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禁闭与疯狂——试解《禁闭岛》

2023-07-20 11:48 作者:NaughT_Z  | 我要投稿

《禁闭岛》的结局或许不存在争议,主角莱迪斯确乎是一个精神病人,然而单纯地将整个故事解读为一个精神病人发现自我的故事似乎使人感到意犹未尽,至少对我来说,片中那些对于精神病的讨论和对于精神病院的描写使我不得不立马就联想到了福柯,想到了他的疯狂史,想到了精神病学的历史。


疯癫是自然而然的吗?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疯癫是实践的产物,是被建构之物。作为理性的对立面,所有的非理性在社会实践的历史中逐渐被纳入疯癫的范畴,从而被放逐、被禁闭、被排斥出“正常”的社会。理性越是发展,疯癫就越是发达,最终,“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想一想吧,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为几乎所有非理性的行为找到一个标签——抑郁、焦虑、强迫症……从而使得它们沦为科学处理的对象。即使我们并非带着恶意,但在谈论它们的时候,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们视作不正常,从而在面对它们时产生一种异样——或许只是几分谨慎,又或者是格外的关心,但无论如何,这已经宣告了“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之间的隔离。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有当科学高度发展的时候才能产生——人们常常根据行为揣测林黛玉患有抑郁症,可是大观园中的人们会有这种意识吗,又会感受到特别的异样吗?曾经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来彼此相处,现在还能这样吗?在看到五花八门的心理障碍的名称时,我时常疑问,这个世界真的还存在“正常人”吗?


这并不是在否认某些精神症状的现实存在,莱迪斯因杀人后的逃避心理而幻想出来的一切当然也是真实的。只不过,有时候“疯人”未必是完全的疯,而“正常人”也不一定那么正常,就像典狱长对莱迪斯所说的那样,你有暴力倾向,我也有暴力倾向。那么怎么来辨别疯与不疯呢?1973年,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8个假病人(包括自己在内,其中有3位心理学家和1位精神病学家)入住精神病院,结果没有人能说服医务人员使之相信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即使他们在入院之后的行为完全正常。就像(莱迪斯幻想出来的)瑞秋在山洞里对莱迪斯说的那样,只要你身在精神病院,你就会被当作精神病人,你越是争辩,就越是证实了这一点。这就是精神病学曾经的发展状况,它与医务人员的主观意愿无关,而是出于人类的认识局限。(顺带一提,关于精神病学,电影中还提到了手术疗法和药物疗法的竞争,其中前者的代表前额叶切除术曾被视为突破性的进展,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奖,但之后被发现在原理上存在重大误解,给众多病人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遂渐遭放弃。这应该被视为科学进步的代价吗,还是将人类生活过于急迫地交给科学的代价?)


疯癫概念以及精神病学的此种状况的另一个结果,是使精神病院成为了一个实施社会控制的处所,一切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人,只要被冠以精神病之名,就可以借由精神病院对其进行约束。我们在影片中所见的精神病院,难道不是和监狱一样吗?高墙、警察、和社会的隔离,使得精神病院成为处理那些无法被投入监狱的危险分子的绝佳场所。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里根总统的刺杀者约翰·辛克利。而电影之中谈到的将左翼人士关入禁闭岛显然也是这样,他们进入精神病院不是因为精神病,而是因为特定的思想(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思想异端和精神病可以成为同义词?)。这一情节虽然只是出现在对话中,未必真实存在于禁闭岛,但显然是某些现实的反映(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50年代,正是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片中也提到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等相关内容)。


以上的梳理,或许与故事情节并不完全直接相关,但大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至少,我们可能会思考,身处禁闭岛的莱迪斯,有可能不成为一个疯子吗?或者,谁是疯子,谁又不是疯子?

禁闭与疯狂——试解《禁闭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