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T77冲锋枪

(头图是原版的MAC10)
T77冲锋枪是台湾省联勤205兵工厂(原60厂,清朝时期的苏州洋炮局)为了替换临近更换年限的MAC10冲锋枪而仿制的一款九毫米口径冲锋枪。

T77于1985年时推出一类似MAC10冲锋枪的原型枪,当时并没有赋予军用编号,仅对外公开为“國造新型九毫米衝鋒槍”,这时原型枪外型与现今T77仍有相当的差异,此枪保留了MAC10的气体反冲作用、开放式枪栓、包络式枪机这三个设计,总体看体积细小、射速极高,但精确度偏低。
1991年,台军公布的T77配有黄色玻璃纤维护手,握把后方也采用相同材质制成,早先的U型战斗照门门改为能两段切换、调整左右风偏的圆孔式照门,枪管的固定方式也是仿制M10/M11的插入式,改成类似以色列UZI冲锋枪相同的螺帽固定式。此外T77将枪管加长,且重新计算枪机与全枪重量及重心,使T77的射程增加且精准度提高,容易分解保养以及更换零组件。不过这个款式还不算最终型号。
1992年,T77出现一批橘红色护木的量产型,也算是正式定型,之后的量产型改回黑色橡胶制护木。经过很长时间开发过程的T77最终进入台军成为制式装备。
因为T77是仿MAC10,所以T-77的基本设计与MAC10冲锋枪类似。为了增加射击稳定性,T-77冲锋枪的握把设于枪身重心上,有助于射手更容易掌握枪身。枪管上方有两道向右上开的斜沟,能抑制枪口上扬。枪身也有如乌兹冲锋枪的肋条,在异物进入枪机时,异物将会被挤至这些沟内,并不会进一步妨碍枪机运作,不过T77只有左边一侧拥有此肋条防污结构。T-77的安全装置只有两个:一为扳机上方的保险钮,负责控制板机是否能够操作,另一个则为枪身左侧的射击选择钮,可选择全自动或者是半自动射击。
枪机拉机柄外形和MAC10冲锋枪的圆柱缺口形很像,位置在枪械上部。不过由于拉机柄前端截面过小,无法舒适的使用手掌下端操作拉机柄,需使用较不舒适的腕部角度。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握拉机柄两侧拉开枪机。若射手为了增加拉开的力量,则必须将枪口朝下45度,但也会失去枪口指向目标的警戒状况。射击状态也只能单独以右手姆指拨动选择钮进行半/全自动之转换。T77的环状背带环不类似传统长型背带环优良,有保养擦拭不易、结构强度低、容易产生碰撞声响、不足够稳固等问题。
由于和MAC10一样采用握把式装弹设计,可以快速进行弹匣更换,减少反应所需的时间。但也因此在设计时握把与枪身的结构成90度(类似T),在握持握把时,手腕关结需配合枪支进行调整。如果长时间握持此枪,肯定并不如其他半自动手枪或突击步枪的后斜握把来得舒适。T77拉机柄与枪机以螺栓方式连接,所以拉机柄会随着枪机运作进行随膛运动,在初期T77有类似MAC10简易分段折叠式的铁条枪托设计,但后来因材质强度问题、无法正常收纳至枪身内部、保养擦拭不便等问题取消。后来改采右侧折叠金属枪托设计(迷你UZI)。但这设计在折叠时时枪托柄与护木会形成缝隙夹角,造成左手持枪不便。虽然T77能在枪托折叠时可当作前握把使用,但由于枪托并未平贴枪身,反而会握持不便造成持枪力量偏移,影响射击准确度。故如此也只有熟练使用T77的老兵才能正常使用这种射击方式,否则容易出现弹道偏移问题。
在更换枪管方面,T77不须任何工具,只要按下枪管卡笋便可快速取下其枪管,无论是平时保养或者是后勤维修上都有一定的方便性。如果在战场上,枪管已经达到报废程度时,射手可以自行更换枪管,不须另外送至工厂处理。
现今出厂的T77护木已采为黑色人工橡胶,可能是人工橡胶的防滑效果及手感较好,并对雨水、泥浆及灰尘等战场环境较能适应的缘故。在枪支护木前下端拥有凸出设计,可使射手能确实正确的握住护木,减少灼伤事件,T-77在枪身前端有固定套环螺纹,可以另外*****,来应付特战需求。.
联勤205兵工厂曾将T77冲锋枪送交给宪兵特勤队执行性能验证 最终结果是:在6000发射击中,T77的平均故障率在0.2%以下,而大部分的故障能在10秒之内可以排除。在连续300发无故障连续射击、高温、低温、盐水、静态泥沙、动态尘沙、雨淋、坠落、泥浆水等测试方面,也全数通过。
不过和MAC10一样,T77也无法******械战术附件,比如下挂手电筒等。T77身上的毛病还有:散布较大、开放式枪机容易进入杂物、因为射速快而无法在人质任务里面准确点射犯人等。
使用地区:台湾省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