不能说击弹拉筑,这个话别扭,没这么说的。
筑的不限于击弦的演奏方式,不仅是猜想,而且也为出土文物所证实。马王堆出土的演奏筑的弓子形态并不相同,有的就是适用于拨弦。下图是马王堆出土的神怪演奏筑的砖画:

可以看到这幅图中演奏筑的方式,右手琴弓的拿法是在拨弦的架式。左手也不和其它出土的汉砖图像一样,其它画像是这样的:

神怪左手的拿法是吉它那样的握法,而连云港这幅图左手的拿法是拿锄头那样的拿法且是击弦的架式。这印证了筑的演奏方式并不限于一种。甚至《汉书·高帝纪》中记载筑:项细、肩圆,置尾肩上。这就是小提琴的拿法了。所以筑肯定是有多种演奏方式的。
随曾侯乙编钟出土了一件五弦调音器,名唤均钟,是用来给编钟定音的工具。如下面的复原图所示:

均钟这样细窄的结构上紧密排列五根弦,无法用于正常演奏,只能作为调音用,这也是确定此物为均钟的依据。在均钟上采用击弦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只能是拨弦。可均钟只有五根弦要给音域跨越五个八度的曾侯乙编钟调音,必然是要按品的,和现代的吉它小提琴二胡一样。据记载,周朝的时候,均钟是由盲人掌握来调音的,因为盲人听觉灵敏,但到了秦汉后使用明眼人担任并画线标示。画的线自然就是在标品位了,就和古琴的徽标一样。可以看到均钟的样式就是一个小小型的筑的样式,那么筑是按品的,且有弹弦的演奏方式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前面牛菲龙所认为的古琴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空侯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筑就有按品弹拨的方式,古琴那种通体一块板的形式也早有了,难道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古琴吗?
而至于拉弦的方式,一是如项阳先生的猜测,击弦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拉弦的方式,二是后来能出现拉弦的轧筝也很说明就是产生了拉弦的方式。
但是项阳先生认为筑最早是五根弦的,后来筑的弦数不断增加,包括一些资料也说有十三根的、二十一根的,最终发展成了挫琴,也就是轧筝,据此项阳认为筑是击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
然而所有的出土的筑画像也好,文物也好,都是五根弦的,没有所谓的十三或二十一弦。经过笔者上述考证,筑是按品的乐器它也用不着十三或二十一根弦。
项阳另外错在认为筑是一弦一音的,理由是“演奏筑的时候要用左手持之、扼之,左手被占用了,无法按弦”。这句话说得莫名其妙,小提琴不也这样吗,怎么就可以呢?
对于二十一弦的说法,东汉高诱便注释过是传抄错误,学者黄翔鹏认为是五写成了一十一并且上个字写的拖泥带水给看起来多加了一个横,成了二十一。就算真是有十三弦筑这种记载,我们已确定古人命名乐器有的时候不够讲究,结合考古证据来看,应该只是又一次不讲究罢了。
黄翔鹏提出可以用拇指和另外的手指按弦,原来的五音可以变音得到新的五音,如下图所示:

黄翔鹏的这个说法有待商榷,看起来他只是说过可以按弦得新五音,却没有按品的意思。如果如此,显然有所欠缺,筑的琴颈那么长,显然不止一个品位,换一个地方这样按可不就是按品吗?像古琴和均钟皆是多个品位的乐器,筑当然也是这样了。
而下图是长沙王堆出土的筑的文物:

这个筑不同在于琴颈呈菱柱状,这样的结构就更加适合于按品了。
值得注意的是,胡琴现在公认的说法认为:拉弦的胡琴学自于轧筝。根据是文献记载:宋朝陈旸在《乐书》中说的:“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变夷之意也”,这个记载是说奚琴也就是胡琴起源于弦鼗,这个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至于奚琴的轧弦即拉弦演奏,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受到了轧筝的影响,其实胡琴开始的时候也是弹弦的,如宋欧阳修诗曰:奚琴本出奚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弹弦和拉弦并存,表明是处于向着只拉弦发展的过渡期。但根据本文研究,这个影响未必是轧筝,也可能是筑的影响。
另外,坠胡是三弦改成的,和其它胡琴又不一样,所以研究要慎重。
而轧筝的拉弦则并无外来传入的痕迹,相反可以确信拉弦是中原向西传给了胡琴,胡琴再向西传播这样一个过程。轧筝也不应当是单独筑发展而来的,应当是筑和筝融合发展而来的。
目前,拉弦乐器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根据印度古籍锡兰岛国王拉瓦那(ravana)发明的“拉瓦那斯特隆”(ravanatron),还向北传播变成了琵琶。这个说法一如既往的印度范,看起来就像传说故事,再者就是琵琶的起源上文已经论述过了,还是说明这只是个故事。
实际上,就是明知道且公认起码有轧筝这种独立起源的东西,还向西影响了胡琴,但就是不愿意承认这是拉弦乐器的起源。只说中原的拉弦乐器是独立起源的。深刻贯彻了,但凡是外国和中国都有的就一定是外国传入中国的,但凡是外国和中国都有且中国更早的,就一定是各自独立起源的考古精神。
胡琴不能说是学自轧筝,只能说是吸收了中原拉弦演奏方式。而轧筝是则是筑和筝结合之后的产物。而轧筝这种一弦一音、多根弦的可以击弦的乐器,其实是扬琴的祖先,而扬琴又是钢琴的祖先。钢琴实际上可以认为也是一种击弦乐器。
现在,可以推测出这样如下的弦乐器的发展路线。
先是有筑、琴筝等祖型乐器。
在弹弦方面,筑到了秦代,发展出弦鼗,弦鼗在本土发展出直颈圆形的阮,传入西域发展出曲颈梨形的琵琶于南北朝的时候回传中原,奚族发展出胡琴,更西边发展出各种弹拨乐器,包括后来的吉它。
在拉弦方面,筑在本土结合筝的结构发展出了轧筝,筑或扎筝影胡琴改用拉弦的方式,并将拉弦演奏向西传播,先是发展出胡琴,后发展出后来包括小提琴在内的拉弦乐器。
在击弦方面,筑结合筝产生轧筝,击弦的轧筝向西传播发展出扬琴,扬琴为后来加上键盘发展出了钢琴。
琴筝卧箜篌,这些乐器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筝结合了筑产生了轧筝。
键盘乐器
要说中原本土没有什么类型的乐器,除了电子乐器没有,再就是也没有键盘乐器。键盘乐器实际上是其它类型乐器加上键盘结构产生的。
主要有手风琴和钢琴。钢琴就是击弦乐器+键盘,手风琴是吹奏乐器+键盘。

虽然中原没有键盘乐器,但这两种键盘乐器发展却离不开中原影子。钢琴说过了,轧筝是钢琴产生的源头之一。而且现代钢琴包括现代所有的这些乐器,所使用的乐理是中国明代朱载堉创制的十二平均律。
手风琴则是意大利传教士带回欧洲的笙,包括手风琴的风箱结构也是中原传入的。

本文基本涉及到了全面,并得出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初步的结论:中原是世界音乐乐理的发源地,也本土创造了几乎所有类型的乐器,甚至是这些乐器类型的主要发源地。
后记:本文的编写,离不开文中提到或遗漏的各学者的考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