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产后的第一年,人生有多难?

2022-02-21 17:15 作者:又见奈良68  | 我要投稿

去年的时候,在湖南长沙一位37岁的海归女博士,抱着自己5个多月的女儿从楼顶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性格强悍、大大咧咧的女汉子袁咏仪生完孩子后却很容易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突然流泪,难过很久。

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在我国,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15%,这意味着大约每十个产妇里就有一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

产后一年,无数人的生活发生巨变。有朋友说,产后的自己仿佛生活在南极,太南了。人生还在继续,产后一年是否是一生中最难的日子定论尚早,但却成为很多女性前半生最难的日子。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我们都有了人生第一次剧痛的体验。

你以为生完孩子,疼痛就终结了吗?生孩子真得只是拉开了疼痛的序幕,伤口痛,哺乳痛应接不暇。

产后,侧切伤口开裂,又无奈去产房缝了两针,生缝,是没有麻药的酸爽。

哺乳不顺,胸前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医生为了确诊是囊肿还是脓肿,穿刺了三次,都是没有麻药的生刺。躺在手术床上,我哭得像个孩子,抽泣着问医生:“我好疼,我以为生完孩子就不会再疼了,为什么还有疼?”

章子怡回忆自己涨奶的疼痛时曾言,“那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疼。”

 

 

哺乳前期乳头皲裂;

哺乳后期,又很容易被娃的牙齿咬破,也常疼喂。

过去抽血都怕的人,产后一年,真是把前半生没受过的疼,都痛过了

如果说痛是片刻的,反复的。那身体的劳累却是无间隙而又持久的。

产后一年从未睡过一天整觉,睡眠也变得非常轻,宝宝一动就醒了,每天都游走在缺觉和严重缺觉之间,顶着熊猫眼,全凭一口仙气活着;

娃半夜醒来,疲惫不堪,困得要死,抱着娃一圈一圈地走,感觉双手已不是自己的,稍微走神孩子随时会掉落在地。

喂奶、换尿片、哄睡……

就这样夜复一夜地循环着。

每天熬夜,脱发,一咳嗽就漏尿,还有下面松弛膨出,简直要疯了,每个经历过的宝妈都会发誓以后再也不生了。所以产后一定要及时做盆底肌修复避免漏尿脱垂等后遗症的发生,可以在手机里下了个G动,坚持跟着做产后恢复,可以早点恢复正常身体状态。

 

起床气、不能熬夜,这些年轻时的“毛病”,都被娃给慢慢“治好”了。

 

娃哭,自己也时常忍不住掉眼泪。深夜,奔溃有时来的猝不及防,哭得像个孩子。

长这么大从未如此累过。

只是身体累,坚持克服总能熬过去。心累才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什么产后抑郁?你这就是想太多了……”;

“太矫情了啊,哪个女人不生孩子?”

 

你不开心,老公可能认为你矫情,长辈认为你不懂事。甚至生育过孩子的女性长辈也不能理解现在的你,“不就是生个孩子吗?我们当年可没这么多事。”

 

生理的变化、角色的变化、家庭人员的变化,这些都充斥在我们身心。生活开始变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如果说婚姻中的男女一生会有100次想离婚,其中50次都在有孩子的前一两年。

《青色进化领导力》的创始人李卫红老师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她产后的生活

“生完女儿在月子里,妈妈和婆婆都在,家里氛围极为微妙复杂。老公躲出去加班,很晚才回家,我每天都会哭,不断地流泪。到13天的时候,我提出请她们都回去,我把她们都得罪了。

女儿三、四个月的时候,我常常感到胸口就像有很多虫子在爬,经常情绪失控,开车经过四桥的时候,常常有推开车门跳下去的念头。去医院,大夫把我丢给机器,做了一大堆测试后,医生说我得了抑郁症。

后来有一天,老公对我说,婆婆说我怎样怎样,一下子火山爆发一样的能量喷出来。’能过就过,不能过,我带着女儿自己过。‘说出那句话,我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站起来了,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穿透了我。”

我和萌爸相濡以沫,柴米油盐的生活我们也过出了烟火幸福。他是一位好老公,是位好父亲。过去我从未想过要和他分开,他是我心中真正的男神。即便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老公,即便相爱如我们俩,也没有逃出产后离婚的魔咒,生完孩子第四天我和萌爸吵了一架,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他。

那天清晨儿科医生查房时说,孩子黄疸值略高。我进来时,公公直接跟我说:“要送去新生儿科住院”。

我的情绪跌落到谷底“先看医生吧,医生都还没看呢”我出言不逊,怼了公公。

新生儿科门诊医生让孩子拍了胸片、抽了血,给出了建议入院的诊断。我质疑这个结果,此医生从诊断方式和诊断结果都存在过度问题。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生理性黄疸,她精神状态好,只是因为前期母乳不足,配方奶喂养不够,加之我们住的是四人间,四个宝宝加上各路家属、月嫂,差不多有20多号人来来往往,环境吵杂、空气质量差。

虽然照蓝光是件很常见的治疗黄疸的方法,但当时我心里超级怕。想着我的孩子将要被送去陌生环境的玻璃箱里,还要被蒙着眼睛。她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无助?那里有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顾,医生会不会守护在她身边?我担心极了……

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力保持着冷静。在微信上咨询了两位资深新生儿科医生,并将检测结果发给他们,很幸运的是他们不支持住院,认同我的观点,悬着的心终于没有那么紧了。

公婆希望孩子住院,初为人父的萌爸不知所措,在那样一个时刻,他内心更倾向他父母和门诊医生的建议。孩子被他们抱到新生儿住院部,我害怕来不及阻拦,孩子就已经被他们送去住院部。母亲扶着我,我拖着虚弱的身子,忍着伤口的疼痛,爬了很多层楼梯(产科大楼,电梯基本都是满员,需要等很久很久,为节省时间选择爬楼。)我告诉医生我要放弃住院。我来不及跟老公商量,也没有力气商量,当时只想第一时间拦下我的孩子。萌爸有些呆呆又看似生气地望着我说,“那你来签字吧。”

我在病历单上写下“暂不住院”,并签下了我的名字。签完字我泪水夺眶而出,奔溃大哭。短短的六个字,仿佛瞬间签断了我和萌爸的过往深情。

那个过去无论我遇到什么坎都会站在我身边说“有我在”的人,在我最虚弱,最焦虑,最需要他的时候并不在我身后。纵使我的行为有万般错,我只是个刚生完孩子情绪激动的产妇。即便不支持我的决定,也需要先安抚我的情绪后,让我平静下来,再商议。萌爸的行为当时让我失望至极,这哪是我曾经的老公,我想要带着我的孩子和母亲离开这个家。我奔溃大哭后,不知道当时是因为萌爸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是心疼我,他努力抚慰着我,我的心软下来。后面过了些日子,尝试理解他,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脆弱和不知所措的时候。

生孩子,让女性丧失了人身自由、饮食自由、睡眠自由,甚至连不开心的自由也没有了。生怕自己的难过,被婆婆过度解读。

婚后没有孩子的时候,除了逢年过节的问候,婆媳之间可能并无交集。孩子的出生,让各位长辈以爱为名,挤在一起,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曾经的二人世界,已经被各路亲戚入侵着。月子里,我们家最多的时候住过8个人,而真正带孩子的主力还是你自己。

长期在外求学工作的我们,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多长时间生活过,在一起生活难免也会有不习惯和摩擦。何况是在育儿疲惫的高风险状态下,和几乎近似陌生的对方父母朝夕相处,家里气氛可能不再是家该有的轻松和简单。

如果是生活琐碎问题,实在无所谓。事关宝宝的健康和养育问题,当妈妈的都是慎之又慎,忧之又忧。

 

月子之间我妈和我婆婆关系,由客气到微妙再到不愉快。每天身心俱疲的我还要处理她们的问题,累到不想说话。大家能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正常思考、正常说话。我是个刚生完孩子的产妇,却像是一个没日没夜运转的机器,被折磨的也快抑郁了……

只要是一个人类,身体虚弱+缺觉+劳累+家庭矛盾,世上的难事都挤在一起,能不抑郁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生活这锅汤里煮着煮着,慢慢就硬了,我们也被生活逼成了钢铁女战士。

社会环境我们无能改变,甚至我们连其他家人也无力改变,真正能改变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尝试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不要被沦陷在琐碎的事情和低沉的情绪里。

如果可以,生娃就选一个月子中心吧,不要盲目信赖所谓有经验的长辈,用钱让复杂生活变得简单起来;

如果可以,想办法让家里变得氛围放松起来,不能改变就保持距离,彼此各有空间;

如果可以,娃本身就是个健身器材,就带娃一起运动起来吧,运动真得是快乐起来最简单的方法了;

如果可以,静静地读点书,指导我们的育儿实践,也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

如果可以,就放下手机,简简单单和娃在一起,享受纯净清澈的爱;

如果可以,就先制定一个小目标,让每天有那么1个小时可以做自己;

如果可以,多和宝妈一起交流, 找个树洞,大家一起吐槽(鼓励)成长;

如果可以,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坏心情会被阳光晒没,实在不行学佩奇跳泥坑,把坏情绪都踩在脚下;

基于最自己的了解,我们终能寻找一条更幸福的路途。带孩子,教孩子,也带自己,教自己。

自我拯救,不寄希望于他人,由内而外寻找一条快乐的道路,才能让我们产后一年灰色的日子变得洒满阳光,开出花来。

 


产后的第一年,人生有多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