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编码率和流媒体的千丝万缕(下)1.0

2019-02-28 00:55 作者:盲人号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又来了,距离上次专栏隔了个几天想起还是写写掉这个比较好。

上次我们聊到编码和流媒体的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说点相关的杂谈

说起视频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对其中内容和情感的赋予者会认为它是艺术创作品。

对拍摄人员和记录人员来说,它也可以是记录和收藏故事的书本。

但如果要从结构上去认知它,其实把它称作“非常多张图片的连续放送”这种方式会比较合适。

FPS,这个耳熟能详的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Frames Per Second,每秒钟的帧速率是图像领域中的定义,是指画面每秒传输帧数,通俗来讲就是指动画或视频的画面数。FPS是测量用于保存、显示动态视频的信息数量。每秒钟帧数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越流畅。通常,要避免动作不流畅的最低是30。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使用手机去试图拍摄其他显示设备画面,或者去观察一些流动的显像画面时出现过仿佛“坏电视”那样的花屏现象。

这里的原因除了摄像设备接受的是光信号而不是数字信号,还有一方面就是显示器的刷新率,刷新率这个概念其实非常好理解,如果你的显示设备的120hz的刷新率 也就意味着它一秒钟内刷新了120次画面,同时意味着,高于这个分辨率的帧数是无法在这个显示设备上完美还原的。

那既然说到了视频是由一条图片的连续播放轨和音频or字幕轨道叠加的封装格式。

我们就不得不引人所谓的高清分辨率和色彩,这两个概念了

我们先产生这样的认知,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显示设备,都是在“发光”

而,现实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发光,是因为有光反射到我们眼中导致的。

但? 人是任性的,我们希望这一切的色彩,能够原汁原味的在两个环境中互相转换,

所以曾近的程序员对这两种色彩模式分别定义为了cmyk和rgb叠加模式。

在这两种定义下,色彩的叠加成就了从纯白到纯黑之间跨度的转换。

当然细分之下还有adobe家的rgba和牙膏厂的srgb,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其实每一个显示器环境中的每一个小块颜色都是由多种色彩叠加产生的,

而色彩深度就是去细化记录色彩信息时能够再现图像色彩的搭配种类的多少来定义的

也就是说8bit就是最大有256种色彩,10bit就是最大有1024色彩,14bit则有16384种色彩可供选择和复原。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下分辨率, 我相信很多85-90时代的人,对于那些由方块图形组成的小人有非常深刻的音响,这些“马赛克”小人,就是我们分辨率/像素的原理。

可以把整个图像想象成是一个大型的棋盘,而分辨率的表示方式就是所有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数目。显示分辨率就是屏幕上显示的像素个数,分辨率160×128的意思是水平像素数为160个,垂直像素数128个。分辨率越高,像素的数目越多,感应到的图像越精密。而在屏幕尺寸一样的情况下,分辨率越高,显示效果就越精细和细腻。(没错,我就是看不起jpg,来打我啊)

虽然现在的主流屏幕都是液晶屏幕了,可早年的显像管显示屏还是会看到像素之间的缝隙的。

那,说完了图像信息,我们来聊下视频中的声音部分,

在大自然环境中,我们的耳朵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由物体的震动发出,但要记录或再现这些信息,我们就需要对这种信息进行数字的建模定义,于是给予声音的物理特性,物理学家将他用正波形来记录,但一个物体震动时,他还会带动很多物体一同“共振”

所以,虽然数字环境中,每个hz下的声波是干净的正弦波,但实际所有的声音都是多变的波形叠加而成的复合波,

但就像记录光信息时,我们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数字定义一样,声音信息的记录也是就是一个采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引入两个影响声音文件大小的关键,采样深度和采样率,

虽然音频文件本身也有wav,mp3,flac这些细分格式,但这些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谈,

先对采样深度我们做一个解读,声音信号在数字环境下的记录其实是靠着多次对一个波段的能量进行记录得到的,所以这个采样深度就是处理记录次数的直观表达,这个过程中,音频的波形模被量化记录,就成了能被计算机记录的数据格式。

也就是我们所谓高解析度音频自带的“通透感”的来源,相反,采样深度较低的音频会因为再次被设备还原时因为无法对音频本身的“细节”进行还原,会自然的有“闷”的感觉。

那采样率又是什么那?

直观点说,它就是一个盒子,在这个盒子中的数据将被保存,而超出这个大小的数据则会流失。 而作为音乐或声音, 人耳的自然可认知频段为20hz-20000hz之间,(成年人会因为过度使用而减弱)

而实际要将音频数据再现而不失真则需要2倍于原音频的采样范围,所以,如果要保证保存的音频文件不因为记录方式失真,就需要至少在编码时保持40000hz以上的采样率,

当然,至于为什么通用采样格式是44100hz,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那 也写了这么多了,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但总觉得不定期写点什么就有点像鸽子了,所以这个系列?  或许还会更新下去,如果有人对语法啊,或内容太简单有意见和疑问依旧欢迎各位能踩上一脚,提出你的意见,我们下次再见。

浅谈编码率和流媒体的千丝万缕(下)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