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讲记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023-02-17 22:54 作者:大科黄  | 我要投稿

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大家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独立,四十岁就不困惑迷惘,五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天命,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真假,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的说话做事不超越规矩。

师:你们觉得这么讲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没问题呀,完成正确,符合逻辑和常理。

师:按照你们翻译的标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谁能够做得到?

生:孔子啊,又不是说我们。

师:那我们学习论语的意义是干嘛,把孔子当作圣人膜拜?嘴巴上讲讲学学,实际行动中根本不会那样做是吧,圣人是拿来顶礼膜拜的,不是拿来学习的?

仅仅拿里面你们翻译的孔子说三十而立,孔子三十岁就独立了吗?他四五十岁还在周游列国,向各个国家推行他的治国理念,日子过得很苦逼,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丧家犬尔。他是按照你们的标准独立了吗?很多人四五十岁了,还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别人吵架,这能不惑吗?

所以按照你们刚刚讲的那种理解,是一种追求结果式的翻译,把孔子树立成高高在上的圣人,我们达不到的境界,用来膜拜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一种追求过程和状态式的翻译,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去行动和做得到的,这样学习论语才有意义,我相信孔子本意也应该是这样的,学习《论语》就是指导行动的,而不是膜拜的。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其中的核心字的理解。

志:意向,意愿,并没有表达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去。与我们之前讲的誓,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愿望强烈度要低一点,毕竟才15岁嘛,没有经历过那么多世事。

立:不是独立,而是建立,设立,创立,根据自己的意愿付出具体的行动。三十岁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的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去了,为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惑:不是迷惑,也不是诱惑,而是怀疑,不坚定的意思。

顺:本意是合乎心意,情绪舒畅,思绪无碍,这里引申为不再郁结,不再因此而不畅的意思。

逾:超过

矩:世间万物的规律。而不是规矩,规矩是人定的,人定的就可以改变,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则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这句话整体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了,我们完整翻译一遍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有意愿要决心去学见行圣人之道,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正式开始投入进去去实践它!到了我四十岁的时候,我已经丝毫不怀疑,并且无比坚定地相信我所选择的道路是对的!等到我五十岁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在这条路上最终能够到达的终点是哪里了。

到了我六十岁的时候,我已经不会再因为别人的不知和不相,甚至任何事而使我郁结不顺畅了,因为我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等到我七十岁的时候,我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归从于本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真正的按照天道规律去做事。

孔子这几句话是他自己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生不断升华的人生轨迹。再参照一下我们自己,好像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这样理解的话,我们每个人就愿意去模仿,跟随。如果是之前翻译的那种理解,我们就只能顶礼膜拜了,圣人好厉害,好伟大,这样对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好处。

讲个故事吧,大家听过或者吃过褚橙吗,就是你们经常在水果店里面见到的,卖得比较贵的那种。它就是褚时健改进出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橙子命名为褚橙。褚时健开始是烟草大王,云南的玉溪卷烟厂,红塔集团就是他一手打造起来的。后面由于受贿,他们全家被关进监狱,他的女儿还因此自杀。

褚时健因身体原因申请保外就医,因为他在狱中的表现良好,保外就医得到了批准。此时的褚时健已经75岁,是寻常老人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他却不甘于做一个闲人。在保外就医期间他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老家,他看到了老家销量并不好的橙子,他决定一边治病一边经营果园。

2002年褚时健四处筹钱,承包下一片2400亩的荒山,决定种当时全国销量特别不好的橙子,经过十年不断的改良创新,有合适的水量,每棵果树一定数量的果子,以及充足的光照,这些橙子就慢慢变成了汁水满满的冰糖橙。

2012年褚时健种植的“褚橙”由于品质优良,常常一上线就被销售一空,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让褚时健一下获封“中国橙王”,他家的“褚橙”成为了北上广等地极受喜爱的橙子。

所以孔子讲的这些话是一种状态和实际行动,而不是结果,褚时健哪怕年龄这么大了还在实践自己的理想,学习的过程也是去践行这种理想信念。


论语讲记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