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花舫缘
上次发了也谈龙马姻缘梨花记的文章,意犹未尽。趁此余兴,准备再写一篇谈花舫缘😄我的祖父是报界闻人,家里收藏资料不少。程先生的本戏大概有30出左右,有机会的话都可以写一写。 写花舫缘之前,先说一说上一篇文章中的几个典故是哪几个程派剧目使用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下。梅子心煎出自新艳秋玉京道人一剧的慢板:“思想起终身事梅子心煎。”谏果回甘则是斟情记最后的摇板:“好比那食谏果苦后回甜”。黍谷生春也是斟情记中运用的典故,出自南梆子“定有时天怜你黍谷回春”。奠雁礼成出自新老本戏春闺选婿头一场:公孙楚行聘纳采。春秋报赛是沈云英的散板:“这祠堂烦你们春秋报赛,我自然感大德牢记心怀。”祈祝东皇是燕子笺的南梆子“祝东皇作一对连理之花”。郢匠运斤是邵贞贞中的典故。人柳三眠、蔡邕五弄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分别出自红拂传、文姬归汉。 花舫缘这个戏,讲述的是著名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戏馆里还有一个戏叫做三笑姻缘,也是同一题材。但是那个戏内容较为粗俗,描写重点多在男女狎昵,迎合的是小市民的大众口味。程先生此戏,则是罗瘿公根据明朝孟稱舜之昆曲本改编的--孟本场次太多太杂,又是昆曲,照搬在乱弹皮黄上肯定行不通。罗公之戏本,因为大多是延续前人旧制改编而成,也不能脱离这个毛病。此为后话。程本花舫缘的场次情节安排大致如下:唐伯虎结伴游春,文徵明金阊取醉。沈尚书夫妇清游,唐解元画船诧美。申飞云触绪牵情,唐伯虎乔装作仆。沈公子情代作诗,唐解元假意结拜。申飞云采花扑蝶,唐伯虎遇美通词。董飞霞诘问衷情,沈公子许婚选婢。申飞云临窗作画,唐伯虎偷看佳人。沈公子替求赏婢,唐解元得意成婚。吐真名别妇还乡,复衣冠归船遇友。沈尚书认女送亲,唐解元迎妻拜岳。 程先生的出场,便是随沈尚书夫妇出游的时候。须知申飞云较之一般侍女大有不同,她能书善画,知书达理,深得尚书夫人喜爱,收为贴身侍女,待之如同干女儿一样。申飞云在这里没有什么唱与念,但因为知书达理,见到明媚的自然风光,她的脸上,自然会流露出一种名丽的神色。这种神色是轻快明亮,却又隐而不露的,只能从微微上扬的嘴角、眼角、眉尖捕捉到痕迹。因为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神态,观众的注意力依旧被牢牢的吸附在程先生身上。同样注意到这种神采的是唐伯虎,他此时正在呆呆的盯着申飞云,眼睛眨也不眨。申飞云感知到了灼热的视线,不由得回眸一笑--这是此剧第一个大亮点,也些是所谓三笑姻缘中的第一笑。当时有些小报,对此也是大写特写,却把这个笑当成了申飞云与唐伯虎“调情”“媚眼”“秋波”,这是不正确的。这一笑并非故意,乃是忍俊不禁,并不是因唐伯虎而笑;申飞云先有了见到好风景的好心情,本来已经暗压笑意,当感觉到有人在注视自己,回头的时候,倍感松弛之下,这一抹笑容就无意识流露出来了。所以台下看着程先生明明乐了,笑了,却马上把脸一沉,回到之前看似云淡风轻的状态,真是有趣极了。但一笑之后,不免触动情绪。这就为后面的慢板做出了铺垫:申飞云在房中无心理线,辜负了好春光柳媚花妍。虽然是老夫人深恩非浅,怎将我心中事细对她言?我这里停针黹身体困倦,想起了终身事更有谁怜。--程派很多剧目中,主人公想到终身无靠,青春易逝,大都采用慢板进行处理。红拂传,玉京道人,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全剧的第二个大亮点是花园一场。在花园里,申飞云扑蝶被唐伯虎撞见,问其所来,相谈甚久,彼此皆不互通名姓。程先生执扇扑蝶之时唱快板:看园林春色好花开满径,这千红和万紫半不知名。那杨柳尽垂丝迎风不定,又只见双蝴蝶上下飞腾。我这里用扇儿将蝶扑定,花荫里叶交织看不分明。这一处的身段,拓印自梅先生的千金一笑晴雯扑萤一段:在屋中取过了扇儿一柄,猛抬头又只见一个飞萤。我这里上前去将他扑定,一扇儿未扑得远处飞腾。按舞蹈分类来说,这属于扇舞了。令人玩味的是,新艳秋老师,这位梅程二位大师出色的学生,也有一段扇舞扑蝶的身段安排,化自这两出戏。那就她的春闺选婿一剧:旖旎风光婉转情,花香鸟语好阳春。慢移玉步观园景,曲径回廊缓缓行。看这里鸳鸯双宿春梦稳,看那边蝴蝶双飞一身轻。手持团扇来扑定,累的我香汗涔涔路难行。无奈何且把深闺进,恼人春色眠不成。这种用扇扑动之舞,大概的要求都差不多,功夫在腰腿上,腰要灵活,腿吃住劲儿,眼和手务必连贯协调。要注意的是,这种舞蹈的主人公,大多都不是身体强健的女侠客,所以难点在于怎么做出越扑越激动,越扑越无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很好找,有一个窍门,就是模拟风中杨柳之态。刚刚开始扑,是清风拂柳,动作幅度不大,用小碎步,眼睛跟扇子保持一个频率,锁定着飞舞的蝴蝶;找准时机下力气扑动,是劲风舞柳,不但动作幅度大,还加上圆场,最难的是要保持扭腰提臀,给人以向上发力的感觉,就要凭空飞去似的,最难的是节奏,要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最后一个扑定,以为扑到了,打开扇子却又发现没有,虫儿借机飞走了。这个时候是细风摆柳,眼神看着飞去的蝴蝶,本想起身再扑,却又无力再动,身形摇摆作无力感。不论是梅先生,还是程先生,新先生,都对这段舞蹈的节奏了然于胸,演来都具有浓烈的层次感与美感。如果分不清层次,一味在台上乱扭,很容易丑态毕露,贻笑大方的。 申飞云正在扑蝶,却没有想到见到了在船上一直盯着自己的人。一来是重见此人莫非缘分,二来是画舫归来春心萌动,三来是扑蝶竭力气息不匀,所以说程先生在这里安排的大段道白,是缠绵的,深情的。这时的申飞云似惊似喜,似怜似惜,但最终两个人也没有说真名实姓,也算有趣。后面临窗作画一段原板:用手儿将书案殷勤整理,这书卷才乱叠还要整齐。把窗儿推开了清光如洗,我这里排书具弄粉调脂。--“整齐”二字,新腔迭出,顿挫之至。不知现在可有哪位老师还会此段?真想大饱耳福一次。这里的申飞云姿态娴静,优雅非常。但听到脚步声响,怀疑花园中见到的那个人来偷看,又想着那个人怎么能够到这里?她的心绪终于被撩动,种种思绪,皆是浮现于脸上,细腻温婉。 与程先生搭戏的还有王又荃的唐伯虎,曹二庚的沈二公子。王又荃演呆相倒是很贴切的,大概他本来就挺呆脸子的,那种傻气和才气混在一起,非常传神。但他的道白显然接不上程先生的功力,被人批评。曹二庚作为小丑大家,把沈二公子演活了,在向母替唐伯虎求亲一幕中,他还抓了个现哏道:“此人(指唐)的诗就是当今大名士樊樊山,罗瘿公也不过如此。”当时樊在楼上,罗在楼下,全场闻言哄堂大笑,两位大名士也是乐的合不拢嘴。程先生此剧的扮相十分清丽,着婢子装,髻堆青云,辫垂龙尾,衣裁碧绡,雅致无双。 这个戏程先生委托吴富琴教给了戏曲学校的学生们,赵金蓉,李玉茹等皆有演出记录,并有照片传世。本子曾经改动过三次左右。第一次是罗瘿公改自昆曲;第二次是金仲荪整理;第三次是戏曲学校重新精简,交予学生排练。赵金蓉演出本中,有小生称旦“飞云菩萨”等句,总觉得改的有些过了,把唐伯虎完全看成一个傻子。关于这个戏还有些有趣的小故事。23年4月18日,第一舞台进行鄂灾义演。名伶云集,都祭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小翠花的宝蟾送酒,王又宸的捉放,陈德霖龚云甫谭小培王蕙芳合演六本雁门关,梅兰芳余叔岩的戏凤--余平日老是精神懒散,结果因为对手太强,观众太热烈,不得不全力以赴。而程先生在梅余戏凤之后,就是以花舫缘接刀,结果掌声雷动,观众如痴如醉,依旧热情不减,足见此剧之魔力。张作霖嗜程人尽皆知,一次请程演戏,程演花舫缘,张竟不许程一气演完,留着分上下两部表演--到程先生演完后,杨小楼余叔岩上台,张作霖也已经回到卧室休息了。😁