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每天做饭都放的酱油,你选对了吗?
酱油作为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几乎每次做饭都会用到。不论是炒菜还是拌菜,来上一勺,色香味瞬间被激发,绝对是让菜变好吃的关键。
可能是由于太过“出名”,关于酱油的“传言”一直都没停过,比如吃酱油会留疤、吃酱油会变黑…这些传言到底是真是假?快来一起看看吧~
酱油:一种古老的调味品
酱油,是一种主要由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麸皮、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其成分比较复杂,除食盐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色素及香料等,以咸味为主,也有鲜味、香味等,能增加菜肴的味道和颜色。酱油是从“酱”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食用酱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使用肉类、鱼类发酵制成的“醢”,也就是肉酱,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酱油的调味料。

而“酱油”一词,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并作为调味品开始在饮食中流行,后来又相继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酱油好吃但不能吃太多
酱油虽然好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吃太多,主要原因是酱油普遍含盐量较高。
盐的学名是“氯化钠”,说起盐对身体的影响,其实主要就是钠的影响。钠本来是细胞外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解质,人体的神经、肌肉等组织也都需要钠才能正常活动。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劳作程度普遍较高,出汗较多,代谢更快,需要补充一定的钠来维持身体机能。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如果再摄入较多的钠,就可能给身体造成负担,带来一系列问题:
增加肾脏负担,损伤肾脏。
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加快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
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刺激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和《健康中国行动》都建议每天盐的摄入应控制在5g以内, 而酱油作为含盐量的“大户”,自然也要注意不能吃太多。
揭秘酱油的4大传言
-01-
吃酱油会变黑
酱油的颜色确实很深,这主要是因为在酿造的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就和烤面包、烤肉时表皮颜色会变深是一个道理,这种变化对健康是无害的。
而且人体皮肤变黑主要是因为黑色素的沉着,黑色素的多少主要受内分泌调节的影响,也会因为阳光中紫外线照射而增加,与酱油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色素没有直接关系,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也不会转移到皮肤中,所以吃酱油并不会变黑。
-02-
吃酱油伤口会留疤
我们每天做饭放的酱油最多加起来也就几勺而已,色素含量本身就没多少,再加上这种大分子在人体中吸收率较低,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更是微乎其微,更别说会专门聚集到伤口了。
其实伤口会不会留疤,主要是由伤口大小、有无感染、清创缝合是否做好、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食物颜色的深浅并不会影响伤口愈合,吃酱油与是否留疤没有必然的联系。

-03-
酱油里含有防腐剂
这种说法本身没错,酱油中一般确实会添加一些防腐剂,例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主要是为了保护酱油不受霉菌和其他细菌的破坏,防止变质。因为酱油毕竟是一个长期调味品,不会像饮料那样一会就喝完了,如果不适当添加一些防腐剂,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打开后如果不快速吃掉就会变质,既不安全还容易造成浪费。当然也有一些保质期长的“零添加剂”酱油,一般情况下这种都是通过增加盐来延长保质期,但盐吃多了同样对身体不好。所以,大家完全没必要“谈防腐剂色变”,况且对于防腐剂的添加都是有严格标准进行控制的,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04-
孩子应该吃“儿童酱油”
现在,市面上打着“儿童”旗号的食品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儿童酱油”,但如果和普通酱油的成分对比后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儿童酱油”其实没有太大差别,通常只是把包装改小而已。
其实,从营养学上来说,3岁以后的儿童所吃的食品与普通成年人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对于儿童酱油,也不用特意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